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就业指导结业论文范文

就业指导结业论文范文

来源:化拓教育网


就业指导课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 产业变化与就业心态的调整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2012 年6 月 12日

产业变化与就业心态的调整

摘 要: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本来就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的心理心态问题,不仅对学生本人不利,对其家庭,对社会,也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和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鼓励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等等。这些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各界的努力固然重要,大学生自身转变观念、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是极为重要的。就产业变化角度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当前的服务型社会。在这种服务型社会中,第三产业成了就业的主要方面,吸纳了大部分的就业人员。因此,如何在这样的服务型社会中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就成了一个需要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心态 就业难 服务型社会 责任感 正 文: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了70%,其中生产型服务业又占服务业的70%到80%。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在调整,金融与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我国的第三方服务业在发展,比如供应商与服务平台系统集成,以一对多的方式为许多企业服务,把所有资源集成起来,通过一对多的形式节约了大量成本,效率也高。从ASP到SaaS再到云制造,为制造业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所以在这样的服务型社会中,大学毕业生就要积极调整好就业心态,顺利实现就业,生活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就业心态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大学生太多,供过于求。实际上,我国培养的大学生虽然总量较多,但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我国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比例是30%到40%,加拿大更是达到了5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不但没有过剩,比例还十分低。广大基层、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只要转变观念,树立良好的心态,把目光投向中小企业、投向民营企业、投向基层、投向农村,大学生们总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时下,许多毕业生只愿留在大城市、大单位,似乎这样才有面子,才能体现价值,对于人才需求很大的民营企业、农村基层等,则很少甚至不予考虑。前不久,有高校对大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城市就业。有的毕业生脱离实际,对薪水期望值过高,希望毕业后两三年就能买房买车。有的毕业生自身不努力,总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关系”上,找不到工作便干脆自暴自弃,当“啃老族”,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拼搏进取精神。

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总是想着自己是“天之骄子”,对自己期望过高,放不下身价。经过多年的持续扩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也要相应的转变观念,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好高骛远,眼睛只盯着大城市、大单位、高薪水,往往会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导致一毕业就失业。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一些大型企业为维持经济运转已经裁掉一部分员工,有些企业也不得不暂时搁浅招聘计划,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的是带来些压力。本来打算直接就业的大学生有的选择继续深造,考研究生、考博士生、出国留学,有的则持观望态度希望等待好时机的降临。有的就干脆先自己闲置下来消极的混着。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如何认清

2

形势,积极面对危机,调整就业心态,顺利实现就业成为当务之急。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要群体,面临今年的经济危机,就业时存在以下一些心理误区:一是以薪水高低确定职业好坏,没有正确的职业观;二是等待观望、以求形势转变。不能正视现实,持不作为、无所谓的心理;三是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去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四自我评价不是过高就是过低。缺乏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缺少理性思考。这些就业误区对呆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及教育的原因,要改变就业误区,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 三、调整心态,能就业就是成功

可以肯定,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正规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都需要大批具有相应知识储备与技能的劳动者。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对自身就业前景充满足够的信心,及时正确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心态与能力同等重要。在就业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一>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保持较深的责任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责任,只不过是与他的职位高低来区分责任的大小而已,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责任心,他肯定会万事无成,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那什么是责任呢?我想: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的确,在这个社会里真正需要有深深的责任感。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还要对别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尤其是在一个公司里。公司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一个人都是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任何一个齿轮的松动都会影响其它齿轮的正常运转,进而影响整个机器,总之,责任就是做好社会或公司赋予你的一切有意义的事情。有了责任心,我们的工作肯定会有一个质的转变 ---- 工作就变成了我要 <二>认清自己的位置,保持良好心态

3

有了深深的责任感,工作中的我们还必须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实际上,“认清你的位置”就是在工作中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而真正的定位是在工作经验与个人在不断反省中获得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结合,才能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也是在长期稳定的工作中取得的。

每个人的职位不同,责任也不同,但心态不能不同,良好的心态会给你带来工作的乐趣,给企业带来效益,给社会带来财富,既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会感觉疲劳,且工作效益也大不相同,不管你在何时,职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要保持端正的心态,请记住:没有悲哀的工作,只有悲哀的态度,人变心则变,心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思维变,这样,也许更高的职位也在悄悄向你靠近,所以,思想决定了行为,心态决定了命运。 <三>遵循成才规律,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

成才立业是所有大学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应该务实求真、遵循成才规律,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这不仅能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对你的人生之路起好导向作用。 <四>看重经济待遇,更要看重发展前途。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目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加强。要改变把工资、待遇作为首选的就业考虑因素,树立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就业观,关注企业的发展前途,把企业发展与自我提升结合考虑,树立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必考虑这个职业能带来多少金钱和名誉,而应该选择最能全力以赴干事业的职业,或最能使兴趣、爱好、品格和长处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这样,你的未来发展前途将会迎来成功的鲜花。

<五>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就业的成功与否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面对严峻的

4

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没有正确的择业技巧和方法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前,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排除不利的心理干扰,这样就能做到顺利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难在观念上,难在思维方式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毕业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 <六>学会面对就业压力

其实,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存在,并不是新问题。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逐渐凸显。“不是最终要消灭压力,而是学会面对压力。压力有时是好事,它可以转化为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但要注意,如果压力超过一个人的承受限度,反而会降低效率。”熊汉忠博士对大学生说,“要调整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压力,因为压力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要夸大,也没必要漠视它;要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职业,有比较好的职业规划的学生,压力感明显小;降低就业期望值,着眼长远发展;增加实践机会,提前演习就业。在应对就业压力时一般有两种影响模式,一个是消灭模式,另外一个是积极模式。如果养成特别好的积极模式,自我的潜力发挥就特别好。怨外不如求内,挖掘自身潜力,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提高就业。”

<七>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

应届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

就业难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事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迎接它,坦然面对它,而不是要情绪消极、态度悲观。尤其在就业方面,也

5

许以往很容易达到的目标,此时却变得遥不可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及早确定自己喜欢并可做为终生发展的职业,固然很好,但找不到理想职业就闲置在家,无形中也会成为职业发展的绊脚石。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一毕业就能够找到自己满意喜欢的工作,毕业前就会为自己制定计划,定下一个心中理想的职业,一旦理想与现实有了差距,失落感,挫败感也就油然而生,变得压抑迷茫。而在家闲置,可能错过许多发展的机会,缩小了自己的发展的空间,感觉社会没有需要自己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困惑之中。

参考文献:

[1]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试[J]教育探索,2009,(3)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3]朱心钜主编.高校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牛建平.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11,(6)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