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耀州窑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耀州窑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耀州窑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久负盛名的耀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产于我国北方青瓷体系的主要代表窑场—耀州窑。耀州窑在陕西省铜川市(原同官县)黄堡镇一带。因同官县原属耀州治,故黄堡镇一带窑场称为耀州窑,所烧造的瓷器称“耀州瓷”。 耀州窑是集唐、五代、宋、金、元等各个历史时代的瓷窑于一处的续代古陶瓷窑场。其生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技术精湛,在中国陶瓷史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四部分分别介绍了耀州窑的概况、历史沿革、并对耀州窑的历史地位以及耀州窑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耀州窑 陈炉窑 耀瓷 青瓷 现状分析

Abstract:

目录

一、耀州窑的概况.....................................................................

二、耀州窑的历史发展..............................................................

(一) 唐朝─耀州窑的兴起.........................................................

(二) 五代─耀州窑的成熟.........................................................

(三) 两宋─耀州窑的极胜.........................................................

(四) 金代─耀州窑继续发展....................................................

(五) 元、明─耀州窑的衰落 ....................................................

三、耀州窑的现状....................................................................

四、耀州窑今后的出路.............................................................

(一)建议加大“有形的手”的..................................

(二)耀瓷文化产业和耀瓷产业的互促双赢...........................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一、 耀州窑的概况

耀州,设立于五代后唐时期。北宋称耀州为华原郡,金元时称为耀州,因此考古工作者称黄堡镇唐代遗址为“黄堡窑”,而宋、金、元时的黄堡窑才依照习惯称为“耀州窑”。①耀州窑场广泛分布于今陕西省铜川市漆水河畔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

①祝秀玲:《瓷苑奇葩》, 《耀州窑博物馆》, 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等地,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交界之地,这里煤炭、钳土的储量相当丰富,漆水河流域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有着发展陶瓷业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①

1954年,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在遗址不远的黄堡高级小学,发现了我国最早纪录陶瓷生产的碑刻—《德应侯碑》。该碑系统生动地记载了耀州窑的位置、生产工艺流程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这通石碑现藏于陕西省碑林博物馆。1959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遗址上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收集到了许多各个历史时期的耀窑陶瓷文物珍品。除在黄堡发掘外,还在铜川市的上店、立地坡、陈炉、顺河村、玉华村等地进行了广泛地调查,并发现了许多耀州窑系的其它瓷窑遗址与文物。其中陈炉镇瓷窑在明时已具生产规模。据嘉靖三十六年乔三石所编《耀州志》记载“黄堡,今其地不陶,陶于陈炉”。明末寇慎《同官县志》记载“自麓至巅,皆为陶场,土人烧火炼器,弥夜皆明。每值春夜,远眺之,荧荧然一鳌山也”。清乾隆《同官县志》载有一首题为“炉山不夜”的五言诗日落炉峰夕,林间树色嗅村灯暗秋月,野火夜沉星

接然山景,一凝昭梦泽灵。峥峻躯怪石,到处喜飞萤”。这都反映了陈炉陶业之盛况。陈炉的瓷窑按产品品种分为碗窑、瓮窑、黑窑、小货窑,生产工艺与黄堡耀州窑相同。据《同官县志》记载“崇祯十二年公元年,兵荒马乱,民饿死者,骼黄枕藉于道,而陈炉一方尤甚,居民八千家只存八十家,邑之仅存六里者,盖始于此也”。从这里推算崇祯之前陈炉之盛况,每户以五口人计算,八千户亦达到四万人,陶瓷生产之规模就可想而知了。

1984年以来,对黄堡耀州窑遗址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在发掘的漆水两岸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唐三彩作坊一组三座,三彩釉试烧小窑炉一座,唐代瓷坏作坊一座,宋代瓷坯作坊和施釉作坊三组六座,瓷窑七座,储藏瓷器的土窑洞一座以及加工原料的大碾槽、堆料场、堆煤场、晾坯场等。在我国历史上黄堡镇为北方烧制青瓷的耀窑系的中心窑场所在地,

②《唐代黄堡窑址》:第528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创烧于唐,至今一千多年。沿漆水河两岸的平方公里的狭谷台地上,层层叠叠布满了唐、五代、宋、金、元等 各个时期的瓷窑和作坊,一占称“十里窑场”。据《德应侯碑》载“晋永和中,有寿人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 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大窑甄陶之术,由是 匠工得法 ”。早在东晋以前,黄堡的陶业已兴起,吕家崖、李家沟等黄堡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灰陶、夹砂灰陶、红色彩陶等,为人文历史、文化、社会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陶瓷考古研究的基地,足见黄堡陶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黄堡镇是迄今陕西境内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古代大型手工业城镇,是我国古代生产陶瓷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千年瓷都”。

二、 耀州窑的历史发展

从耀州窑兴起发展的历史看,应当分为五个时期,即兴起、成熟、极盛、继续、衰落等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 唐代—耀州窑的兴起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陶瓷在魏晋六朝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生产地域广阔,各地名窑兴起,南北技艺交流,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对外贸易的拓展,瓷器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瓷业生产也日趋繁荣。

黄堡窑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了创烧。从考古发掘资料看,耀窑是我国古代生产陶瓷釉色品种最多的窑口,品种达数十种。其中唐三彩色彩艳丽,格调明朗,气韵雍容,不仅是唐时,也是我国所有古陶瓷中的瑰宝。

在三彩作坊中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唐代的琉璃瓦。我国战国时期即已出现琉璃工艺,琉

璃瓦创烧和使用文献记载始于北魏。唐代文献则称琉璃瓦为“碧瓦”,唐大明宫遗址屡有绿色琉璃瓦出土。黄堡窑址出土的琉璃瓦也以绿色为多,这说明耀州窑在唐代就与宫廷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烧造宫廷高级建材的重要基地 。①

除三彩之外,唐代耀州窑已发现的瓷器品种有百釉瓷、黑釉瓷、黄釉瓷、茶叶沫釉瓷,花釉瓷,素地黑彩瓷、白釉黑彩瓷等多个。那时瓷器被广泛使用,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乐器和生活实用器具,乃至各种作为陈设的装饰器类,几乎无所不备。瓷器的烧制,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

唐代耀窑虽处于探索阶段,但聪颖的匠师们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使自己走出了一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创新之路。这种在黄河南北独树一帜的烧瓷业,也正是她发展到宋代成为名窑的关键。

(二) 五代─耀州窑的成熟

黄堡窑以品种繁多文明。其青瓷碗收到陆羽的特别赞誉;至五代,虽仍兼烧白、黑、茶叶末等产品,但单色青瓷已成为主要产品。这一方面因青瓷淡雅,招人喜爱;另一方面则因此地瓷土和釉料适于烧制青瓷;加上数百年技术积累,使这里能够烧出十分精美的青瓷器。于是,物美价廉的耀州青瓷不胫而走,名扬天下。

考古工作者在黄堡镇铜川第四中学操场耀窑遗址发现的五代文化层,遗物特别丰富,出有约万片五代瓷标本,获得一批相当精致的青瓷器皿,如多折盏、葵口盏托、十四曲把足杯、多层浅盘式套盒等。

①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1992年。

其造型于唐代的浑圆丰满相比,变得轻巧和秀丽。器壁变薄,口沿变得曲折多姿,有如菱花、海棠等。器盖更是多样,有仿瓜纽、果蒂、龟、虫、兽形,也有团花、枝花、草叶等形。这些造型,显然是从唐五代金银器造型得到启示,而瓷器的价廉物美,“天下无贵贱通用”,又非金银器可比。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六件带“官”字款的标本,是五代耀州窑青瓷完全成熟的标志。这种“官”款五代青瓷,过去在浙江临安发现一件,从风格看,那是越窑产品。“官”款产品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器。过去人们据《宋史• 地理志》“耀州……贡瓷窑”、《元丰九域志》卷三“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认为耀窑贡瓷在宋神宗至徽宗年间。考古新出“官”款青瓷的发现,把耀窑烧制御用瓷的时间提前了一百多年 。①

(三) 宋代—耀州窑的极盛

到了宋朝,中国的瓷器烧造业进入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定、汝、官、哥、钧等五大官窑,定、钧、耀州、磁、越、建、景德镇、龙泉等民窑,争相辉映。耀州窑作为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以大批量生产独具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无可争辩地成为北青瓷的代表。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甚至于把耀州青瓷比作越窑的秘色瓷他写道:“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② 这是对耀州青瓷崇高评价,因为秘色瓷是世所公认的唐代瓷器的精品。

在耀州窑场,拥有一批技术高超的工匠,他们所做的瓷胚,“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烧制成的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这里的窑场范围很大,制陶业已经形成了一项产业,“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往来的商贾如

① 禚振西:《耀州窑唐五代陶瓷概论》,载《考古与文物》,1988年(5-6 ),第155页。

②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③ (南宋)李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

云,这里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他们还把产品运到外地销售,这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有记载,在宋哲宗元佑八年 (1093),“耀州遗子弟载陶器四车,进京(汁京,今开封)贸易”。①

这充分说明,宋代是耀州窑最为辉煌的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耀州窑的工匠们发明了大型石跟槽粉碎设备,改进了制轮工具,使用了能够提高炉温的煤炭,在瓷器的烧造技术和工艺上获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素称“瓷国”,宋瓷外销数量空前。目前在日本、朝鲜、埃及、坦桑尼亚、阿曼等国古遗址都发现了中国宋代耀州窑青瓷器。值得一提的是12世纪毁于战火的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了上万件中国陶瓷标本,其中就有宋代耀窑印花凤鸟莲纹盘、刻花缠枝菊纹碗②。

东非坦桑尼亚基尔瓦岛出土大量中国瓷器,耀州青瓷在其中占用显著位置。③

(四) 金代—耀州窑的继续发展

过去一直认为,耀窑自金、元时期开始衰退。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找到了金代作坊和灰坑,出土了一批金代瓷器,在该文化层中发现有刻“贞元”(1153-1156)年款的瓷片和“大定”(1161-11)年款的印模。这就将金、元瓷器明确区分开来。从金代遗物看,青瓷釉色可与宋瓷媲美,纹饰方面有所创新,还出现看青白玉釉一类新品种。这说明金代耀窑并没有明显衰退。同时,从数十年来的考古工作中发现,许多金代墓葬和遗址都

① 薛东星:《耀州窑史话》,第53页,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② 同上书,第56页。

有耀瓷出土,有些还十分精美。这说明,金代耀窑不但产量未减,质量也没有降低。①

(五) 元、明—耀州窑的衰落

元代耀窑产品有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釉色青中少绿而偏黄,呈姜黄色。据研究,

②元代耀窑青瓷不在进入宫廷,这是火候掌握不好、还原焰变成氧化焰所致。变得粗犷质朴,

但更坚实耐用;同时,白地黑花瓷增大了产量,饰有浓郁民间风格黑花的白瓶为百姓

元代耀窑青瓷不在进入宫廷,变得粗犷质朴,但更坚实耐用;同时,白地黑花瓷增大了产量,饰有浓郁民间风格黑花的白瓶为百姓所喜好。③这说明工匠们为维持生计,调整了品种,将市场转向了更广泛的民间。

到了明代,“十里窑厂”的繁荣景象不见了。目前见到的遗物中年款最晚的是明中期的弘治(1488-1505时期)。到了明末修《同官县志》时,黄堡窑址只剩下颓垣断壁。其衰落原因,有人认为是战乱;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江西景德镇的崛起。景德镇以洁白的胎釉配以用钴料烧出的绚丽的青花瓷器,迅速占领了全国市场。

三、耀州窑的现状

陕西陶瓷历史悠久,瓷种齐全,传播广泛。耀州窑虽属民窑民瓷性质,但却被国内众多窑场竞相摹仿,形成了包括甘肃、陕西、河南、广东、广西众多瓷窑在内的宋代“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耀州窑系”。耀州青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青瓷烧造历史最长的一个窑系,在整个宋代陶瓷中其刻花技术“高峰当推耀州瓷”,为中国

③ 禚振西:《耀州窑遗址陶瓷的新发现》,载《考古与文物》,1987年(1)

①禚振西:《耀州窑遗址陶瓷的新发现》,载《考古与文物》,1987年(1),第41页。

②同上。

陶瓷技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伴随着日用瓷的繁荣发展,又一重点是铜川市的耀州瓷。1974年,著名陶瓷专家李国桢先生来铜川主持了耀州青瓷的研究,该研究历时三年,经100多个配方、300多窑次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失传800余年的耀州青瓷重放异彩。这一成果1978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项目人员同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受到的亲切接见。中国人民大堂也摆上了耀州青瓷成套茶具。又在全国仅七人的“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先生不懈研究和主持下,耀州青瓷得到了全面提高和拓展,并恢复与发展了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彩瓷,新发明了红底玉缕耀瓷和茶叶沫釉瓷,形成了耀州窑陶瓷工艺品系列、数百个品种的规模。他本人的作品曾在、日本、北京举办个人展览,获得多个国内外大奖,被国家博物馆及单位和个人收藏,有《孟树锋耀州青瓷作品集》与四十多篇论文出版发表,在理论上奠定了耀州瓷今后长足发展的基础。培养了这一瓷种的技术队伍,现在有省二级工艺美术大师二名,三级工艺美术大师四名;铜川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数十名。耀州青瓷的生产制造单位也由原来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近40家,年产量达100万件,销售收入过亿元,已成为铜川市对外文化交流一张响亮的名片。

耀州窑陶瓷是世界陶瓷史上唯一尚能留存宋代陶瓷工艺形式的活标本,烧造历史千年未绝。矗立在古耀州窑遗址上的“中国耀州窑博物馆、遗址保护大厅、唐三彩遗址保护大厅”,总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馆藏丰富,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题博物馆。她证明了耀州窑

陶瓷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艺术、技术积淀异常深厚,代表了中国北方陶瓷的发展进程。2004年,国家文化部把《耀州窑传统工艺》项目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试点项目;2006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这两个项目均由铜川市陶瓷研究所承担,孟树锋先生为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又是国家授予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唯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传承人”,陕西省已通过各种形式把这一情况报国家有关部委,作为下一批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储备项目,完全有可能申报成功。

四、耀州窑今后的出路

提起耀州窑,人们立即会想到那令人心醉的刻花倒流壶、公道杯、倒装壶、良心壶、凤鸣壶……这些外形古朴,釉色温润晶莹,造型独特的艺术精品尽显耀瓷在宋代鼎盛时期的辉煌。而瓷器上的装饰手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刀锋犀利遒劲,线条流畅奔放,体现了耀瓷制作的最高技术。

耀州窑瓷器即耀州瓷。后世将具有耀州瓷特征的瓷器皆称耀州瓷。在铜川陈炉陶瓷厂试制恢复耀州瓷获得成功,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界、考古界、美术界的专家、学者皆因其质量上乘,“仿佛北宋耀州青瓷”,建议扩大生产。因此,世人亦将铜川地区新生的青瓷器以耀州瓷呼之。例如,铜川的电瓷、墙地砖、玻璃瓦、特种瓷等都要归于历史大品牌——耀瓷麾下。

狭义的耀瓷概念已经不适合新的时代要求,只要是从耀州及其周边新生的瓷器,统称耀州瓷,这样更容易给市场化经营的新陶瓷产业形式予以补充。因此,笔者认为,要发展耀州窑瓷,必须从以下两点出发:

(一)建议加大“有形的手”的

作为应先从两方面着力:一是出台有力,诱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陶工专业化培训,为规模化经营储备人力。

铜川在2007年编制的《铜川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中分析铜川陶瓷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定位,并细化到截至2020年三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提出了2020年陶业总产值260000万元的目标。并且市上承诺,只要有好的陶瓷发展思路,会马上投钱。而结果是2009年总产值18000万元,仅比规划中的2007年多出6000万元,显然远远未完成预期的发展规划。因此,要做到耀州窑的发展,必须还要做到余下的一点;

(二)耀瓷文化产业和耀瓷产业的互促双赢

耀州瓷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耀瓷震古烁今,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即便是在耀瓷产业发展一蹶不振的今天,陈炉古镇也做足了耀瓷文化的文章。

先是隔两年举办一次陶瓷文化节,除了观赏,在镇上还可亲身体味“窑火千年不绝”的陶艺。并且,在镇上的显著位置绘制了旅游线路图,又制作了非常漂亮的路标;还对小巷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建设陈炉耀州窑博物馆;修复古泥池、维修古民居……

而对于耀瓷产业,结合地区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等,多元化、规模化发展陶瓷业,而不只是艺术瓷一枝独秀;以优惠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在当地建厂,从生产、管理、标准、经营方式到经营理念等多方面产生示范作用,以高起点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全面发展;以优惠吸引陕北等地煤、油业闲置资金注入陶瓷业,或以联营方式解决财力、人力、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无论是耀瓷文化产业还是耀瓷产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把两条产业链中的“钱、人、项目”三方面长线恒力地操盘,才能点亮耀瓷绚丽的发展之路,进而把做大做强陶瓷产业,作为落实提出的加快建设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的突破口。

结语

综上所述,位于陕西省铜川市漆水河畔黄堡镇的耀州窑,创烧于唐朝。它利用靠近长安的优势位置,主要为皇家烧造三彩陶,发展极快,随之又生产出类似越窑的青瓷。直至宋朝,在生产青瓷的基础上,创烧出刻花青瓷,甚至印花青瓷,使耀州窑制瓷业发展到巅峰时期。

对于耀州窑制瓷业的分期上,我认为应按其创烧开始,以时代的序列分为:兴起于唐朝;发展成熟于五代;辉煌鼎盛于两宋;持续烧造于金元之际;终烧于元末明初,各时期的制瓷,都有自己的特征。

耀州窑虽属民窑民瓷性质,但却被国内众多窑场竞相摹仿,形成了包括甘肃、陕西、河南、广东、广西众多瓷窑在内的宋代“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耀州窑系”。耀州青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青瓷烧造历史最长的一个窑系,在整个宋代陶瓷中其刻花技术“高峰当推耀州瓷”,为中国陶瓷技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直到现在耀州窑的发展势头依然很好。陕西省已通过各种形式把这一情况报国家有关部委,作为下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储备项目,完全有可能申报成功。这对耀州窑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新路,以及中国和世界陶瓷艺术文化的丰富及创新,进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史》[M].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禚振西.《耀州窑青瓷历史地位之初见》.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9。

[3]党燕宁.《耀州窑历史沿革》〔J〕.文博,1999,(04)。

[4]薛东星.《耀州窑史话》[M].北京:北京紫金城出版社,(1992)第57-61页。

[5]《宋代耀州窑址》[M].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6]朱治清.《耀州窑初探》[J].文博,1996,(03)。

[7]禚振西《.耀州窑遗址调查发掘新收获-兼谈对耀州窑的几点新认识》[J].考古与文物,1980,(03)

[8]李国楨.《耀州青瓷的研究》[M].中国古陶瓷论文集,1982

[9]《陕西铜川耀州窑》[M].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科学出版社1965

[10]《中华地域文化大系•三秦文化》[M].安徽,北京,河北,内蒙,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2006,第388-391页。

[11]朱治清.《耀州窑简论》[J].固原师专学报,1996,(04)。

[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

[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主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 1998年。

[14].铜川市文物志编篡委员会编《铜川文物志》(内部发行),1996年8月第一版。

[15](北宋)《德应侯碑》,现存西安碑林。

[16](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中华书局,1984年12月。

[17].(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中华书局,1979年11月。

[18](明)《同官县志》,[M].西京泰华印刷厂排印本,1944年。

[19](清)袁文观《炉山不夜》,《同宫县志·地理形势》。

致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