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同感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9年第6期(总第141期)

JournalofHeilongjiangAdministrativeCadreCollegeofPoliticsAndLaw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No􀆰6 2019(SumNo􀆰141)

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同感研究

(沈阳音乐学院ꎬ沈阳110000)

摘要: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引导措施ꎬ既能够通过教育内容使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得以矫正ꎬ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环境中ꎬ同时凭借充实的课程内容ꎬ更便于持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ꎬ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奠定扎实基础ꎮ当前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同感ꎬ让思政教育更好的发挥作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ꎮ

关键词:大学生ꎻ思政教育ꎻ价值认同ꎻ文化认同ꎻ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19)06-0152-03

张 彧

一、目前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一)价值观更务实

随着近些年外来文化的冲击ꎬ我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精神已经很难满足目前大学生物质性的需求ꎬ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ꎬ在持续强调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背景下ꎬ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务实已成为必然结果ꎮ当然务实主义是推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基础ꎬ思想价值观务实不代表是唯利是图ꎬ但若是将任何事情都与经济利益挂钩ꎬ则无疑会违背思政教育的目标ꎮ例如ꎬ传统拾金不昧的思想模式早已被老一辈所认同ꎬ但是目前却有极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拾取东西后ꎬ经常会向失主索取利息ꎬ若是未能达成意识一致ꎬ则会将失物占为己有ꎬ这无疑是有违传统思想品德的ꎻ另外ꎬ部分大学生在入党过程中ꎬ通常会带有较现实的利益衡量意识ꎬ甚至将入党与经济收益划等号ꎬ此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意图ꎬ无疑会使得高校党员风气受到严重影响[1]ꎮ

(二)集体观念薄弱

目前高校学生有很大比例都是独生子女ꎬ在家境方面比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ꎬ同时长期处于充实的物质生活ꎬ使得高校学生思维更加活络ꎬ性格也更加开朗与活泼ꎬ有极强的自我表达欲ꎬ并且在做事期间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ꎬ这便使得很多事情学生都会站在事不关己的角度围观ꎬ当碰到同学的关怀与帮助时ꎬ便经常会想是否存有目的性ꎬ这不但体现出了现代大学生戒备心理极强的特点ꎬ同时根据学校活动中自愿性较低的学生参与现状ꎬ也体现了集体观念与荣誉感薄弱的现实ꎮ

(三)新媒体程度高

网络信息化时代改变了大学生社会信息的获取形式ꎬ它既提供了便捷且高效的知识获取平台ꎬ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ꎬ更占用了学生日常大量的时间ꎬ虽然能够显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ꎬ使知识信息获取更加轻松ꎬ但也因此使得现代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过大ꎮ根据调查可知ꎬ部分大学生在知识信息阅读期间ꎬ

收稿日期:2019-06-01

作者简介:张彧(1986-)ꎬ男ꎬ辽宁沈阳人ꎬ辅导员ꎮ􀅰152􀅰

出现了“浅阅读”的情况ꎬ此种环境下即便提供了完善且数据充足的知识共享平台ꎬ也同样会使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空虚感ꎮ并且如今网络中有许多恶意造谣与不良新闻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ꎬ如此更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ꎮ

(四)心理抗压能力差

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ꎬ目前多数大学生的家庭地位较高ꎬ并且长时间处于生活无忧的状态ꎬ在长辈与父母的过分溺爱下ꎬ学生很少面临过挫折ꎬ并且也不擅长在群体环境中给自己准确的定位ꎬ如此在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或摩擦时ꎬ便极易迷失自我的性格并放弃目标ꎬ此种情况无疑反映了现代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较差ꎬ交流能力不足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意识特点ꎬ若是不能够进行深入协调与引导ꎬ则极易使同学关系持续处于紧张状态[2]ꎮ

二、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ꎬ更是基于党组织先进领导经验演变而来的净化ꎬ其中涵盖了诸如文明、和谐、自由与公正等最基本且重要的价值理念ꎬ既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详细的引导ꎬ同时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等观念时ꎬ也更便于结合现阶段社会环境展开分析ꎬ以便增强大学生的代入感ꎮ

(二)着重关注人文关怀

随着近些年新课改等教学要求的落实ꎬ很多传统应试教育的错误思想都得到了更正ꎬ使得填鸭式教育方法被排除在了现代教育体系外ꎮ而作为高等院校ꎬ在面临教学工作时ꎬ更需要站在长远角度分析目前教学工作遭遇的问题与困境ꎬ并结合新课改的经验找寻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ꎬ使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引起应有的重视ꎬ以便教学质量得以保障ꎮ因此ꎬ在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期间ꎬ教师理应注重教学情感的投入ꎬ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充分落实入课程ꎬ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同等的关爱ꎬ并给予一定关注ꎬ以便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ꎬ这样才能逐步解开学生厌学等心理ꎻ其次ꎬ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ꎬ对于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不能有偏见ꎬ并且在学习压力、食宿环境、人际关系方面都给予适当的重视ꎬ确保教师能够与学生以朋友的关系相处ꎬ并且在成绩考核、奖助学金评定方面采取公正、公开与公平的态度ꎬ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困难ꎬ才能使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得以持续保障ꎮ

(三)注重心理疏导工作的落实

在大学生初步踏入高等院校后ꎬ因为脱离了原有的家庭环境ꎬ并且生活与学习氛围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ꎬ使得大学生必须以群居方式与一群不认识的同学长时间相处ꎬ此种环境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ꎬ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的同时ꎬ极易产生情绪暴躁、失落感或挫败感ꎬ持续在此种心理状态下ꎬ甚至会衍生出不同种心理疾病ꎬ如此为避免思政教育课程质量与学生正常生活受到影响ꎬ教师便必须将心理疏导意识融入至课堂ꎬ确保在课程讲述的过程中ꎬ能够为大学生对于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疑惑逐一解答ꎬ才能使学生更关注思政教育课程ꎬ并愿意将自己的苦恼倾诉给教师[3]ꎮ

(四)融入网络交流平台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ꎬ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开展传统工作、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ꎬ更要善于探索新型的工作方式方法ꎬ善于新的媒介提高工作的成效ꎮ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观念ꎬ更要尊重学生的主创性、参与性ꎬ要把外在的引导和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起来ꎬ在引导中融入要求ꎬ在活动中蕴含教育ꎬ在管理中体现导向ꎮ

教师还需要充分借助新媒体设备与网络平台ꎬ在课程中充分引用视频或音频等材料ꎬ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ꎬ才能营造更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ꎬ以便增强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同感ꎮ

三、增强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同感的对策

(一)思政教育价值认同感

若要使大学生认同思政教育工作ꎬ首先便需要让教育内容具备价值性ꎬ在众多专业知识中能够更好的引

􀅰153􀅰

导大学生步入社会ꎬ并通过课程内容让大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的积极内涵ꎬ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了解思政教育工作创设的意义ꎮ在教育工作展开期间ꎬ教师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传播社会与党组织的主流思想ꎬ通过内容反映现代价值观的时代性与现实性ꎬ确保价值理念能够突出展现人际交往等原则ꎬ并能够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引导ꎮ在此期间ꎬ教师需基于课程安排将国内外各种思潮与价值取向呈现给大学生ꎬ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身天性ꎬ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与发现ꎬ更深入的了解思政教育内容的价值性与先进性ꎬ使学生学会辩证与取舍的同时ꎬ明白批判与反思的意义ꎬ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ꎮ在此期间ꎬ教师还需将中国特色化发展的理念加入思政教育工作中ꎬ让学生明确我国与国外的价值观差异同时ꎬ更深入的理解我国价值观的特色与先进意识ꎬ通过确切的案例介绍给大学生ꎬ才能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ꎬ并能够对我国经济与政治发展有更独到的见解ꎮ积极引导学生发掘话题交流中的价值观差异ꎬ并与自身价值观搭建良好的联系ꎬ以便后续大学生能够认同思政教育的价值ꎬ便愿意根据先进价值观逐渐改变自己[4]ꎮ

(二)思政教育文化认同感

文化内涵是最能够体现某些课程教学工作意义的重要因素ꎮ在论述思政教育文化内涵期间ꎬ教师需明确文化不仅指得是教育本身发展过程中潜藏的文化ꎬ同时引导某些时代发展的文化也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ꎬ学生若能够长期熏陶在此种文化氛围内ꎬ才能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ꎬ并能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意识不断完善ꎮ因此ꎬ在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落实期间ꎬ教师必须借助文化活动等形式ꎬ让大学生亲身处于文化环境内ꎬ并深入参与活动中ꎬ才能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ꎮ借助学生传统教育的思想惯性ꎬ强调我国民族文化特色与优良传统同时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ꎬ以便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ꎬ使崇洋媚外的情况被有效制止[5]ꎮ

(三)思政教育社会认同感

社会认同感是决定思政教育工作落实价值的重要衡量标杆ꎬ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ꎬ并能够运用至自身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ꎬ是现阶段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ꎬ也是影响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认同感最主要的因素ꎮ因此ꎬ若要思政教育质量得以保障ꎬ教师便必须借由社会群体价值观对课程内容进行阐述ꎬ以便引起大学生的感情共鸣ꎬ才能使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得以显著增强ꎮ因此ꎬ在思政教育工作中ꎬ教师必须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审视学生的道德素质ꎮ

四、结语

思政教育认同感的显著增强ꎬ不但能够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得到有效拉近ꎬ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更扎实可靠的基础ꎬ避免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存在偏差ꎬ同时凭借思政教育内容ꎬ更便于矫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ꎬ使学生能够秉承积极的精神态度步入社会ꎮ故而ꎬ在论述怎样增强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同感期间ꎬ必须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与难点ꎬ并提出解决方案ꎬ以便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得以更全面的保障ꎮ

参考文献:

[1]周迪.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与发展路径[J].知识经济ꎬ2017ꎬ(11).

[2]钟培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ꎬ2017ꎬ(1).[3]赵志峰.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ꎬ2017ꎬ(1).[4]赵云霄ꎬ杨丹.浅析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J].经营管理者ꎬ2017ꎬ(4).[5]李程龙.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信创新结合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ꎬ2017ꎬ(1).

[责任编辑:曲占峰]

􀅰1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