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有多重(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1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2
1、
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实践活动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后记:在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建立了“克、千克、吨”是质量单位的概念,懂得了不同物体用不同单位表示重量。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 土豆 我的 书包 第2课时
有多重(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2000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4
第3课时
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00 kg 18 t =( )kg (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
500 50 250 5 3、连一连。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4、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2、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后记: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使学生认识“吨”并体会“1吨”的实际质量,及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单位换算方法进行迁移,类推出“千克与吨”的换算方法,巩固进率。
第4课时
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测试 一、填一填
6
1.吨用符号( )表示,千克用符号( )表示,克用符号( )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袋洗衣粉重800( )。 (2)一包水泥重50( )。
(3)一根粉笔重约5( )。 (4)一部电梯的最大载重约是1( )。 (5)一头大象约重2( ) 。 (6)一个鸵鸟蛋的重量约是1500( )。 3. 2000g =( )kg 5000kg =( )t ( )千克=8吨 3t=( )kg ( )克=8千克 6000克=( )千克 3千米 =( )米 6500千克 =( )吨( )千克 6米 = ( )分米 45毫米 = ( )厘米( )毫米 3吨 = ( )千克 7000米 = ( )千米
120分 =( )时 5000千克+3000千克 = ( )吨 4. 种类 苹果 桃 草莓 上午 5000克 15千克 2400克 下午 9千克 ( )克 ( )克 合计 ( )千克 17千克 6千克
二、在○里填上“>“、“<”或“=”。
1、 4000克○40千克 2、 805克○8千克500克 3、 75克○705克 4、 1千克30克○1030克 5、 6800克○6千克800克 6、 1千克○100克 三、判断。
1、一根火腿肠的质量为100千克。( ) 2、一颗大白菜重4克。( ) 3、爸爸的体重是175cm。 ( ) 4、一瓶果汁重500千克。 ( )
5、举重冠军能举起250千克的杠铃。( ) 四、选一选。
7
1、下列各重量中最重的是( ),最轻的是( )。 A.8吨 B.990千克 C.8560克 2、一瓶醋重500克,4瓶醋重( )。
A、2千克 B、2000千克 C、200克 3、3盒草莓共重24千克,平均每盒重( )。
A、800克 B、8000克 C、8000千克 4、1吨 880千克比 2000 千克少( )。
A、120千克 B、80千克 C、220千克 5、北京牌载重汽车的载重量是 8000千克,合( )吨。 A、8000 B 、80 C、8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①一支牙膏长15( ) ②一个苹果重120( ) ③一张床长2 ( ) ④火车每小时行180( ) ⑤一块橡皮重5 ( ) ⑥一袋面粉重25( )
⑦买2( )苹果需要6元钱;买1( )煤需要620元 ⑧火车每小时行150( );南京长江大桥长约7 ( ) ⑨一枚硬币厚约1( ) ; 一枝铅笔约重10( ) ⑩你平时上课用的课桌长为1( ),宽为60( ),高为7 (六、解决问题:
1、妈妈买了350克白糖和260克红糖,买的白糖比红糖多多少克?
2、一台笔记本电脑重2500克,4台笔记本电脑共重多少千克?
3、一瓶饮料连瓶重1千克,瓶重100克,请问饮料有多重?
。 8
)
4、用载重量是3吨的汽车将6100千克的沙子运走,至少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
5、每千克草莓的价格是8元,买3千克500克的草莓应付多少钱?
6、小刚的体重为25千克,比爸爸少62千克,爷爷比爸爸少9000克,爸爸和爷爷的体重分别是多少千克?
7、果品公司收购苹果26吨,先运走6000千克,剩下的用载重为4吨的卡车一次运完,请问需要几辆这样的卡车?
教学反思:通过测验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