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汽车制造行业税收管理指南

汽车制造行业税收管理指南

来源:化拓教育网


汽车制造行业

乘用车制造税收管理指南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1

目 录

一、行业概述........................................................................................................................... 3

(一)行业简介 ............................................................................................................... 3

1、定义 ..................................................................................................................... 3 2、范围 ..................................................................................................................... 3 3、汽车的基本构造 ................................................................................................. 3 (二)汽车的分类 ........................................................................................................... 4

1、传统分类 ............................................................................................................. 4 2、现行标准 ............................................................................................................. 5 (三)行业特征及发展趋势 ........................................................................................... 5

1、基本特征 ............................................................................................................. 5 2、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 6 3、我国汽车工业经历的发展阶段 ......................................................................... 7 4、我国汽车工业现状 ............................................................................................. 8 5、江苏省汽车工业情况 ....................................................................................... 11 (四)生产经营模式及工艺流程 ................................................................................. 11

1、产业链 ............................................................................................................... 11 2、生产工艺流程 ................................................................................................... 13 3、生产特点 ........................................................................................................... 14 4、管理特点 ........................................................................................................... 15 5、车辆识别代码(VIN) ..................................................................................... 16 6、销售模式 ........................................................................................................... 16 (五)与税收有关的主要环节 ..................................................................................... 16 二、行业税收管理现状 ......................................................................................................... 18

(一)行业税收基本情况 ............................................................................................. 18 (二)行业税收征管方法及难点 ................................................................................. 19

1、主要难点 ........................................................................................................... 19 2、特殊的管理要求 ............................................................................................... 20 3、通过内部控制识别税务风险 ........................................................................... 20 4、通用的评估方法 ............................................................................................... 21 (三)行业风险识别及应对 ......................................................................................... 21

1、主要风险点 ....................................................................................................... 21 2、、消费税的评估 ................................................................................... 23 3、企业所得税的评估 ........................................................................................... 25

三、行业评估指标................................................................................................................. 30

(一)通用分析指标 ..................................................................................................... 30 (二)汽车制造业分析指标 ......................................................................................... 32

1、分税种风险评估指标 ....................................................................................... 32 2、线性方程回归分析 ........................................................................................... 37

四、附注:............................................................................................................................. 40

2

一、行业概述

(一)行业简介 1、定义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的说明,汽车整车制造(3721),是指由动力装置驱动,具有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无架线的车辆,并主要用于载送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输送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制造。还包括汽车发动机的制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汽车(MOTOR VEHICLE),是由动力驱动,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或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还包括:a)与电力线相联的车辆,如无轨电车; b)整车整备质量超过400kg的三轮车辆。

2、范围

本指南仅针对汽车整车制造行业中的乘用车整车制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乘用车(PASSENGER CAR),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牵引一辆挂车。

3、汽车的基本构造

汽车一般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1)汽车发动机: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由2大机构5大

3

系组成: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

(2)汽车的底盘: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3)汽车车身: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轿车、客车的车身一般是整体结构,货车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汽车车身结构主要包括:车身壳体(白车身)、车门、车窗、车前钣制件、车身内外装饰件和车身附件、座椅以及通风、暖气、冷气、空气调节装置等。在货车和专用汽车上还包括车箱和其它装备。

(4)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由电源和用电设备两大部分组成。电源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用电设备包括发动机的起动系、汽油机的点火系和其它用电装置。

(二)汽车的分类 1、传统分类

汽车种类繁多,各种汽车用途不同,因此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有轿车、客车、货车、越野车、专用车、自卸车和牵引车等,类型里面还要根据车型细分,按照我国原国家标准规定各类汽车划分如下:

(1)按使用燃料常把汽车分为汽油车和柴油车,但比较典型的

4

分类是按汽车的用途来划分的。

(2)按原标准《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GB3130.1-88)规定,汽车可分为轿车、客车、货车、牵引车、特种车、工矿自卸车、越野车等七类。国外汽车分类为轿车和商用车,细分又有轿车、跑车、越野车、多功能车MPV、轻型客车、大客车、中型卡车、重型卡车和特种车等。

2、现行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代替GB/T3730.1-1988),将汽车分为两大类:乘用车和商用车。

乘用车(PASSENGER CAR),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牵引一辆挂车。

商用车辆(COMMERCIAL VEHICLE),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并且可以牵引挂车。乘用车不包括在内。

挂车(TRAILER),就其设计和技术特性需汽车牵引,才能正常使用的一种无动力的道路车辆,用于:载运人员和货物或特殊用途。

(三)行业特征及发展趋势 1、基本特征

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主要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产值一般都占到制造业总产值的10%到15%。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

5

消费拉动大等突出特点。

汽车行业综合指标与全国工业企业比较(单位:亿元) 指标 汽车工业 汽车/全国 汽车工业 总利润 全国工业企业 汽车/全国 2004 9911.3 4.91% 575 13065 4.40% 2005 2006 3165 4.70% 738 19504 3.78% 2007 405177 5.50% 1167 27155 4.33% 2008 507448 5.00% 923 30562 3.70% 11051.1 14881.9 22425.5 25310.5 4.40% 430 14802 2.91% 总产值 全国工业企业 201722.2 251619.6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 汽车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150多个,上游有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产品工业、能源工业等;下游有交通运输业、销售业、基础建设业等。 汽车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简表 序号 上游产业 下游产业 交通运输: 汽车客货运运输、城市公共交通、汽车租赁等; 销售业: 汽车及零部件销售; 服务业: 广告、保险、汽车加油站、汽车维护等; 基础建设业: 公路桥梁建设及维护、停车场、存车场、车库等基建业。 原材料工业: 1 钢铁、橡胶、铝合金、塑料、玻璃、有色金属等; 装备制造业: 2 机加、焊接、热处理、油漆、电镀、模具、装配等加工设备行业; 产品工业: 3 机械、电子、化工、型材、轻纺、皮革等产品工业; 能源工业: 4 石油开采及加工,电力行业等。 2、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1)产能过剩加剧,竞争愈发激烈。进入21世纪,全球汽车产能过剩呈进一步加剧趋势,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

(2)整、零企业分离,全球采购加强。伴随汽车产业的全球化,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公司越来越

6

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各大汽车公司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纷纷改革供应,按所需零部件的性能、质量、价格,实行全球采购,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化资源降低成本。

(3)零部件采购趋于模块化和系统化。传统零部件企业数量大大减少的同时,零部件的公司迅速增加。原来依附于单个整车组装企业的零部件企业开始面向全球范围的多个企业供货。 (4)产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汽车市场饱和以及行业竞争加剧,促使世界各大制造商将整车和零部件生产转移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抢占市场,降低生产成本。

(5)节能环保技术成为研发重点。持续增长的汽车消费、迅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和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要求全球汽车产业必须走清洁化和节能化道路。以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环保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汽车技术,轿车柴油化是新发展方向,小排量汽车前景看好。

3、我国汽车工业经历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建设一汽到198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时代。主要特点:中国经济处于孤立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潮流之外的封闭发展状态;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以强调战备为代表的若干次重大决策失误;汽车工业在总量增加,体系完善的同时,使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汽车生产厂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问题进一步恶化;由于多数汽车厂选择在交通不便和无工业基础的山区,专业厂之间的布置也

7

过于分散,不仅增大了建设成本,也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阶段,从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我国汽车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汽车工业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突破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增长观念的束缚,跳出了以生产中型载货汽车为主要代表的生产资料性生产方式的框框,逐步改善了“缺重少轻”的产品结构;汽车工业开始对外合资,北京吉普为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1987年7月,国家正式批准发展小轿车,确定了加快发展轿车工业的发展战略,并确定“三大”、“三小”轿车生产基地;1994年2月,国家计委颁布《汽车工业产业》;各类汽车品种结构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 第三阶段,自2001年年底加入WTO以来,汽车工业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主要特点: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配额的增加,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国内市场逐步国际化;资本输入的国际化,即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主体,与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主体越来越趋于一致;国家对汽车产业有关进行了调整,改革了汽车行业管理,调整了开放;2004年6月,出台《汽车产业发展》;2009年2月,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1大汽车生产国和第1大新车消费国;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入WTO加速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4、我国汽车工业现状

8

(1)生产和消费发展迅速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成熟汽车市场出现停滞甚至萎缩,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发展迅速,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3.09个百分点和39.4个百分点。乘用车产量1038万辆,占总量比重75%,商用车341万辆,占总量比重25%。 2009年世界主要汽车市场销量和变化情况(辆) 国家(地区) 美国 日本 欧盟 中国 巴西 俄罗斯 2009全年 10,429,553 4,609,255 14,481,545 13,4,800 3,140,000 1,466,000 2008全年 13,242,701 5,082,235 14,712,158 9,380,500 2,820,000 2,874,000 同比 -21.20% -9.30% -1.60% 46.20% 11.40% -49.00%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http://www.autoinfo.gov.cn/ (2)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差距仍然很大 虽然产销水平发展迅速,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的国家汽车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汽车技术进步较大,和国外先进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但我国汽车相关科技研发水平仍落后世界领先水平5-10年左右;以安全、环保及能源为研究重点的自主共性技术平台全面形成,推动了自主技术的提升,自主研发是未来汽车科技研发的主要形式,但是目前和汽车公司技术差距仍然较大,自主品牌技术提高需要长期的努力;汽车零部件技术水平提高较快,但是高技术含量汽车零部件依然没有产品竞争力,核心

9

技术缺失严重,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据2009年《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研究报告资料,汽车企业的开发程度可以设立照抄或国产化、小改型、中改型、大改型、全新改型、新技术6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而我国汽车全行业的整车集成处于中改型和大改型之间,车身接近大改型,底盘、电器和空调、试验认证处于中改型水平,电子系统接近中改型水平,发动机总成处于小改型水平。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平依然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3)企业加强控制

世界汽车巨头全面大规模进入中国轿车生产领域,在国内形成汽车公司产品和品牌为主导的竞争格局,国内自主品牌企业也在逐步发展,但实力依然弱小,技术水平和汽车公司水平差距较大。

汽车公司对华战略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市场逐步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把原来中外双方相对平等的“合作型”战略转变为谋求单方面主导的“控制型”战略(在品牌、技术、零部件采购、发动机、营销渠道等全方面加强控制),汽车公司加强了对合资企业的掌控,合资企业中方弱势地位依然没有改善,并且有进一步被削弱的趋势。

(4)外资企业在零部件领域控制逐渐加深

外商独资及合资公司在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自动变速箱、高压燃料泵等系统和部件方面,基本控制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部分产品几乎全部为外资所垄断。

10

外商独资或控股企业加大了外资企业的话语权,形成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垄断,并保持其竞争优势,抑制本土企业发展。

5、江苏省汽车工业情况

21世纪以来,江苏省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轿车、客车、载货车、专用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为主体的多品种、全系列较为完整的生产制造和科研开发体系,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明显的特色优势。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整车制造规模偏小,国内市场占有率低(仅为3%左右);乘用车产品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中高级轿车产品等情况。因此,与其他地区或全国范围相比,企业的功能定位、品牌、价格水平、利润水平等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详见附注2《2009年各省区市汽车产量统计表》)。

(四)生产经营模式及工艺流程 1、产业链

汽车产业链相对较长,其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图)。以汽车整车制造业为核心,向上可延伸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及和零部件制造相关的其他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此外,在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完善的支撑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试验研究开发体系、认证检测体系等。如果从利润的构成来看,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一般零部件采购供应链占1/5,整车制造链占1/5,服务贸易(物流、贸易、金融)占3/5。

11

相关工业 汽车零部件 制造业 汽车整车 制造业 服务贸易业 支撑体系 图:汽车产业链结构

(1)整车制造业

整车制造企业,一般只从事汽车总装及车身制造,其他则由专业零部件制造企业生产,包括总装、冲压、焊装、涂装四大工艺。对于汽车轮胎、橡塑件、汽车玻璃、蓄电池等生产部门,习惯上称为相关行业部门,其主要构成如图所示。 汽车整车制造业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相关行业 动力传动装置 汽车总装 汽车轮胎 汽车玻璃 车身焊装 车身油漆 发动机零部件 电气电子装置 照明仪表装置 冲压 汽车蓄电池 图:汽车制造业构成 悬架制动装置 车身零部件 附件 (2)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汽车零部件的种类名目非常多,一般情况,乘用车的零部件总数达到1万个以上。在一辆汽车总成本中,零部件成本要占到70%—80%。

(3)汽车相关工业

汽车生产涉及钢铁、冶金、 塑料、陶瓷等原材料工业,以及电

12

子、电器等其他十多个产业部门,这些行业和汽车产业的关系都十分密切。目前全世界钢材产量的约15%,铝产量的约25%,橡胶产量的约50%,塑料产量的约10%,石油产量的1/3以上用于汽车产业。

有 铜 散热器、电器 金 锡 铅锌 轴瓦、附件等 钢 普通钢 车身、轮辋等 色 铝 发动机、轮辋等 铁 铸铁 汽缸体、壳体等 特殊钢 齿轮、轴承、弹簧 塑料 转向盘.保险杠、电器 面罩、内饰件等 橡胶 轮胎、密封件、 隔振垫、胶管等 木材 货箱、车身零件 玻璃 窗、后视镜、灯 陶瓷 火花塞、绝缘物 皮革 座椅、覆饰 涂料 防锈用、面饰 纺织 座椅面料、覆饰材料 品 安全带 化学 防冻液、密封胶、切削液、 制品 清洗液、冷气工质 属 稀有金属 排气净化 油料 汽油、柴油、润滑油 滑脂、刹车油、透平油 电类 各种灯、仪表、起动机 附件 发电机、蓄电池、音响 电话、电视 计算机电子控制系统 燃料 铸造、锻造、焦碳 热处理 煤气 汽 车 工 厂 供水 清洗、冷却、饮水 供电 照明、动力 图:汽车产业与相关工业关系 2、生产工艺流程 整车制造企业,一般只从事汽车总装及车身制造,包括总装、冲压、焊装、涂装四大工艺。

(1)工艺流程

13

焊装涂装冲压总装入库钢材配套部件 (2)生产流程 3、生产特点 汽车生产过程的主要特点是流水线生产方式,产品生产装配过程,总是沿着一条既定的路线前进,即使产品品种是变化的,生产流动路线也不发生变化。生产线每日产量按照生产线节拍进行控制,生产线节拍是可以调整的,根据每日产量的需求,调整生产线节拍,节拍快,常量高,节拍慢,则产量低。具有柔性的生产线,可以在同一

14

条生产线上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

配套厂商的送料过程也是按照生产线节拍进行,与合作的供应商关系紧密的情况下,一般采用供应商直送生产线工位的方式。

4、管理特点

现代汽车的生产集合了质量管理之大成,几十年的汽车行业结合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为质量分析和改善工作的规模化、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精益六西格玛”,JIT等管理模式和思想,已经从生产延伸到了研发、服务、供应链等环节。 由此形成汽车整车制造业对ERP系统的普遍应用,通过将人力资源、财务、成本核算、生产设备、工模具甚至能源等也纳入管理范围,注重产品的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同时,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社会各有关方面如客户、供应商、生产协作企业、分销网络等纳入自己供应链的范围,也将它们作为资源一并加以管理,实现企业内外部物质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管理。

15

财务管理上,对账务进行统一核算,准确、及时地进行成本归集,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严密、科学的管理资产、往来,实现物流、资金流的透明和规范。

5、车辆识别代码(VIN)

根据国家车辆管理标准确定,每一辆汽车都必须标志车辆识别代号,它是汽车的身份证号,包含了车辆的生产厂家、年代、车型、车身型式及代码、发动机代码及组装地点等信息。 如图所示,车辆识别代号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前3位),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第二部分(第4~9位),车辆说明部分(VDS);第三部分(第10~17位),车辆指示部分(VIS)。 6、销售模式

我国乘用车目前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以多品牌销售店模式以及专卖店(4S店)模式并存为主,厂家以专卖店为主体,普通经销商为补充,包括有形的汽车市场。

(五)与税收有关的主要环节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交易行为和模式越来越复杂,企业涉税事项日益增多,已深深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个增值流程,也是税务风险隐藏的流程;汽车制造业的业务流程包括采购活动、生产活动、研发活动、销售活动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税务风险。

1、整车企业与配套企业是一种紧密的业务合作合作关系,他们之间的供产销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整车企业根据生产计划下达订单给配套企业,配套企业完全按照整车企业的订单要求组织生产、供货,实现资金的回笼。在税收征管中,首要工作是根据汽车行业生产的工艺流程特点,了解和掌握这种平衡关系及其供产销各个环节的情况。

2、整车企业和配套企业都是整个汽车产销链条上的环节,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益输送,利用关联关系避税,比如价格的制定,资金的融通,费用的提取与支付等环节是税收征管中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和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公司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构成,导致进口料件的定价直接影响进口和企业利润。

3.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下脚料和废品,企业可能采用现金交易形式直接出售给废旧收购单位或个人,出现未申报或申报不完整。

4.库存商品环节,视同销售情况可能存在未申报或申报税基不准

17

确,如自用车、赠送车等。

5. 销售环节,一般来讲,厂家根据各种附加条件,例如按年销售数量完成情况,对经销商进行返利,而经销商把这部分差额提前拿出来,以此刺激消费者,达到增加销售数量的目的,再向制造商争取更大的返利空间,有时会出现经销商整车促销价格高于市场销售价格。

二、行业税收管理现状 (一)行业税收基本情况

盐城市乘用车整车制造业近年实现税收情况: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乘用车制造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其实现税收逐年增长,在地区税收收入结构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是历年税收情况示意图和简表:

18

序号 1 2 3 4 5 6 年度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合计 盐城市乘用车历年税收情况 金额单位:万元 实现额 实现消费税额 实现所得税额 16,366 23,374 - 30,860 44,573 314 21,831 23,932 1,281 7,795 42,035 - 35,427 60,991 3,695 ,740 98,163 12,843 202,019 293,069 18,133

(二)行业税收征管方法及难点

从管理情况看,大型的汽车生产企业由于财务会计制度健全,核算正规,简单的涉税违规问题相对较少;小型的汽车改装企业和经销企业经营灵活,情况复杂,税收管理的难度较大。

1、主要难点

行业征管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与企业之间差别大。在汽车生产行业中,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生产工艺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规模、不同的产品,其工艺流程与原材料耗用等相差悬殊,税务机关难以准确掌握其经营规律和共性指标,从面上实现税源控管的难度较大。

(2)关联企业之间调节税收难以控制。产业现状和生产特点决定了汽车生产企业大多存在多个关联企业,这些关联企业内资、外资并存,资本结构复杂,企业间容易采用转让定价调节税收。

(3)企业的战略、品牌、车型、技术含量差别太大。不同企业各项业务所占比重不同,毛利率和税负率也不同,增加了利用参数比较的难度;正常的商品车与试验车划分缺乏统一标准;销售返利复杂

19

多样。这给税务机关的日常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特殊的管理要求

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要求税务管理部门有综合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大型的汽车生产企业均使用ERP系统进行内部管理, ERP是当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它在体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也集成了企业信息化。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情况导致了税企信息不对称的进一步扩大,不仅在信息本身,还对风险应对、知识更新和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只能从规范会计核算软件,严格落实会计制度和方法备案制度着手,进一步规范并细化财务核算软件备案制度,明确企业报送财务软件的资料必须包括财务软件的名称、功能、整个系统的操作程序、各环节数据来源等具体内容;企业财务软件升级或主要功能改变,均应及时向税务机关备案。同时,加强税务人员对企业财务软件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和认识,熟悉并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和审阅方法,逐步建立善于审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团队。

3、通过内部控制识别税务风险

针对现代企业的特点,从审计其内控制度入手,通过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产生财务数据的机制的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进而发现有问题的环节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实

20

施有针对性的查证。结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经营环节,调查其涉税环节的税法遵从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佐以具体的检查,发现和处理问题。

4、通用的评估方法

涉税风险贯穿汽车制造业的全部具体业务,在其收入、成本、费用、资产的各个核算环节都存在潜在的税务风险,通用的检查方法:

(1)进行内部控制调查及测试,查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及税收风险点。

(2)了解行业工艺流程及相关设备生产能力和运行情况。 (3)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财务核算情况。 (4)查看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特别要注重商务。 (三)行业风险识别及应对 1、主要风险点

根据行业特点和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发现的情况,乘用车整车制造企业主要存在以下涉税风险:

(1)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的实现,在年度间调节收入的实现。部分企业由于市场宣传或内部目标考核等原因,往往利用“预收账款”“其他应收/付款”等往来科目,调节收入的实现时间,改变应税收入的确认时间。

(2)销售折扣折让异常,经济信息失真。汽车制造行业向经销商有多种形式的返利。如货币返利、折扣返利、费用折扣、报销折扣(经销商在厂家直接或间接列支或报销有关费用)、补偿折扣(大多

21

表现为厂家向经销商支付费用补偿款如4S店面装潢);此外,厂家为促进销售的增加,还会增加对经销商进行附加考核的商务,如年度、季度、月读的考核奖、顾客满意奖等。这些都是税收管理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风险点。

(3)视同销售业务比较多,审核工作量大,容易遗漏。例如: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赞助、广告、样品、市场推广等用途的,是否按税收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并缴纳相关税金;企业将资产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交际应酬、职工奖励以及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是否按税收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并缴纳相关税金。

(4)关联方交易。关联企业之间交易历来是税务管理的难点。关联企业之间交易包括购进、销售、资金往来、租赁、技术使用、资产转让、人员互用等,重点是转让定价和向关联方支付的各种特许权使用费,包括入门费、提成费、技术开发费、技术指导费和技术培训费等。这些关联交易是否符合交易原则以及是否已确认都是税收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5)成本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直接影响企业的所得额。由于汽车行业生产流程复杂、环节众多,生产成本计算过程就相当复杂,如果再有人为操作因素,成本的可信度就很低。不考虑人为操作因素ERP系统管理的企业成本可靠性较高。

(6)大额费用支出存在的税收风险比较高。汽车行业中比较大的费用如运费、广告费、技术转让费、经销商奖励费、4S店装潢费

22

奖励等。由于金额大、业务频繁甚至有舞弊的存在税务风险较大。

(7)费用划分混淆,人为调节费用子目,把有限额或不予列支的项目划分到可以税前列支项目,偷逃税收。如招待费进入会议费、差旅费、福利费;个人费用进入福利费、工资及其他;赞助支出进入广告业务宣传费等。

(8)固定资产折旧、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推销是汽车行业成本费用中权重较高的支出,加上大部分企业采用新的会计准则,与税收形成较大差异,涉税金额较大是税收管理上不得不重点关注的对象。

(9)采用新的会计准则企业发生的各项准备金金额大、调整频繁、贯穿时间长,是必须重点审核的内容。

2、、消费税的评估 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应主要以核实产销量、税负差异分析、零配件耗用与产出配比分析为主,通过核实产量、销量,相应核实申报的和消费税。

(1)申报数量对比分析法

将生产企业申报的销售数量与车辆税收“一条龙”有关信息进行比对,以判断企业申报数量是否准确、真实。

A.通过车辆税收“一条龙”清分比对系统下载的《车辆购置税机动车识别代码清单》信息,按厂牌型号清分出每一厂牌的车辆识别代码,排序后找出该型号的最大序列号,视此号之前的车辆为已销售的车辆,以此推算出该型号车辆的最低销售数量。

23

B.将推算出的最低销售数量与纳税人报送备案的《车辆识别代码清单》中对应厂牌型号的销售数量进行比对,如推算出的销售数量大于申报备案的销售数量,则可能存在企业隐瞒销售数量的问题。

销售数量误差率=[(本期车辆税收“一条龙”系统中的最大VIN码号-上期车辆税收“一条龙”系统中的最大VIN码号)-企业申报的本期销售数量]/企业申报的本期销售数量×100%

(2)投入产出评估法

根据产业特征,主要配套件供应商一般设置在邻近区域,可以通过调查其主要配件购进投入数量,测算出企业整车的实际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推算出实际销售数量,与企业申报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隐瞒销售数量、销售收入等问题。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假设企业进项抵扣凭证全部入账。

汽车主要配件包括: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等总成。 测算的本期产量=(主要配件期初库存数量+主要配件本期购进数量-主要配件期末库存数量-主要配件当期报废数量)/主要配件单台车定额耗用量 测算的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测算的本期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本期同类产品平均销售价格

投入产出差异率=(测算的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的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的销售收入×100%

(3)税收负担率、税负差异率分析法

税收负担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24

税负差异率=[税收负担率-行业平均税负率(或上年同期税负率)] /行业平均税负率(或上年同期税负率)×100%

(4)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配比关系分析法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5)销售毛利率测算分析法

本期销售毛利率=(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成本)/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差异率=(本期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或行业平均销售毛利率)/上年同期销售毛利率(或行业平均销售毛利率)×100%。 3、企业所得税的评估 (1)收入的涉税风险及识别

A.汽车制造业的的销售对象主要是4S专营店及部分直销,所以其主营业务收入一般不太可能存在分解和少开的现象。但应关注推迟确认收入的实现,在年度之间调节应税收入和所得,滞后应纳税额的实现。检查购销合同、订单、运货单,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若干张记账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追踪到、收据,确定其

25

截止期划分是否恰当,对于重大跨期项目作相应的调整。

B.汽车制造业的销售折扣折让的金额均比较大,存在一定的税收风险,应首先调取企业商务,了解销售、返利、奖励等;我们再应审核销售商品时发生的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销售退回业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完整,相关手续是否符合规定,其计算和税务处理是否正确。重点审核给予关联企业的销售折扣与折让是否合理,是否有利用折让和销售折扣而转利于关联单位等情形。

C.视同销售业务,按具体项目分别审核各项视同销售业务的内容及会计金额,审核确认视同销售应纳税所得额所采用的方法并确定视同销售金额。审核从资产变动情况、非常规的往来、营业外支出、应付福利费、以及费用中非常规项目进入,审核经营项目的实际发生情况,判断经营业务的涉税情况。例如: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赞助、广告、样品、市场推广等用途的,是否按税收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并缴纳相关税金;企业将资产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交际应酬、职工奖励以及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是否按税收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并缴纳相关税金。

D.利息收入不进账,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应针对审核往来款项明细账中挂股东、员工的往来,并适当抽查原始凭证,判断其合理性。审核非正常经营业务的往来,判断是否为借款性质,核查对应的利息收入是否确认所得。

26

(2)成本的涉税风险及识别

A.了解行业工艺流程及相关设备及产品的主要组成部件。 B.获取生产成本分析表(或产品盈利性分析表),分别列示各项主要费用及各产品的单位成本,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将其与预算数、上期数或上年同期数、同行业平均数比较,分析增减变动情况,对有异常变动的情形,查明原因,对不合理的作纳税调整。

C.从产品销售成本与生产成本、产成品的勾稽关系验算销售成本的总体准确性。勾稽关系公式:(在产品年初余额+生产成本-在产品年末余额+产成品年初余额-产成品年末余额=产品销售成本)。

D.审核“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借方红字或非转入产成品的支出项目,并追查至有关的凭证,确认是否将加工修理修配收入、销售残次品、副产品、边角料等的其他收入直接冲减成本费用而未计收入。

E.检查存货商品账,分析是否按一致性原则结转成本,必要时进行实际盘点与账簿核对是否一致,确认是否多结转成本或少作收入,是否纳税调整。 F.审核调查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的情况,审查其成本列支是否交易原则。

G.审核视同销售成本是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视同销售收入数据的口径一致。

H.审核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

27

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相应成本扣除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3)费用、支出的涉税风险及识别

A.关注费用、支出的跨期入账的现象,对营业费用实施截止日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账的现象。

B.将本年度产品营业费用与上年度的营业费用进行比较,分析重大差异的原因。

C.复核与累计折旧、应付工资、预提费用等项目的勾稽关系。 D.选择重要或异常的产品营业费用项目,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如运费、广告费,计算其与销售收入的比率与上年度的比率进行比较。评价其合理性。检查制度、合同、等确定其合法性、真实性。

E.审核是否把资本性支出项目作为收益性支出项目计入管理费。 F.审核企业是否按税法规定列支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并确认计算该项支出金额的准确性。

G.审核企业计入管理费用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办公费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关凭证和证明材料是否齐全。

H.审查利息支出明细账,核实其债务的性质、产生的原因、用途,确认付息债务项目的真实性和计算的准确性。复核借款利息支出应计数,注意审查现金折扣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I.检查从其他企业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的利息收入是否已按规定计缴营业税。

28

J.审核营业外支出的内容是否真实,是否按税法规定准予税前扣除,对不符合税法规定的进行纳税调整。

K.审核资产损失的涉税处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非正常盘亏、毁损、报废的净损失是否减除责任人赔偿,保险赔偿后的余额是否已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经过税务机关认定审批。

L.审核捐赠是否通过国家机关或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社会团体进行,捐赠数额是否超过税法规定限额。

M.审核营业外支出是否涉及将自产、委托加工、购买的货物赠送他人等视同销售行为是否缴纳相关税金。 N.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的审核,审核实际发生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进行纳税调整。如:支付的个人费用、与经营无关的学会等其他协会的费用。

O. 审核是否存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商业保险,进行纳税调整。审核养老、医疗补充保险是否按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扣除;对超过规定标准部分进行纳税调整。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企业年金的,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

(4)资产的涉税风险及识别

A.审核纳税人的固定资产计价是否正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依据、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算的折旧金额是否准确。特别关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上的差异,逐项审核是否按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

29

B.固定资产使用状态的审核。审核不得计算折旧的固定资产扣除。

C.审核各项资产的应计摊销额是否符合合同、协议和税法有关规定的年限,计算是否正确,是否与上年一致,改变摊销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或已经税务机关批准。

D. 审核企业以前年度进行了纳税调增、本年度发生了减提的各项准备金,包括坏(呆)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自营证券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矿区权益减值、保险责任准备金和其他准备,是否按税法规定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5)关联方交易

获取并审阅企业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建立台账,对关联业务往来价格、费用标准等实行跟踪。按照特许权对应的产品和项目,跟踪其提取和支付情况。调查关联交易行为,审核关联交易是否符合交易原则,防止企业利用关联方之间适用不同所得税以及不同盈亏情况而转移定价和不合理分摊费用。

三、行业评估指标 (一)通用分析指标

1、、消费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

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30

2、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

(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

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

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 (2)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

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

3、所得税税收负担率(简称所得税税负率) 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4、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简称利润税负率) 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5、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31

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评估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关注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前后,该指标如果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所得税贡献率

所得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7、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所得税贡献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8、所得税负担变动率

所得税负担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二)汽车制造业分析指标

基于汽车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地区内相同行业企业相当少,故采用上市公司公开数据作为对比分析数据来源。

1、分税种风险评估指标

根据税种规定及其与财务数据间的原理和基本关系,设立指标如下: Ra、Ri分别为税收负担率和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不等于传统的税负率)。

(1)指标一,税收负担率:Ra=Tra- [(SG1+PC-SG0)×Tra+(△FA-△BD) ×Tra-TBa]/In×100%

32

其中:

Tra为适用税率,按乘用车生产企业特点,暂统一取17%; SG0、SG1,分别取本期期初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 PC为本期销售成本,取本期主营业务成本;

△FA为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取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增加的固定资产;

△BD为本期增加的房屋建筑物,取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的房屋建筑物:

TBa为本期留抵数额,取财务报告附注中应加税费明细中的本期留抵数额;

In为本期应税销售收入,取本期主营业务收入。

(2)指标二,所得税税收负担率:Ri=(Ire+△Dita-△Ditl)/Gp×100%

其中:

Ire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取企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Dita、△Ditl为本期递延所得税费用,分别取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Gp为本期利润总额,取企业利润表中利润总额。

(3)税收负担率对比,比较行业税收负担率差异,对比检查企业的情况,确定是否异常。

从国内上市公司中,选择20户汽车(乘用车)整车制造行业板块的典型企业,以其财务报告数据,计算相应税收负担率,并与本地

33

企业进行对比。

A.税收负担率计算

A.税收负担率计算 Mean Median Maximum Minimum Std. Dev. Skewness Kurtosis Jarque-Bera Probability Sum Sum Sq. Dev. Observations (Eviews5.0) 0.020885 0.022949 0.071517 -0.12507 0.036386 -3.117413 13.82519 136.5506 0 0.43858 0.0279 21 mean为均值,median 为中位数,std.dev.标准差,skewness为偏度,kurtosis为峰度,JB为正态检验。 由上表可知:该行业平均税收负担率为:2.09%;标准差为:3.%;该行业税收负担率预警下线为:-1.55%;离散系数:1.742。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代码 600006 600031 600066 600104 600166 600213 600262 600372 600375 600418 600565 600609 税收负担率对比 评估的税负率 行业平均 差异率 0.022948715 0.020885 0.098813272 0.048811512 0.020885 1.337153 0.0217338 0.020885 0.04063432 0.018513231 0.020885 -0.113563288 0.011567269 0.020885 -0.446144666 0.01447943 0.020885 -0.306706742 0.031613255 0.020885 0.513682292 0.071516654 0.020885 2.424307113 0.020614391 0.020885 -0.012957106 0.019390035 0.020885 -0.071580802 -0.125069547 0.020885 -6.98848679 0.018122911 0.020885 -0.132252274 34

序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代码 600686 600760 600991 000550 000625 000800 000868 000927 某公司 税收负担率对比 评估的税负率 行业平均 差异率 0.026150396 0.020885 0.252113761 0.019121779 0.020885 -0.08442524 0.0362506 0.020885 0.7544177 0.041773008 0.020885 1.000144026 0.030308713 0.020885 0.45121919 0.0314317 0.020885 0.527139928 0.023956872 0.020885 0.147085076 0.010616361 0.020885 -0.491675298 0.043874608 0.020885 1.100771258 根据图表显示的本地某公司数据,属于正常值范围内。 B.所得税税收负担率计算 B.所得税税收负担率计算 Mean Median Maximum Minimum Std. Dev. Skewness Kurtosis Jarque-Bera Probability Sum Sum Sq. Dev. 35

0.269332 0.238577 0.710562 0 0.214887 0.513006 2.277755 1.377547 0.502192 5.655981 0.923527

Observations (Eviews5.0)

21 由上表可知:该行业平均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为:26.93%;标准差为:21.49%;该行业税收负担率预警下线为:5.44%;离散系数:0.798。由于税制变化,该指标需要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直接参考的可能性很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代码 600006 600031 600066 600104 600166 600213 600262 600372 600375 600418 600565 600609 600686 600760 600991 000550 000625 000800 000868 000927 某公司 评估的税负率 行业平均 差异率 0.397943035 27% 0.127082746 27% 0.238576974 27% 0.1859852 27% 0.314111242 27% 0 27% 0.710561814 27% 0.417451206 27% 0.256578256 27% 0.552194 27% 0.134146658 27% 0 27% 0.3563687 27% 0 27% 0.5875083 27% 0 27% 0.267414666 27% 0.154776101 27% 0.109428277 27% 0.608839579 27% 0.22081154 27% 0.477518582 -0.528155786 -0.114190018 -0.295071319 0.166260385 -1 1.638237617 0.549950268 -0.047353245 1.096007678 -0.50192826 -1 0.323158394 -1 1.181353825 -1 -0.00711885 -0.425333414 -0.593704879 1.260554184 -0.180151116 36

根据图表显示的本地某公司数据,属于正常值范围内。由于各公司经营范围不完全一致,而且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不久,存在较多的执行差异,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直接参考的价值不高。

2、线性方程回归分析

(1)某公司2004-2009年度申报数据的回归分析

Y,为当期应纳额;X1(SER01),当期销售数量;X2(SER02),当期产品销售收入;X3(SER03),当期销售折扣和折让;X4(SER04),当期毛利,取财务报表中主营业务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X8(SER08),期末存货,取财务报表中存货期末余额。

通过Eviews,得出下表:

Dependent Variable: SER05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2004 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 6

Variable SER01 SER02 SER03 SER04 SER08

Coefficient 22812.65 -0.265041 0.314907 0.6217 0.462972

37

Std. Error

NA NA NA NA NA

t-Statistic

NA NA NA NA NA

Prob.

NA NA NA NA NA

C

R-squared

-9.08E+08

NA

NA

NA 3.37E+08 -11.79120 -11.99944 -12.62480

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 2.92E+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3.60E-07 Schwarz criterion 41.37359 Hannan-Quinn criter. 3.135383

S.D. dependent var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有:Y=(-9.08E+08)+ 22812.65×X1+(-0.265041)×X2+(0.314907) ×X3+(0.6217) ×X4+(0.462972)×X8 R2=1,拟合度极高,可能是样本数量太少,需要逐步积累验证和修正。 1,000,000,000800,000,000600,000,000400,000,000.0004.0002.0000-.0002-.0004-.00062004200,000,000020052006Residual2007Actual2008Fitted2009 (2)上市公司税收负担率回归分析 以上述上市公司税收负担率分析情况,加入对某公司实证分析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Y(SER01),为当期税收负担率;X1(SER02),当期期末存货;X2(SER05),当期产品销售收入;X3(SER03),当期主营业务成本;X4(SER04),当期期初存货;X5(SER07),固定资产抵扣税款;X6(SER08),本期留抵税款。

38

通过Eviews,得出下表:

Dependent Variable: SER01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0/09/10 Time: 15:55 Sample (adjusted): 1 20

Included observations: 11 after adjustments

Variable SER05 SER02 SER03 SER04 SER07 SER08 C R-squared Coefficient 1.14E-11 1.97E-11 -1.48E-11 -5.94E-12 5.15E-11 -3.31E-10 0.019487 Std. Error 1.27E-12 4.81E-12 1.68E-12 3.01E-12 1.19E-11 6.71E-11 0.001356 t-Statistic 9.021235 4.100204 -8.787437 -1.970152 4.334217 -4.930338 14.36585

Prob. 0.0008 0.0149 0.0009 0.1201 0.0123 0.0079 0.0001 0.021073 0.007492 -8.993765 -8.740559 -9.153376 2.151179 .040.035.030.025.004.002.000-.002-.00414591012141517Fitted1920.020.015.010 0.960097 Mean dependent var 0.900243 S.D. dependent var 0.002366 Akaike info criterion 2.24E-05 Schwarz criterion 56.46571 Hannan-Quinn criter. 16.04055 Durbin-Watson stat 0.009053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Prob(F-statistic) ResidualActual 有:Y=(0.019487)+(1.97E-11)×X1+(1.14E-11)×X2+(-1.48E-11) ×X3+(-5.94E-12) ×X4+(5.15E-11)×X5+

39

(-3.31E-10)×X6

R2=0.96,拟合度较好,整理后R2=0.90,F-statistic=16,Jarque-Bera=1.7304,t检验当期期初存货不显著,其他指标都有较强的影响;但是,受数据来源局限,折扣折让及销售数量指标无法取得。综上,该方程有一定的验证意义,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正。 四、附注: 1、汽车分类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代替GB/T3730.1-1988): (1)乘用车 序号 2.1.1.1 术语 普通乘用车 saloon (sedan) 定义 车身:封闭式,侧窗中柱有或无。 车顶(顶盖):固定式,硬顶。有的顶盖一部分可以开启。 座位:4个或4个以上座位,至少两排。 后座椅可折叠或移动,以形成装载空间。 车门:2个或4个侧门,可有一后开启门。 2.1.1.2 活顶乘用车 车身:具有固定侧围框架的可开启式车身。 convertible saloon 车顶(顶盖):车顶为硬顶或软顶,至少有两个位置:1.封闭;2.开启或拆除。 可开启式车身可以通过使用一个或数个硬顶部件和/或合拢软顶将开启的车身关闭。 座位:4个或4个以上座位,至少两排。 车门:2个或4个侧门。 车窗:4个或4个以上侧窗。 高级乘用车 pullman saloon(pullman sedan)(executive limousine) 车身:封闭式。前后座之间可以设有隔板。 车顶(顶盖):固定式,硬顶。有的顶盖一部分可以开启。 座位:4个或4个以上座位,至少两排。后排座椅前可安装折叠式座椅。 车门:4个或6个侧门,也可有一个后开启门。 车窗:6个或6个以上侧窗。 40

2.1.1.3

序号 2.1.1.4 术语 小型乘用车 coupe 定义 车身:封闭式,通常后部空间较小。 车顶(顶盖):固定式,硬顶。有的顶盖一部分可以开启。 座位:2个或2个以上的座位,至少一排。 车门:2个侧门,也可有一个后开启门。 车窗:2个或2个以上侧窗。 车身:可开启式。 车顶(顶盖):车顶可为软顶或硬顶,至少有两个位置:第一个位置遮覆车身;第二个位置车顶卷收或可拆除。 座位:2个或2个以上的座位,至少一排。 车门:2个或4个侧门。 车窗:2个或2个以上侧窗。 车身:封闭式,侧窗中柱可有可无。 车顶(顶盖):固定式,硬顶。有的顶盖一部分可以开启。 座位:4个或4个以上座位,至少两排。后座椅可折叠或可移动,以形成一个装载空间。 车门:2个或4个侧门,车身后部有一仓门。 车身:封闭式。车尾外形按可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 车顶(顶盖):固定式,硬顶。有的顶盖一部分可以开启。 座位:4个或4个以上座位,至少两排。座椅的一排或多排可拆除,或装有向前翻倒的座椅靠背,以提供装载平台。 车门:2个或4个侧门,并有一后开启门。 车窗:4个或4个以侧窗。 上述2.1.1.1-2.1.1.7车辆以外的,只有单一车室载运乘客及其行李或物品的乘用车。但是,如果这种车辆同时具有下列两个条件,则不属于乘用车: 1 除驾驶员以外的座位数不超过6个;只要车辆具有可使用的座椅安装点,就应算"座位"存在。 2 p-(M+N×68)> N×68式中:p-最大设计总质量。M-整车整备质量与1位驾驶员之和。N-除驾驶员以外的座位数。 一种乘用车,它一半以上的发动机长度位于车辆前风窗玻璃最前点以后,并且方向盘的中心位于车辆总长的前四分之一部分内。 在其设计上所有车轮同时驱动 (包括一个驱动轴可以脱开的车辆),或其几何特性(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最小离地间隙)、技术特性(驱动轴数、差速锁止机构或其它型式机构)和它的性能)爬坡度)允许在非道路上行驶的一种乘用车。 41

2.1.1.5 敞篷车 convertible(open tourer)(roadster)(spider) 2.1.1.6 舱背乘用车 hatchback 2.1.1.7 旅行车 station wagon 2.1.1.8 多用途乘用车 multipurpose passenger car 2.1.1.9 短头乘用车 forward control passenger car 越野乘用车 off-road passenger car 2.1.1.10

序号 2.1.1.11 术语 专用乘用车 special purpose passenger car 定义 运载乘员或物品并完成特定功能的乘用车,它具备完成特定功能所需的特殊车身和/或装备。 例如:旅居车、防弹车、救护车、殡仪车等。 旅居车是一种至少具有下列生活设施结构的乘用车。 -座椅和桌子; -睡具,可由座椅转换而来; -炊事设施; -储藏设施。 用于保护所运送的乘员和/或物品并符合装甲防弹要求的乘用车。 用于运送病人或伤员并为此目的配有专用设备的乘用车。 用于运送死者并为此目的而配有专用设备的乘用车。 2.1.1.11.1 旅居车 motor caravan 2.1.1.11.2 防弹车 armoured passenger car 2.1.1.11.3 救护车 ambulance 2.1.1.11.4 殡仪车 hearse 注:定义中的车窗指一个玻璃窗口,它可由一块或几块玻璃组成(例如通风窗为车窗的一个组成部分)。 (2)商用车 序号 2.1.2.1 术语 客车 BUS 定义 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的商用车辆,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超过9座。 客车有单层的或双层的,也可牵引一挂车。 用于载运乘客,除驾驶员座位外,座位数不超过16座的客车。 一种为城市内运输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这种车辆设有座椅及站立乘客的位置,并有足够的空间供频繁停站时乘客上下车走动用。 2.1.2.1.1 小型客车 minibus 2.1.2.1.2 城市客车 city-bus 2.1.2.1.3 长途客车 一种为城间运输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这种车辆没有专interurban coach 供乘客站立的位置,但在其通道内可载运短途站立的乘客。 2.1.2.1.4 旅游客车 touring coach 一种为旅游而设计和装备的客车。这种车辆的布置要确保乘客的舒适性,不载运站立的乘客。 2.1.2.1.5 铰接客车 一种由两节刚性车厢铰接组成的客车。在这种车辆上,articulated bus 两节车厢是相通的,乘客可通过铰接部分在两节车厢之间自由走动。 这种车辆可以按2.1.2.1.2-2.1.2.1.4进行装备。 两节刚性车厢永久联结,只有在工厂车间使用专用的设施才能将其拆开。 42

序号 术语 定义 一种经架线由电力驱动的客车。 这种电车可指定用作多种用途,并按2.1.2.1.2、2.1.2.1.3和2.1.2.1.5进行装备。 在其设计上所有车轮同时驱动(包括一个驱动轴可以脱开的车辆)或其几何特性(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最小离地间隙)、技术特性(驱动轴数、差速锁止机构或其它型式机构)和它的性能(爬坡度)允许在非道路上行驶的一种车辆。 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只适用于需经特殊布置安排后才能载运人员的车辆。 2.1.2.1.6 无轨电车 trolley bus 2.1.2.1.7 越野客车 off-road bus 2.1.2.1.8 专用客车 special bus 2.1.2.2 装备有特殊装置用于牵引半挂车的商用车辆。 半挂牵引车 SEMI-TRAILER TOWING VEHICLE 货车 GOODS VEHICLE 一种主要为载运货物而设计和装备的商用车辆,它能否牵引一挂车均可。 2.1.2.3 一种在敞开(平板式)或封闭(厢式)载货空间内载运2.1.2.3.1 普通货车 general purpose 货物的货车。 goods vehicle 2.1.2.3.2 多用途货车 multipurpose goods vehicle 2.1.2.3.3 全挂牵引车 trailer towing vehicle 2.1.2.3.4 越野货车 off-road goods vehicle 在其设计和结构上主要用于载运货物,但在驾驶员座椅后带有固定或折叠式座椅,可运载3个以上的乘客的货车。 一种牵引牵引杆式挂车的货车。 它本身可在附属的载运平台上运载货物。 在其设计上所有车轮同时驱动(包括一个驱动轴可以脱开的车辆)或其几何特性(接近角、离去角 、纵向通过角,最小离地间隙)、技术特性(驱动轴数、差速锁止机构或其它型式的机构)和它的性能(爬坡度)允许在坏路上行驶的一种车辆。 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特殊工作的货车。例如:消防车、救险车、垃圾车、应急车、街道请洗车、扫雪车、清洁车等。 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运输特殊物品的货车。例如:罐式车、乘用车运输车、集装箱运输车等。 2.1.2.3.5 专用作业车 special goods vehicle 2.1.2.3.6 专用货车 specialized goods vehicle

(3)挂车

序号 术语 定义 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载运人员及其随身行李的牵引杆挂车。它可按2.1.2.2和2.1.2.3装备。 43

牵引杆挂车 DRAW-BAR TRAILER 2.2.1.1 客车挂车 bus trailer

2.2.1.2 牵引杆货车挂车 goods draw-bar trailer 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载运货物的牵引杆挂车。 2.2.1.3 通用牵引杆挂车 一种在敞开(平板式)或封闭(厢式)载货空间内载运货general purpose 物的牵引杆挂车。 draw-bar trailer 一种牵引杆挂车,按其设计和技术特性用作:――需经特2.2.1.4 专用牵引杆挂车 special draw-bar 殊布置后才能载运人员和/(或)货物;――只执行某种规定的运输任务。 trailer (例如:乘用车运输挂车、消防挂车、低地板挂车、空气压缩机挂车等,不限于本表所列)。 半挂车 SEMI-TRAILER 2.2.2.1 客车半挂车 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的半bus semi-trailer 挂车。这种半挂车可按2.1.2.1至2.1.2.3加以装备。 2.2.2.2 通用货车半挂车 general purpose goods semi-trailer 2.2.2.3 专用半挂车 special semi-trailer 一种在敞开(平板式)或封闭(厢式)载货空间内载运货物的半挂车。 一种半挂车,按其设计和技术特性用作:――需经特殊布置后才能载运人员和(或)货物;――只执行某种规定的运输任务。 (例如:原木半挂车、消防半挂车、低地板半挂车、空气压缩机半挂车等,不限于本表所列)。 能够提供活动睡具的半挂车。 2.2.2.4 旅居半挂车 caravan semi-trailer 2.2.3.1 旅居挂车 caravan 2.3.1 乘用车列车 passenger/car trailer combination 客车列车 bus road train 中置轴挂车 CENTRE AZLE TRAILER 能够提供活动睡具的中置轴挂车。 汽车列车 COMBINATION VEHICLES 乘用车和中置轴挂车的组合。 2.3.2 2.3.3 2.3.4 一辆客车与一辆或多辆挂车的组合。 各节乘客车厢不相通,有时可设服务走廊。 货车列车 一辆货车与一辆或多辆挂车的组合。 goods road train 一辆全挂牵引车与一辆或多辆挂车的组合。 牵引杆挂车列车 draw-bar tractor combination 铰接列车 articulated vehicle 一辆半挂牵引车与具有角向移动联结的半挂车组成的车辆。 44

2.3.5

2.3.6 2.3.7 双挂列车 一辆铰接式列车与一辆牵引杆挂车的组合 double road train 双半挂列车 一辆铰接式列车与一辆半挂车的组合。两辆车的联结是通double 过第二个半挂车的联结装置来实现。 semi-trailer road train 平板列车 platform road train 一辆货车和一辆牵引杆货车挂车的组合;在可角向移动的货物承载平板的整个长度上载荷都是不可分地置于牵引车和挂车上。为了支撑这个载荷可以使用辅助装置。这个载荷和/或它的支撑装置构成了这两个车辆的联接装置,因此不允许挂车再有转向联结。 2.3.8 2、2009年各省区市汽车产量表: 2009年各省区市汽车产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省份 北京市 上海市 重庆市 广西自治区 广东省 吉林省 湖北省 安徽省 天津市 山东省 河北省 辽宁省 陕西省 江苏省 江西省 黑龙江省 浙江省 福建省 河南省 湖南省 海南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甘肃省 自治区 产量(万辆) 125 轿车 主要产品 127.1 轿车、轻型货车、重卡 118.7 轿车、微型车、重卡 118.5 微客、微型卡车、中重型卡车、MPV、轿车 113.1 轿车 110.6 轿车、载货车 108.2 轿车、中重卡车、轻型货车 86.3 轿车、轻卡、重卡 60.2 轿车 55.8 轿车、重卡 51.4 皮卡、SUV、轿车 50.9 轿车、轻型货车、轻客 50.7 轿车、重卡、微客 50.6 轿车、轻客、轻卡 28.5 轻客、轻卡、SUV、轿车 28.4 微客、轻卡、微卡、轿车 28.2 轿车 13.5 大中型客车、轿车、SUV 12.5 大中型客车、SUV、皮卡 12 轿车、SUV 9.2 轿车 7.6 轿车、中客、SUV 7.3 轻卡 3.3 重卡 1.9 0.1 中重型卡车 45

2009年各省区市汽车产量

序号 27 省份 山西省 合计 产量(万辆) 0.2 1379万辆 主要产品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

3、指标分析中使用的EViews工具软件介绍

EViews (Econometric Views)软件是QMS(Quantitative Micro Software)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应用软件,其前身是DOS操作系统下的TSP软件。

EViews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是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回归分析和预测的工具,在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EViews可用于回归分析与预测(regression and forecasting)、时间序列(Time Series)以及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 )分析。与其他统计软件(如EXCEL、SAS、SPSS)相比,EViews功能优势是回归分析与预测。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