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孟子》五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2.学习孟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和身处逆境、发奋努力的意志品质。
3.体会孟子散文长于说理、巧于论辩的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积极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
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选取的是该书中最能体现孟子思想的五段经典语录。
【相关网址链接】
《孟子》 《孟子》读解 中国孟子 中国孟子网
【作家作品汇评】
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2.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当孟子时,天下竞言功利,以攻伐纵横为贤。孟子乃称述唐虞三代之德,痛言功利之害,宣传仁义之说,努力维持儒家的道德。是以时人都以他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但他一方面却也染了战国辩士之风,颇好辩难,喜以比喻宣达,他的辞更富于文学的趣味;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他和孔子相差不过一世纪多,而作风之不同已如此。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李泽厚《美的历程》
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思想内容概括】
孟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以下三方面:
1、政治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涵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2、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
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3、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内在的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艺术特色举要】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
1.观点鲜明,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雄
辩家气概。
2.善于掌握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地进行辩论,往往设立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然有时在论辩中也强词夺理,流于浮夸和诡辩。
3.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幽默的小故事和寓言来阐明道理。
思考练习
一、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的理解。 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永葆进取之心,不骄不躁,创造更大的辉煌。
\" 二、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必须经得起苦难,受得起磨难。对此,你有何看法? 磨难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力,增强人克服困难的能力;可以使人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
\"
三、善用排比加强论说语气是《孟子》的一大特点,请找出本课中的排比句,说说他们的表达作用。
\"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排比句在文中的使用,具有加强语气、强调语义的作用。
\"
四、说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其意思。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