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交优先的公共分析初探

公交优先的公共分析初探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76・ 第32卷第19期 2 0 0 6年1 0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rURE Vol_32 No.19 Oct.2006 文章编号:1009—6825(2006)19—0176 02 公交优先的公共分析初探 胡摘一峰 要:使用公共分析的一般方法,对“公交优先”的公共进行了现状分析,然后认定及细化分析的问题,并建立 定的评估标准,最后提出现有的改进方法,并以此得出相关分析的方法。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公交优先,公共,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U491.4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是为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 设,这种情况在我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样在上海,作为 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和交通有机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没 民生活提供服务,努力为乘客提供安全、方便、迅速且尽可能舒适 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落后的国民经济条件下小汽车发展比较 缓慢,传统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地面公交,出租车和轨道交 的乘车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城市客运的需求。 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人均 GDP已经达到中发达国家水平,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上 通的发展未受重视。 表1公共公交的评估标准 远景公交网络规划 原则和思路 公交系统结构和 规模合理性评价 对城市发展 目标的支持 *指标1:远景网络规划方案思路和指导思想 *指标2:远景网络特性 #指标3:网络规模 *指标4:车辆段和停车场设置的合理性 *指标5:配合、支持城镇体系 #指标6:与对外交通设施的配合与衔接 #指标7:沟通浦江两岸、越江通道数量、布局合理性 *指标8:吸引的出行量、客运周转量、客运量 对城市交通改善 的作用评价 建设量和投资 分期建设 #指标9:居民公交总出行时间 指标1O:网络覆盖率 *指标11:出行直达性和换乘的方便程度 #指标12:建设量和投资 指标13:建设的可操作性 #指标14:分期建设计划编排原则和思路 指标15:分期建设计划的合理性 海又是一个拥有1 400多万常住人口,400多万流动人口的特大 城市。同其他特大城市一样,上海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城市交通的 顽疾。从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发展公共交通确实是解决特大城 市交通问题的最佳。以下用公共分析的方法分析上海 市的“公交优先”的。 1概述 上海市公共交通优先来源于2002((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 书》。即优先发展轨道交通,优化组合地面公交,有控制地发展小 汽车,优先保证合理的公交用地需要,优先保证公交资金投入,优 先保证公交高效运营,优先保证公交换乘方便,逐步形成以公共 交通为主、个体交通为辅的交通模式。到2005年,全市公交方式 (含出租车)将从现状的21%提高到26%;到2020年,公交方式 比重全市为35%,中心区则达到50%。 注:标注有*号为主要指标,标注有#号为次要指标,其余为参考指标 2分析过程 2.1认定及细化问题 这是一个界定的过程,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人们对于发展公交 还是发展小汽车的意见,然后界定“公交优先”这一的可行 性。上海的“公交优先”具体来说是:优先发展轨道交通,优 化组合地面公交,有控制地发展小汽车,加快改革公共车,引导控 制自行车,严格控制摩托车,基本淘汰燃油助动车,逐步形成以公 共交通为主、个体交通为辅的现代化特大型国际城市的交通体系 从的经济效益来看,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制定的前 提是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所以自80年代我国经济改 革后,这些便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的需要,导致所有城市 的公共交通企业均处于长期的亏损状态,为能使其正常运营,各 地方不得不投量补贴,因而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在 1996年上海市公交改革之前,每年的公交财政补贴高达8亿元。 从的社会效益来看,传统上海公交造成了上海市民乘车 难的现象,公交车辆拥挤、服务态度差的现象全国闻名,造成了负 面的社会影响。 2)现行。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短短几年上海相继建成3 (((2002上海建设年鉴》)。人们很难对于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并 得出结论,文中试图主要通过对于优先发展轨道交通,优化组合 地面公交,有控制地发展小汽车这一部分进行分析。由此, 文中从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小汽车的区别、各自优势、缺点,分析 了“公交优先”这一的可行性。 条轨道交通,极大地解决了市内公共交通的问题,今后将有多条 地铁、轻轨建成通车。这对于缩短市区交通距离、降低市中心人 口密度有较大贡献。优化组合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的优势确立使 得地面公交转而成为辅助地位,近两年上海市在优化组合地面公 交方面的也相对较为成功。初步形成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 的二级公交换乘系统。有控制地发展小汽车:上海市现行通 过控制牌照发放、提高私人牌照价格抑制私人交通的发展,但成 2.2建立评估标准 为对一个进行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必须建立 一套定性或定量的科学的评估标准,文中对于上海公共公交 的评估标准见表1。 ‘ 2.3分析评估过去及现行 1)传统。过去几十年中,偏向工业设施建设,忽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铁路、公路交通建设,轻城市公共交通建 收稿日期:2006 04 12 效不大,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上海市内的私人 小汽车正在逐年增加。 2.4提出改进方案 作者简介:胡峰(1980一),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110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2卷第19期 2 0 0 6年1 0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rUf E V01.32 No.19 Oct.2006 ・177・ 文章编号:1009—6825(2006)19—0177—02 城市设计与房地产开发的利益整合 李 正 摘要:深入分析了城市开发建设中主要参与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他们与城市设计的利害冲突,从而提出了城市 设计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利益整合原则,通过实现规划设计与项目开发的动态协调而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导则作用。 关键词:城市设计,利益整合,协调性,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利益整合,是指通过城市设计,对复杂多变的城市开发 几点:1)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2)对城市经济的促进;3)对城市 建设过程中各元素、各环节进行理性、透彻的分析,通过统筹的安 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4)对城市文化的发扬。当然,的 排与协调,使参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团体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利益除了上述几点,还包括拓展其政治前途的利益,以 同时,达到城市开发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确保城市设计的运 及建设管理部门相关专业人士建立学术威望的利益等。 作实施策略顺利开展。 城市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城市建设的利益 1.2开发商的利益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 方主要包括:作为城市建设管理者、策划者的机关,对地块开 私人发展项目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推进力量,尤其是在 发进行投资的个体投资者,以及作为城市建设参与者、监督者的 新城建设和旧城更新过程中,私人投资、私人开发的项目对城市 城市居民。系统的各个元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由 建设的开展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参与各方的立场、目的、价值取向各不 开发商的目标集中表现在:1)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利益。这 相同,势必存在相互不同的权力与利益的矛盾与冲突。 是开发商作为市场主体的根本性质所在。2)企业形象的提升,获 得竞争优势。3)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发商达到了上 述目标,就基本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1 城市建设中主要参与团体的利益 1.1的利益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是城市建设的总策划师,是城 1.3社会公共团体的利益 社会公共团体指城市涉及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城市市 市建设的倡导者,同时也是城市的经营者。 对城市具体区域进行城市设计的目的集中体现在以下 民及形成的参与城市设计的民间组织,包括社区社团组织、公益 轨道交通:其优点是方便、快捷、准时,建议改进方案为: 控制多少?控制什么?在这方面,上海还需向东京这样的大城市 提高轨道交通车次、准时率,强化站点设计以方便换乘,应在 学习借鉴。 上继续大力发展大运量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其优点是站点多、 3结语 作为轨道交通的接驳交通工具经济、舒适,建议改进方案为: 以上用公共分析的方法分析上海市的“公交优先”的政 定位为轨道交通的辅助交通工具,增加舒适度,准点率,科学规划 策只是一个方法的简述,距离真正的分析还差很远。当我国的城 地面公交站点和线路网,降低居民公交总出行时间。小汽车发 市规划随着西方60年代的脚步渐渐成熟,逐渐脱离一个蓝图的 展:作为未来上海市的支柱产业,抑制汽车工业发展显然是不明 框框而向理性的、动态的、社会的、的规划发展的时候,应该 智的,但是在交通量大的城区内控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则是避 更多的关注和评价城市。 免上海成为“北京第二”的唯一途径。应当明确:不居民 参考文献: 购买小汽车,但考虑到小汽车的外部效应,使用小汽车会给其他 [1]全永森.北京城市交通综合体系发展战略及[J].城市交 不使用者带来消极影响,建议提高使用税、停车场费,尽量使外部 通,2000(8):49—51. 效应内部化。 [2]刘 冰,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转型时期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 划汇刊,1996(2):35. 2.5返回原来,得出结论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主要是轨道交通,确实是上海这样一个 [3](英)J・M・汤姆逊.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M].倪文彦,陶吴馨, 特大型城市必须严格执行的交通,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对于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私人交通的定位模棱两可,“有控制的发展”没有任何度量, On public policy of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HU FeIlg Abstract:Using general public policy analysis metho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policy are analyzed.Problems existed re aanalyzed in detail;at the same time correspondig evanluation standard is established.In the e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re prorx ̄d for present policy. Key words: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public policy,rail transit 收稿日期:2006—04—06 作者简介:李正(1979一),男,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