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试卷(历史)
24.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郡县制度
2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政治转变 D.从军工整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26.下列诗句中,包含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壁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27.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是说柳条发芽时节,人们插柳戴柳以辟邪。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材料反映的现象应在
A.立春 B.春分 C.清明 D.芒种
28. .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
A.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 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29.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材料突出的体现了( )
A.批判神权统治 B.提倡人性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理性王国
3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更确切地说,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而不是铁和血。”这段话的含义是 A.否定武力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B.重工业发达是德意志帝国的突出特色 C.否定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的领导作用 D.工业是推动德意志统一的根本动力 31.梁启超评价辛亥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鼓励发展工商业
32. 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 占 %”。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 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干预下私人垄断受到打击 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 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 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
3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
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下列各项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浪漫主义美术注重个人情感,抨击近代工业社会的弊端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作者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情绪 C. 印象主义绘画借助了当时经济和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D.《格尔尼卡》追求光和色的效果,是绘画技法上的
34. 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等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进城务工
35.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40. (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齐国故城(临淄)由大、小二城构成......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周围七公里强。总面积共计约60平方华里,在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为宏伟,齐国故城形势险要,城墙宽厚高大(据《齐补记》所记,在12米以上),东面凭借淄河天险,城墙筑在淄河的古天然堤上,依地形蜿蜒伸缩,向西北缓缓倾斜,居赶临下,易守难攻。齐国故城所以选择在淄河西岸,除了适应自然条件外,而更多的可能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历史地理(创刊号)》
材料二 (西汉长安城)四面城墙总长约25700米,约合汉代60里强,与《汉旧仪》长安城周围六十三里的记载基本相符。......占据全城面积一半以上的五大宫殿,已得到考古证实。长乐宫、未央宫、桂宫仍有部分城墙墙基和宫内建筑遗迹可寻,可以明确表定方位。明光宫和北宫已破殆尽......——《中国通史》第四卷秦汉时期(上)
材料三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四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人口统计表 时 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16世纪 337.5万 112.5万 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900万左右
材料五 200年来无数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诫过我们: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讴歌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可谓不计其数,而要找到哪怕一两首赞美城市的诗歌,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陈季冰《城市真的能够让生活更美好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二概括出我国古代早期城市的主要功能。(6分)
(2)指出材料三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并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12分)
(3)材料四反映了英国出现什么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4)据材料四和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利弊。(10分)
(5)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今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分) 选考题:43.44.45.46三题热选其中一道。 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的威胁迫使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一一《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1分)据材料一综 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6分)
(2)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6分)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2分)
4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键后的日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是不虞恐惧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摘自《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根据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
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5分) (2)指出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0分) 4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气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 4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拿破仑征俄失败)国内群众……厌倦征服。……在国外,各族人民辗转于枷锁之下,屈辱顺从的王朝企图奋起反抗。人人心怀不满。――――摘自《法国史》 材料二 他的天才是一种破坏,而非其他。然而,破坏的天才是否定性的东西……拿破仑正是以这种天才的力量,把他所接触的东西都毁坏了。—摘自克莱芒 • 罗歇《蒲鲁东关于拿破仑一世的发表的手稿》
材料三 拿破仑的霸权完全是以武力为基础的。当战争把他所有的在西班牙、(1812)、德国(1813)先后吞噬后,拿破仑的帝国崩溃了。 ――――摘自《法国史》 材料四 谁能预料到这位1800年的开明之士(拿破仑)会变成1812年和1813年的疯子呢?……随着权力而来的,总是一种不可救药的狂吼。――――摘自梯也尔《执和帝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所述归纳拿破仑失败的原因。(8分)
(2)材料中对拿破仑失败原因的分析哪些是不对的?请说明原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