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读《资治通鉴》的个人总结
阅读经过
2020年11月29日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的通读,回顾从2019年11月14日的开始,至今历时一年又半个月。我想有必要写一点什么来记录对这部巨著,这么长时间的阅读。
个人阅读的版本是柏杨白话版,主要阅读白话文部分。一些史料
在《资治通鉴》中的描述比较零散,也借鉴了其他出处,以便全面理解。
阅读方式是粗读与精读结合。对于没兴趣的部分,一目十行。对于感兴趣的部分,则摘取整理,写成短小的读书笔记,发布在公众号中保存,以便日后的查询和参考。
读书笔记基本只是精简原文,并使之符合当今的称呼和写法,没有过多的个人发挥和评论,以求不“污染”原文的本意。
主要内容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学习统治和管理,自然对历史上的帝王更替和国家兴衰着墨更多。
一,帝王
在他笔下的帝王们似乎都是在重复地走之前的道路,哪怕是“明君”们也不例外。
一般开国皇帝都重视笼络人心,励精图治,彰示正统,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从谏如流。
然而在他们晚年往往就开始犯糊涂,沉溺享乐,猜忌大臣,痴迷长生,不少皇帝都死于道士炼制的所谓长生丹药。他们的后代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在深宫中长于妇人之手,只相信身边的亲信近侍,更加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国家也开始有了危机,一些有野心的大臣趁机专权,进一步取而代之。
从根本上讲,这种父子继承的体制本身就有巨大的缺陷和隐患。一旦继任者德才不足或者未成年,就将无法把控国家政权,权力的空虚则必然引起各方的激烈争夺。
二,国家
话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而历史不是简单的循环,中国的版图一直在扩大。汉武帝拿下了河套地区,挤压了游牧民族的栖息地,并开始经略西域。三国时期,中原战乱导致汉人南迁,由此广大的南方得到了开发,中原文明也得以扩散和传播。三国对峙时期,魏蜀吴均向各自的周边寻求突破,夷州(今台湾)也首次被大陆触及。唐朝更是东到大海,西到,北到,南到的一个巨大帝国。
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被征服,汉胡纷乱之争下,多少百姓成了枯骨,多少世族消失在历史烟云中,民族的融合并不是一幅美好和谐的画卷。
另一种读法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记录帝王将相的争权夺利,同样也包含了科学、哲学、宗教、艺术、经济等等方面的大量内容。
读者可以从中找寻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及发展过程,人口数量受战乱的影响,远距测日影推断地球直径,货币的制定与发行,周边及国际的文艺交流。
其中丰富的天文、自然灾害的记录,虽然很多被附会成“天人感应”,成为约束帝王行为的依据,但仍然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外,那些我们所熟知的书法家们并不只是字写得好,其实他们还有更多值得称道的才能和故事。再次欣赏那些传世之作时,相信能让我们更近地触碰这些伟大灵魂的内心。
而且《资治通鉴》独特的编年体有助于读者同时观察到各处事态的同步发展,这比常见的纪传体更有利于分析一些实时的状况。
《资治通鉴》显然是以中原文明为记录的主体,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各种交流,包括商贸、融合、战争等等,也有广阔的研究天地。
有人曾提出,中华文明是应该包含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还有人特意写了《另一半中国史》,专门整理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也由此入手,找寻出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宏大历史。这对于当代的一些民族溯源、领土争议等情况,也具有正本清源的指导意义。
总之,同样的一本书,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并读出自己的味道,享受别一番的乐趣。
当然,《资治通鉴》内涵广大,此次也仅仅是匆匆翻阅一遍。个人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限。即便是白话版,也常常因为人物由于避讳、收养、称王等原因改名,一不留神就找不到接下来的线索。此外,书中的一些春秋笔法、正统之辨也影响读者对历史全貌及真相的把握。
个人又对诸侯之间的杀戮,权臣之间的倾轧也没有兴趣,可能也因此错过了相当数量的精彩篇幅。
如果将来有机会再读一遍,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体会收获,相信都会与这一次大有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