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隋唐时期服饰美学思想的社会涵义
摘要: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精神、思想的高度会直接表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隋唐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得到了空前开放,从而诞生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关键词:隋唐、服饰美、物质基础、思想
Abstract:People can actively to change the world. Awareness to reform the objective world has a guiding role. Consciousness for human physiological activity has adjust and control function. In certain material base, spirit, height of the thought liberation will directly demonstrated in the people's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way of thinking has been an unprecedented open, leading to the birth of blew dress culture.
Key words: Sui and Tang Dynasties,Fashion beauty, material foundation, thought
弗里克·吉尔在《衣服论》一书中说道:“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人穿衣服,其他动物不穿衣服,而在于人能脱掉衣服,其他动物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是通过“穿”这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因此“穿着”表现了人们自己的心情。根据人与衣服的穿与被穿的关系,也就是通过装扮,服饰美就随之产生了。
中国有句俗话,“佛靠金装,人要衣装,三分靠相,七分靠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穿
1
衣喜好,这说明了服饰的重要性和穿戴存在美学的问题。郭沫若也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以此可见穿衣打扮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状态。
中国古代服饰习惯与西方服饰习惯有颇大的差异,其中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应该从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政治结构和生产方式中去寻找,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美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所以从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1其中隋唐时期人们的服饰习惯和审美倾向是中国服饰美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隋唐时期服饰美的基础
任何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点决定。”马克斯在这里揭示的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性质、特征
2所以说隋唐时期特殊的服饰美学思想是由隋唐时期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基本思路。
殊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引起的。
政治、文化方面: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以后第二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虽然隋朝只
1
程振红《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装饰2003年第五期 兰宇《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2006 年8月第2页
2
2
延续了三十八年,却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后来建立大唐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居住在南方的蛮族、俚族、係族和居住在北方的匈奴、鲜卑、羝、羯等少数民族,这时已基本上和汉民族融合居住在一起,但在风俗习惯和审美理想等方面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征。在隋炀帝时,朝廷内外的服饰礼规并没有像先秦一样的法律约束。
唐太宗君臣在研讨隋朝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时,得出了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又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唐太宗减免税赋,鼓励农耕,主张休养生息的,同时敞开国门,这就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经济方面:南北经济繁荣。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就有了相当的发展,北魏实行均田制使北方黄河流域的经济从五胡十六国的影响下恢复了过来,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甚至超过了黄河流域,这位隋唐时期服饰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
唐朝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的进步。唐朝前期社会生活中最发达、最突出的手工业是纺织业和印染业。唐时丝织品中一绫和锦最为出名,其中四川蜀锦闻名南北。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挖掘到的唐代丝织品进行色谱分析,发现仅在吐鲁番出土的丝织品就有二十多种颜色。随着唐朝织染业的发展,绣、纳等手工装饰工艺也十分讲究。由于这样制作出来的图案花纹具有鲜艳、立体的效果,其图案设定也比较自由,颇受妇女的喜欢。比较典型的图案有:直条的连续纹样和规矩的散点图案等。这些图案有的规范工整,连续对称,趋于写实,继承了汉文化的审美传统;有些则比较抽象写意,分明是吸取了西方的审美理念。
二、隋唐时期服饰美的特征
3
1、隋唐时期胡服盛行。“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羶满咸洛。女为胡服学胡妆,妓进胡音为胡乐。”3诗人元稹的诗虽然有些艺术夸张,但也真实反映了唐时胡服之盛。唐代所谓的“胡服”与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搞的“胡服骑射”大有差异。赵武灵王搞的“胡服”仅限于西北少数游牧民族的服装,而唐代的所谓“胡服”还包括印度、波斯等其他国家的服装。就范围而言唐代的“胡服”覆盖的比较广。其次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功利性比较强,它主要是为了便于作战,提高的战斗力和灵活性;唐代的“胡服”是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交流的产物,文化意义较赵武灵王更为深厚,而功利性目的则稍弱,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对服饰的审美需要。
4通过对唐代文献诗词以及出土文物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大致的得出唐代胡服的基本形制
特征:窄袖、翻领、对襟,在衣裳的领、袖、襟、缘等部位一般都缀有各色锦边。
2、唐时以露为美。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微,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以及《汉书·杜邺传》中“男虽贱,各为其家阳;女虽贵,犹为其国阴”,在这种重男轻女的社会氛围下,各种约束女子的条规戒律也随之诞生。《礼记·内则》中规定“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也就是不允许女子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隋唐之际,女子出门必戴“幂蘺”,幂蘺是一种用来遮面的头饰,《旧唐书·李密传》中就有一段关于幂蘺的记载:“(密)乃简骁勇数十人,著妇人衣,戴幂蘺,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县舍。须臾,变服突出,因据县城。”由此可见,李密命令士兵头戴幂蘺是为了“诈为妻妾”,以蒙蔽敌人。
5可以看出幂蘺是当时妇女的专用品。虽然这种头饰“发自戎夷”,但不管怎么样它剥夺了
女子面对社会的权力,压制了女子的爱美之心。因此,随着唐代社会的日益开放,人们审美意识的全面觉醒,幂蘺也很快就被人们抛弃了。《新唐书·五行志》中就记载“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寻下敕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则天之后,帷帽
3
兰宇《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2006 年8月第124页
5
兰宇《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2006 年8月第132页
4
大行,幂蘺渐息,中宗即位,宫禁松弛,公私妇人,无覆幂蘺之制。”6帷帽不仅穿戴方便,而且妇女的头部也会浅露在外,这对妇女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但随着唐代社会的越来越开放,妇女也越来越大胆,爱美之心也越来越强烈。到了开元之初,妇女们已不再惧怕旧有的传统习俗,并且敢于“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颇为大胆地将封建习俗抛在脑后。唐代妇女以露为美的时尚是从面部开始的,先是“拥蔽其面”,然后是“渐为浅露”,最后则是“无覆障蔽”。7如果说唐代妇女以露为美的服饰观念在头饰的不断更替中已初露端倪,那么出现在中唐前后的袒领、宽身的丝制袍裙,则将这种思想推向高峰。此时的服装设计思想已经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窠臼,迅速地向量体裁衣、衣显体形方面转换。盛唐之后,妇女以露为美的思想更为大胆,也更加成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衣领,其中以袒领最能体现以露为美的观念,这种袒领开得特别大,不仅脖子全部暴露,而且连胸部也处于半掩半露的状态。这种着装情况还非常普遍,我们可以从唐人的诗句中体会其美。如方干的《赠美人》中所写的“粉胸半掩凝清雪”,欧阳询《南乡子》中所形容的“二八花细,胸前如雪脸如花”,周泋的《逢邻女》所描绘的“慢束罗裙半露胸”等等,都是对袒领这种服装效果的真实写照。袒领还不算太露,唐代一种“倚罗纤缕肌肤”的服装以更加暴露更加开放的式样和选料出现于宫廷深院。它以薄纱为聊,宽大出奇,穿戴以后清逸飘展,肌肤毕露,也就是相当与轻纱罩体,甚为诱惑,其暴露性和装饰性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可为奇观。当然唐代妇女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公然穿着暴露的服饰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8唐代素称“华夷混合之国”,边远少数民族的融入带来了他们特有的对勇武之美的依恋,唐代妇女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莫大勇气也与之有较大关系。
3、隋唐时期服饰丰满华丽,“唐人尚肥”。什么是“唐人尚肥”?一言以蔽之,就是唐人好尚肥之美。首先包括着服饰审美文化在内的“唐人尚肥”所体现的审美特征是雍容华贵之美。这种雍容华贵之美在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则是它的蹙金结绣、
67
兰宇《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2006 年8月第133页 兰宇《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2006 年8月第134页 8
兰宇《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2006 年8月第135页
5
雕绘满眼的繁缛富赡之美。这一点在后宫和朝廷命妇的身上体现得较为突出。“皇太子妃于受册、助祭、朝会大事时,首饰花九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身着褕翟:青织成为之,文为摇翟之形,青质,五色,九等。素纱中单,黼领,朱色罗穀褾、襈。蔽膝随裳色。用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足着青袜,鳥加金饰。”9除了宫廷后妃和命妇的繁缛富赡之外,唐代妇女的日常服饰也充满了雍容华贵的风采和神韵。隋唐妇女的日常服饰袄、衫、裙之上,多有绣纹和织纹,其装饰都是极其精美和考究的。如《兰香神女庙》:“结绶金丝裙”、《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杜牧《送容州唐中丞赴镇》:“龙泉配斗文,·看舞郁金裙”等等。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传统着装观念之中,“利身”和“便事”是两条千古不变的规则。对以丰肌肥体、且蔚然成风的唐代妇女来说,衣衫裙裤的宽博肥大,可以打到适身得体进而达到“便事”的目的。此外,妇女衣衫裙裾的宽松肥大,还表现在它的那种“飘飘欲举”的动态之中。这种动态之中表现了妇女的衣衫裙裤不仅宽松肥大而且质料轻薄。杜甫诗中“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10”,便是这种情形的生动描述。
4、隋唐时期军戎服饰的基本形制。隋朝在世时间颇短,因而军戎服饰多沿袭南北朝制度。隋朝使用最普遍的军戎服饰是“明光铠”和“两当铠”。其中两当铠的形制在隋朝有所演进,隋朝的两当铠身甲全部采用鱼鳞似的小甲片编制,甲身长度延伸至腹部,废除了皮革制甲裙。身甲的下垂缘为半圆形,其下还缀有似用皮革制的荷叶形、弯月形甲片,用以护卫小腹,大大提高了防护功能。明光铠的基本形制与南北朝相同,只有腿裙变得更加长。除了这两种以外,还有胸背甲皆用铁甲片编制的铠甲,这就是明光甲。由于战争频繁,采矿冶铁业受到巨大破坏,隋朝也多用皮革制甲。隋代还大量使用马铠,只是形制没什么变化。隋初期军戎服饰的基本形制还是裤褶服,且时兴一种“折上巾”的戎冠饰,穿乌皮靴。唐朝基本分为初、盛、晚三个时期,初期军戎服饰基本沿袭隋朝的式样的形制;高祖武德中期及太宗贞观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服饰改革制度,逐渐形成了华美的盛唐军戎
910
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 2001年10月第1版第549页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
6
服饰。特别是高宗、武后两朝,承平日久,国立鼎盛,奢华之风,愈渐鼎盛。这时的铠甲和戎服竞相夸饰华美,演化嬗变为以装饰美居于统治地位的军戎仪典服饰。安史之乱后的晚唐,战争频繁,国力衰弱,军戎服饰又转为以实用战争为尚。11
三、隋唐时期服饰美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涵义。
隋唐时期的服饰美观念与魏晋时期的“褒之博带”不同,它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服饰华美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望尘莫及。这不是内在精神的释放,而是思想的极度开放,尤其是以女子为代表,这是人们在被封建礼教的窠臼的长期压迫下的奋起一击。自汉代“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观念确立以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等种种枷锁牢牢束缚在人们身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没有勇气反抗,并且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国家没有实现大一统,所以只能求自我精神的释放。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实现了大一统,各民族与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交融,民族大融合,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胡人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的风俗习惯、穿衣饮食也深深影响着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动荡之后,人们一直被压抑的思想前所未有的爆发了。民族实现大融合后,胡服、胡食、胡俗也已被人们接受,胡人的勇武之美也为大多数人所承认。隋唐时期人们之所以思想如此开放除了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外,胡人的勇武也是起了重大作用的,它是人们有勇气去反抗,去打破那条枷锁,被禁锢的思想才得以,是以才会有隋唐时期大胆的服饰美观念。
参考文献:
1、兰宇著《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2006 年8月
11
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 2001年10月第1版第591——600页
7
2、蔡子谔著《中国服饰美学史》2001年10月第1版
3、程振红《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装饰2003年第五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