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师教案(第2课时)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修辞,品味语言。 2.理解含义,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问题导入 课件出示:

1.说说驳论文和立论文的异同点在哪里? 2.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 指名回答,明确:

1.相同点,都是议论文,都要提出观点,分析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不同点:立论文是直接提出正确论点;驳论文是先树靶,后射靶。

2.语言犀利,针锋相对,富有战斗性。

二、结合修辞,品味语言

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修辞手法 仿拟 原文例句 “他信力”“自信力” 表达效果分析 ①(作者仿照“自信力”造出) 排比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增强论证的气势,不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仅有力地驳斥了论敌错干的人……这就是中国误的观点,更歌颂了中华的脊梁。 ②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比喻 ④ ⑤ 民族的光荣伟大。 ③ 明确:①两个词仅将“自信力”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语言尖锐,一针见血。②反问。③增强论证的气势,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论点,强调了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存在于中华大地。鲁迅说自己写杂文的目的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课文充满了这种战斗精神。④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⑤形象生动地赞颂了中华儿女中为国为民的杰出人物,这正是中国人拥有自信力的有力证明。

设计意图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特别是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驳论文语言的战斗性。

三、理解含义,把握主旨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不同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批注在旁边的方框里。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变换“中国人”一词的内涵。

明确:①指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②指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③指广大人民。④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这样写,让大家认识到“中国人”有各种不同的群体,不仅有力地反驳了对方错误的论点,更揭露了反动当局昏庸无能、自欺欺人的形象。

2.研读课文中关键词句,探讨“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说说“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2)阅读下面的补充材料,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吗? 课件出示: 补充资料:

文中所论及的“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拼命硬干的人”,当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确切含义,指的是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这一词语的出处,见《汉书·崩通传》:“西乡(向)为百姓请命。”……“含身求法”的“法”,这里可作“标准,规范”解。又,“法”在世界各国语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直”“正义”等含义,所以,“舍身求法”可以解作: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类似“舍生取义”,而“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它本质上属于儒家思想。

——安永兴《民族脊梁的颂歌——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明确:(1)“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指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2)例如:我认为春秋时期的墨子就是“为民请命”的代表。他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广收弟子,实践自己的主张。他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多次带领弟子守卫被攻打的城池。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非攻》就塑造了这样一个为民请命的墨子形象。例如:我认为治水的禹就是“埋头苦干”的代表。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治理,终于取得成功,中原洪水不再泛滥。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鉴赏语句,补充相关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更精准地理解关键词句蕴含的情感和特殊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学以致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