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路径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路径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33卷第4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V01.33 No.4 2016年8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2016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路径 刘卫红 (娄底党校经济教研室,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源于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但并非是对供给学派供给管理的简单复 制。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供需结构失衡、发展动力转换、经济运行面临“四 降一升”、改革进入攻坚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解决我国当下经济面临的问题,必须供 需双侧并举,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 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关键词]供给侧;需求侧;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全要素效率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16)04—0050—06 2015年11月,习总第一次提出供给侧结 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性,关键是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 构性改革。2015年底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供给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发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展。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在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要 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2016 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无形要素推动的生产率的 年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 提高。无形生产要素主要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 当前由于我国普遍的技术创新还不够,因此制度创 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新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决定着供给 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 侧改革的成效,供给侧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制度创新 率,不断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全新的表述, 和技术创新的统一。 供给侧改革指明了今后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和 (二)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 着力点,成为“十三五”改革发展的主线。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经济思想,需求侧管理代表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凯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恩斯主义是针对经济自由主义而提出的。在凯恩斯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是经 主义之前,西方经济理论主张经济自由,认为市场是 济增长的两大动力体系。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 万能的,依靠市场的手可以实现经济的平衡。但是 “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供 1929--1933年西方经济大危机打破了市场万能的 给侧相对于需求侧而言,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 神话,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 新、制度五大要素,五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 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经济的 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经济增长率。 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货币和财政。在我国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从要素端、生产端改革人手, 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需求侧管理经验比较丰 通过对要素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 富,通过放松或紧缩银根对总需求刺激或抑制,实施 化,改革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激发经济主体活力,提 反周期操作,即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 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 马车,来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而供给侧管理是 [收稿日期]2016-05-08. [作者简介]刘卫红(1969一),女,湖南娄底人,娄底党校经济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总第151期 刘卫红: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路径 。51・ 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不是短期可以见效的,难 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 度大得多。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经 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 济学中的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和主张。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 供应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提出了通过 果。国内对供给管理的重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 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刺激社会 之后。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持续下行,先后推 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主张通过减税提高全要 出了许多刺激经济的措施,但仍然没有阻止经 素生产率。供给经济学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萨伊 济继续下行,由此一些学者开始对凯恩斯主义需求 理论,萨伊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著名论 管理产生质疑,并提出供给侧管理的主张。 断 ,主张打破垄断、减少管制、减少税收,通过市场 机制来实现供求均衡。但是,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 大危机使萨伊定理失效,导致凯恩斯主义得以流行, 被称为“凯恩斯”,明确提出消费不足是造成经 济危机的根源,主张由国家实施,刺激消费,通 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被实践证明 在短期内确实行之有效,但长期来看,一味扩大需求 会导致持续通胀,进而出现经济停滞,事实上到了 19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的“滞胀”。如 何医治“滞胀”便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的重 点。这时,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提出了著名 的“拉弗曲线”理论,拉弗曲线的核心含义是减税促 进企业创新,被称为新供给经济学。新供给学派针 对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提出了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促 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 长的主张。通过减税促进企业创新,提高全要素生 产率,成为新供给学派最鲜明的口号。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是供给学派的 典型实践,分别采用减税、紧缩货币、国企改革等措 施帮助经济走出了“滞胀”。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 总统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 税率,减少干预,缩减开支,紧缩货币供给。 里根经济学让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撒切 尔主义的主要经济,一是国企私有化,使企业的 效率和社会活力得到了极大增强,经济获得长足发 展;二是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 福利开支。这些改革举措对于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 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美、英等国的供给学派实践,尽管为我国的供给 侧改革提供了借鉴,但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在内涵和 路径上都与其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国情不同,时期 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着力点也就不同。因 此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对供给学派供给管理 的简单复制,而是着眼于中国发展实际和对社会主 2013年,以贾康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发表了《中 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 一文 J,标志着我国新供给经济学时代的来临。随 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成立,新供给经济学 50人论坛成立,一大批经济学人士相继加入进来, 发表了大量的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逐渐形成了我 国的新供给经济学派。其核心观点是:有效供给比 有效需求更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要以推动 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 从供给端人手推动我国新一轮改革,有效化解“滞 涨”“中等收入陷阱”等潜在风险,实现新一轮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 1O位 。2015年GDP总量超过10.7万亿美元, 67.7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经济总 量的13%以上,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入上中 等收入国行列_4 J。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1 位,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目前,我国已 步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 业,但工业化没有完成,所以,“十三五”时期,要提 “两个并举”,既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又要继续 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时代要经历4个阶段: 1.0阶段,规模经济;2.0阶段,质量经济;3.0阶段, 品牌经济;4.0阶段,智慧经济。实现中国制造从大 国到强国的转变,其内涵涵盖了工业2.0、3.0、4.0, 目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用10年左右 的时间,提高工业的质量和品质。而解决工业品质 量有5个关键点:关键材料的创新和国产化;关键零 部件的创新与国产化;核心元器件的创新与国产化; 高端成套装备的创新与国产化;高端检测检验设备 的创新与国产化。 进人后工业中后期,发展服务业的关键是提升 ・52・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第151期 消费质量和水平,着力创新产品功能,让产品更加个 有6.1%;投资增长1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 性化,让服务更加人性化,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 8.1%,房地产投资增长1%_6 J,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留在国内。 (二)供需结构失衡 不足以抵消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回落的效应。出口 大幅度下行,出现负增长。二是工业品价格下降。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与 工业品出厂价格(PPP)到今年2月连续48个月下 供给过剩并存,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从需求 跌。三是实体企业盈利下降。2015年规模以上企 侧看,消费正步人第4次结构升级,“住”“行”主导 业利润增长一2.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一21.9%, 的消费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和服务化需求结构转 钢铁、煤炭、油气、有色、建材一42.8%,越是上游的 换;“文化”“健康”“大数据”等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 点,引领着第4次消费升级。高品质需求难以得到 满足,国内需求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国内居民境外 消费猛增。2014、2015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金额均 超过1万亿元 。从供给侧看,一方面制造业形成 巨大产能,面临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 有色、建材、房地产、汽车等产业出现严重过剩;另一 方面服务业如医疗、教育和环保等供给不足,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的能力不足。 因此当前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适应不了需 求结构的变化。 (三)发展动力转换 “四大拐点”已现,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硬约 束进一步强化,综合生产成本快速提高,靠大规模的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持续,制造业大规模 扩张阶段将要结束,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已势在必行。 表现在产业发展上,房地产、汽车、钢铁、石化、建材、 有色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文化 创意、健康养老、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动力正在发 育成长之中,旧产业出现萎缩,而新兴产业还没有强 大到能够承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就是出现产业 的“青黄不接”。因此要使新兴产业对旧动力形成 明显的替代效应,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主要 注重“铺摊子”转向主要注重“上台阶”,上台阶的关 键是迈上“创新的台阶”。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进 行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那就可 能出现增长停滞,导致经济和社会问题丛生,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 (四)经济运行面临“四降一升” 近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四降一升”的突出 矛盾,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 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 升。一是经济增速下降。最近几年来,GDP增速渐 次放缓,2015年增速为6.9%,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只 企业,利润下降得越明显。制造业设备利用率仅 67.5% 。四是财政收入增幅下降。2015年全国 财政收入增长5.8%,有些省份财政收人出现负增 长,土地财政坍塌。五是经济运行风险显著上升。 产能化解难度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率上升,资本 市场剧烈震荡。 我国经济运行产生“四降一升”的突出矛盾,其 根源主要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性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扩大需求,不改善供给的话,从 长期来看,很难阻止经济的下行特别是企业效益的 下滑。 (五)改革进入攻坚期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改 革起步阶段,改革带有“普惠式”,改革普遍受益,阻 力较小,容易达成共识。新一轮改革已经越过了 “帕累托改进”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纵深性在不断加强。全面 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改革,经济改革的 核心是建立有为、有效市场,实质是三个“规” 字:规矩、市场规则、企业规范。供给侧改革强 调的就是通过规范自身和企业的行为,充分释放市 场的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动力,其实质 是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聚焦。 (六)世界经济深度调整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仍处于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仍未走出衰退。全 球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增速分化加剧,保护主义抬 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 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全 球治理体系看,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加快调整产 业优势和发展模式,试图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和话 语权。美国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 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TRIP)为代表的“两洋战略” 区域合作,都将中国排除在外,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 总第15t期 刘卫红: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路径 。53・ 制约和挑战。 城镇化率,积极创造条件让进城农民真正在城市安 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 居乐业,是未来城镇化的重点,这对培育新的住房刚 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关键是结构性改 性需求群体,化解房地产库存意义重大。 革,破除长期积累的结构性、性矛盾,在扩大总 三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缓懈就业压力。服务业 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 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随着落后产 失业现象必然增多,服务业则可吸纳制造 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 能的淘汰,需平衡的跃升。 三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近期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 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但不是简单的关停并 转,而是与长远改革结合起来。供给侧改革强调以 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激发微观主体创新、 创业、创造的潜能,塑造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 动力。解决当下面临的经济问题,必须供需双侧并 举,既要从供给侧解决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难 题,又要在需求侧解决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困 境,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 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互为支撑、互促共 进。具体而言要从5个方面发力。 (一)从要素端发力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_8]。 因此从要素端发力,改革不合理的制度约束,促进各 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 产率。 1.优化劳动要素配置 一是调整生育,补充人口红利。十八届五 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 策,就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补充人口红利的重要 举措。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我国老年抚养比将 从当前13%提高至2050年的39%。人口红利的消 失不仅意味着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消失,更预示未来 养老负担加大,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全面 二孩”后,平均每年新增小孩规模200万左右, 每年新增的消费将超过700亿,新一轮人口红利将 随之到来。 二是改革户籍制度,化解房产库存。2015年我 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处于城镇化的中 期,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 更多农村人口会进入城市。但是我国城镇现有的 7.5亿常住人口,其中2.5亿左右没能在城镇落户, 没能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2.5亿农 民工买房比例仅为l%_9 J。因此稳步推进户籍人口 业转移的就业。据统计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 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 个左右,服务业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因 此创造条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的跨部 门流动,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 四是扶贫重教,提升人力资本。到2020年通过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使7017万农村贫困人 口全部脱贫。而利用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 配置,使教育资源进入到扶贫资源中去,使公共教育 投资能够精准地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让每个 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的 代际传递,提升人力资本。 2.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一是改革土地制度,加速确权流转。无论是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承包经营权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 转”,还是“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 偿退出及抵押、担保权能”“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并保持长久不变”等措施,目的是要让农村土 地成为市场上可交易的生产要素,从而释放农村土 地的资本属性和流转属性,农民手中的土地就可以 变为活的资产。这样既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也让 农民分享到土地要素带来的红利,不仅有利于改变 城乡收入差距,也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 增长点。 二是降低企业成本,改善资本回报。高成本导 致企业盈利下降,唯有降低成本改善企业盈利,提升 资本回报,才能提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是国民经 济的根基。降低企业成本,既需要企业自身苦练内 功,加强管理和创新,也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 策帮助企业降低利率、制度性交易、税费、社会保险、 电力、物流等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放水养鱼。 三是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效率。去产能,坚 决淘汰“僵尸企业”,促进资本流动需要发展的产业 和行业,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盈利。当前各 ・54・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151期 类企业中,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最让人忧心,产能过剩 举。“减”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就是发展新产 最为严重,是去产能的主要承担者。推进国有企业 业、拓展新空间,“乘”就是形成一种累加效应,“除” 改革,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增强竞争力和 就是要把包袱化解。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产业升级, 市场活力,提升资本的效率。 3.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一是实现制造业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整 是改革融资,提高创新意愿。全要素生 治“低、小、散”;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 产率的提高首先有赖于创新意愿的提高,而股权市 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场提供了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习总多次强 化、服务化的方向,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调,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 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 意味着,改革融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加强多 层次资本市场,将是未来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 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狭窄,企 业更多依靠银行贷款,在我国,股市、债市等直接融 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0%左右,其中股市占社会 融资总额比重仅为5%左右,银行等间接融资占到 80%左右。创新风险大,加上融资难融资贵,了 企业的创新意愿和能力。 二是鼓励创新创业,提高创新转化。创新成果 的转化同样需要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环境。要打造 创新创业的新引擎,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减免 小微企业税费、建立创投引导基金等措施鼓励创新 创业,最大限度激发市场的活力,形成新的创新创业 热潮。如今的创业是精英与草根、大企业与小企业 齐头并进,在创业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业。创新是保 障创业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创业是将创 新商业化或社会化的过程,没有参与创业的创新只 能停留在发明、技术专利、学术论文或理念阶段,创 新就成为空谈。创新与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主要表 现。一个社会创新创业越活跃,社会中蕴藏的潜能 越能被充分释放。 4.改革行政,降低制度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 见的手”。不仅要继续加强反腐、打破垄断,而且要 继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引导好社会心 理预期,重视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商业法 制,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通过建 立有法律效力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 单”来确定和市场的合理边界,消除不作为和 乱作为,为市场伸展打开足够的空间。 (二)从生产端发力 从生产端发力,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加减乘除并 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重 点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 产业成长。苦练内功,进一步提升优势领域核心技 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 二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 的机制障碍,鼓励多种形式的混合经营,催生金 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领域新的增长点。面向个性 化、差异化、绿色化、服务化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与衣 食住行相关的产业,支持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信 息、会展等服务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三是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第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保障农 产品数量供给充足,品质和质量满足消费者需要。 (三)从消费端发力 第一,改善消费环境。健全法制环境,完善消费 品质量和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消费品质量和安全水 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 权益。 第二,提升消费热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 升级,由温饱型逐渐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升级, 文化、健养、大数据等领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特别 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全面“二孩”的实施,将 带动老年医疗保健、护理、休闲、旅游、老年教育、老 年用品等消费,以及母婴医药、初生婴儿用品、儿童 服饰、家具、玩具、教育等市场需求的增长,应制定针 对性措施以提升消费热点。 第三,提高消费能力。提高个税起征点,进一步 降低居民个税负担,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例,加大最低收入保障力度,稳步提高工资水平。 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财产性收入 等方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四)从投资端发力 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供给侧改革大 部分都是在做“减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总第151期 刘卫红: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路径 ‘55・ 降成本。补短板就是要做“加法”,短板就是投资 中长期增长和发展的深层次改革。通过供给侧改 机会。 一革,努力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 如期 是加强投资的有效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是传统产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业升级的重要举措。美、英、德等先行国家在工业化  完成后,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50%一69%。 注释:同时加大短板有效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道是 短板;信息基础设施,移动智能终端是短板;生产性 卫、住房、信息、环保等消费领域;质量和安全是 短板。 ①本文数据(特别标注的除外)来源于<2015年经济工 作会议解读》,下文不再标注。 服务业,物流、研发、金融是短板;旅游、养老、文教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 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l6(2):l1—12. 会比较.2016(1):9—18. 二是加强投资的多元性。发挥资金对社 [2]李种.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选择[J].经济社 会资本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促进投融资改 [3]国家行政学院经济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革,放宽社会资本准人渠道,充分运用并推广特许经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55. 供给侧与需求 营等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品和公共 [5]王佳宁,盛朝迅.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侧[J].改革,2016(1):35_51. 服务领域。 [6]罗建钢.宏观经济“四降一升”培育新动能[J].中国民 (五)从出口端发力 商,2016(4):32—33. 7]吴敬琏,厉以宁,等.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M].北 要以提升我国产业国际价值链地位为核心,逐 [步将我国产业优势领域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 计、品牌营销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构建自主技术、 自主品牌和自主销售网络,加快培育技术、品牌、质 京:中信出版社,2016:3. [8]林远,梁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产要素[N].经 济参考报,2015一l1.30(8). [9]辛闻.十三五积极落实农民工从只就业不落户到真正融 量、服务等外贸竞争新优势。 给侧,改革都会继续推进。当下最大的主题是供给 侧改革,最大的希望也是供给侧改革,这是影响经济 入城市[EB/OL].(2015—11-09)[2016-05-03].http:// news.china.com.cn/2015.1 1/09/content37014443.htm. _总之,“十三五”时期无论是在需求侧还是在供 [10]彭福扬,左从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l J 1.湖湘论坛,2015(1):4649. China S Supply-side Reform:Background and Policy Approach LIU Wei—h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Economics,Party School of CPC Loudi Municipal Committee,Loudi 417000,China) Abstract:Theories that suppo ̄China S supply—side reform are not a copy of the supply management theories but a part of the supply side economics.China S supply-side reform is inevitable under the background where the country is transforming from a large economy to a powerful one,its supply and demand is out of balance,the impetus for economic growth is changing,its economy is challenged by the problem of”four declines and one increase”,the county irs going through the toughest phase of reform,and the world economy has come to a new stage of profound adjustment.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ing China S economic rowgth,we need to 1)develop both on the supply side and demand side,2)increase demand by innovating supply,3)expand effective demand to up— rade supply.Onlgy in doing SO can we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icifency of our economic growth and provid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our economy. Key words:supply side;demand side;New Normal;supply—side reform;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责任编校:杨丽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