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论《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30卷Vol_30 第6期 No.6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0F EDUCAT10N 2014年6月 Jun.2014 论《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芦只风 (师范大学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长恨歌》是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作品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 身份以及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 视角,塑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文章主要通过《长恨歌》中叙事方式和王琦瑶的形象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 意识。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4)06..0020-03[收稿日期]2014—2—27 一、叙事中的女性意识 层意义吻合了整部作品的叙事视角,当它停留在屋顶 小说归根到底就是叙事,但不同的作品可以运用 时,它和世俗的人贴近,但当它飞翔在城市的高空时, 不同的叙事方式。罗钢在他的著作中把小说的叙事 却又远远地冷静地审视着弄堂里世俗的人们。 方式分为讲述和展示这两种模式 J,前者是作者以自 王安忆是一位自变力极强的作家,不同时期的作  己的名义讲话,想让读者相信讲话的就是作者本人; 品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而《长恨歌》无疑把感伤、后者是作家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不是他在讲话的错 困惑和无奈的人生体验以及铺排的笔锋推向了极致, 觉,以隐含作者方式出现在所展示的故事中。王安忆 整部小说花团锦簇,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酣 的《长恨歌》运用讲述的叙事方式,采用第三人称全知 畅淋漓,对上海弄堂等景物的描写,好像是一幅工笔 的叙事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从所有的角度和 画,错落有致,意境幽深,朴素中见风致,善于将熟字 不同的位置观察被叙述的故事,既能深入人物的内心 生用,旧词新用,化平凡为神奇,形成一种语言的陌生 世界,又能走出来描写人物周围的环境,这样就使王 化,正像王安忆说过的:“小说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对 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客观。”_2 语言背后折射 琦瑶一生的经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塑造出 心灵而言,一个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性格的女性形象, 出的是作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和环境敏锐的洞 意识中把读者引向一个全新的感受领域,体会到女性 在叙述中那些铺张、繁复的长句式,构成了独特的女 察力,作品中对“鸽子”和“弄堂”等意象的书写,在无 性文本叙述语调。 讲述叙事模式的选择使作者有更大的自由去记 叙事的温婉和柔韧,叙事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意象和人 录和讲述她笔下人物的命运,这样暗合了王安忆一直 物适时地融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虽然不以第一人称 追求的那种单纯明晰的叙事,作品始终围绕王琦瑶一 叙事,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叙述者的声音和观点。 生命运的波澜起伏来安排人物情节,主干清晰。王琦 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融人中国古典小说 瑶登场出现在第五章,前四章作者不惜重墨对上海的 “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 弄堂、闺阁、流言和鸽子等意象反复书写,这些看似在 觉中融进文本世界。 叙述琐碎无用的事物,事实上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结 果,是在给整部小说打底色,采用环环相扣的叙事结 二、王琦瑶形象分析 王琦瑶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女性形象,周围的 构,闺阁、流言和鸽子都是属于弄堂里的,在这样的弄 人和物都是为了突出这一形象,她用一生的时间来寻 堂里,从闺阁里缓缓走出一个未来的上海三小姐王琦 求真实的人生而不可得,通过她在人世沉浮中几十年 瑶,在这充满流言的城市里,演绎出一段跌宕起伏的 的挣扎与反抗,展现了她具有上海特色的极其顽强的 情与爱;鸽子们是能够俯瞰这座城市的动物,它们被 女性生命力,她生命中的几次转折,从上海弄堂里的 神化,充满灵性,仿佛弄堂里发生的一切都在它们的 普通女孩到夺得“上海三小姐”的桂冠,再到住进梦寐 视线之下,城市的秘密也跑不出它们的眼球,充分体 以求的爱丽丝公寓,最后又回归到普通女人的生活, 现出女性叙事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鸽子意象的另一 这种种磨砺都没有使她低头,在几十年的世事沧桑、 [作者简介】卢月风(1986一),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6期 卢月风:论《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21 风雨浮沉中能够从容应对,不卑不亢。 命中的唯一追求和寄托。而王琦瑶却能够超越她们, 文学创作中,男性作家总会无意识地在作品中表 作为当代新女性的化身,她拥有自己的生活,不 现出一种男性中心意识、男强女弱的男权思想。虽然 会把“爱”作为生命的全部,懂得生存的法则,她的女 王安忆没有鲜明的女权思想,但她在许多作品中表现 性意识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韧性,使她能够坦然地面 出女人比男人更成熟更坚强,有着超过男人的力量和 对生活中的磨难,即使所追求的情和爱成为虚幻,依 才华,在《长恨歌》中就表现出一种潜在的以女性为中 然能够耐心地活着。在遭到抛弃之后,她不是选择坚 心的思想,并通过王琦瑶的形象表现出来,用那些与 定果断的死,而是坚强不屈的生,王安忆作为女性作 王琦瑶接触过的男性形象反衬出她坚强不屈的性格, 家立足于女性主义立场,强调女性生命中的现代意 王琦瑶周围的男性除了那个要员李主任似乎是 识,把一直所追求的女性意识通过王琦瑶这一形 有一定能力,其他男性都表现出软弱怯懦、平庸无力 的一面。康明逊得知王琦瑶怀孕,竟然连承认的勇气 都没有;一直都很仰慕王琦瑶的老克蜡,最后有机会 和喜欢的人长相厮守,但他最终却没有坚定的信心接 受这份迟到的爱情;一直默默地爱着王琦瑶的程先 生,在文化大中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但王琦瑶 凭着女性的坚韧和顽强,带着女儿度过了那段艰难的 岁月,这样男性的意志脆弱正好与王琦瑶的形象形成 鲜明的对比,置换了曾经被男性作家所塑造的两性镜 像关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把女性比作男性的 镜子,她曾经生发这样的感悟:“几千年来,妇女都好 像是用来做镜子的,有那种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力量能 把男人的影子反照成原来的两倍大,使男人在与女人 的比照中获得优越感和自信心。”_3 两性之间的这种 镜像关系在王安忆的女性叙事作品中得到了置换,软 弱胆怯的男性成了镜子映照出王琦瑶的坚韧和顽强, 打破了一直以来在男性作品中被扭曲的女性形象,使 女性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从对男性的依附中走向独 立,整部作品建构了以王琦瑶的女性生活为中心的话 语世界。在生活的风浪中,她拥有超强的承受能力, 游刃有余地处理着那些意外的事情,牢牢地坚守住自 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所塑造的王琦瑶不再是重复一个弱女子的 故事,她是一个精神上无比强大的女性,生活中的任 何挫折都不能使她退缩,体现了作家赋予理想女性的 那种顽强的女性生命意识。王琦瑶在与李主任交往 的那段时间,她得到了想要的生活,住进了爱丽丝公 寓,但是李主任的意外身亡,又惊醒了她的金丝雀美 梦,痛苦之后,她悄悄地退回到弄堂平安里,开始了普 通女人的生活,以她的韧性来质疑和反抗命运;当康 明逊没有勇气承担王琦瑶怀孕的责任而离开,她没有 太多的抱怨,而是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继续向前走, 其实这是一种无声的,是对男权社会的蔑视。王 琦瑶的形象了从古到今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弃 妇”形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 中的安娜和鲁迅《伤逝》中的子君,造成她们悲剧的根 本原因都是将“爱”作为孤注一掷的人生意愿,作为生 象表现出来。 三、王琦瑶形象背后的女性意识 王安忆在作品中选择上海弄堂里的一个普通女 人作为叙事的主角有其象征意义:王琦瑶只是芸芸众 生中的一员,是女人的代表,从而使她的命运具有了 普遍性。作者以上海为故事展开的环境,但叙述对象 是生活在社会边缘城市中的平民,叙述她那琐细平凡 的日常生活,有强烈的家常气息,王琦瑶和她的朋友 们一起参加舞会、喝下午茶、围炉夜话,津津乐道地谈 论着旗袍的样式和点心的花样,即使外边的世界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她们的生活照旧,与波澜壮阔的 主流历史拉开距离。作者以女性细腻温和的笔触把 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还原到读者面前,透过王琦瑶的一 生看到作者对于日常生活中女人的关注。王琦瑶形 象的背后传递的是作者立足于女性主义立场对女性 心灵的探索,彰显出王安忆强烈的女性意识。 王琦瑶的生存空间依然像传统的女性一样,以家 庭为中心的私人生活。她在生活中的欲望和追求也 是属于普通女性的,在选美中实现自己作为女人的本 色,成功入选“上海三小姐”;在生活中释放自己作为 女人的本能,成为薇薇的母亲,并且尽到一个母亲的 责任;在感情中显现自己作为女人的本性,成为爱的 化身。但是王琦瑶身上也体现着现代女性的特质,把 自己的青春看得很重,试图挽留已逝的青春而不可 得,甚至她的死亡也是由于不愿正视自己的衰老,突 然会因为长脚的一句“阿姨”而发怒,使本来已经化险 为夷的局面又急剧恶化,葬送了性命,现代新女性的 特点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王琦瑶的形象凸显出现代女性柔而不弱的事实, 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而且有坚强的内心,围绕在她 周围的男性反而不时地需要她的呵护、宽容和支持, 在不露声色中展示出男性人格上的弱点和缺陷,给 王琦瑶以很高的境界和优越感,成功地了男尊 女卑的神话。正像波伏娃《第二性》中所说的:“女人 不是天生的,而是造成的。” 形象地说明了“软弱并 不是女性的代名词”,第二性的命运不是先天,而是后 天社会造成的,女性的障碍不是生理条件,而是政治 2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30卷 和法律的以及社会性别制度造成的,伴随着西方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从小处落笔,虽然以重大 妇女运动的展开和女权主义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的历史事件为叙事背景,但她没有去砸碎历史,只是 纵观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文坛,鲁迅作品中 平心静气地叙述故事,通过对一个上海平凡女子王琦 的祥林嫂和子君等,老舍作品中的月牙儿母女——这 瑶一生命运的讲述,抒写出这样一种女性:一直往前 些女性都是深受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毒害的形象,最 走,不向生活妥协,拥有的自我意识。在叙述中 终都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跳出这个“围城”,但 挣脱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锁链,但看不出作者对男 是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不同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 权社会的愤怒,处处透露着优雅,不夸张不矫情。建 从那些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遭受不幸 立起一个属于女性心灵的、情感的世界,突出女性意 妇女的深切同情,但是作为女性作家的王安忆对其笔 识,让女性的心灵空间自由地抒发,体现出作者的文 下王琦瑶的感情就不只是同情,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强 学理想。通过一个王琦瑶,看到社会中千千万万个这 烈的女性意识,是当代社会的新女性形象,王琦瑶拥 样的形象。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有的人格,敢于大胆追求自己梦想的生活,即使 被生活一次次地玩弄,频频遭受挫折,明明知道当她 [参考文献] 对命运说“不”时,生活可能会变得更苦,但还是不愿 向生活屈服,她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不愿承 [1]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认自己的衰老。传统女性的悲剧大多都是承受不了 [2]吴芸茜.论王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生活的种种打击,因为苦而绝望,但王琦瑶始终都是 [3]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三联书店 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就是不愿接受自己青春已逝的事 出版社.1989. 实,而死于非命。这可能就是王安忆笔下女性的独特 [4]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之处,是当代社会女性的缩影。 [责任编辑:白彩霞] 四、结语 (上接第19页) 成为简苦难的地狱,正如萨特所说“他们不能把自己 莱辛采用日记的形式对简的内心世界进行直接 从忧虑、偏执和习惯中解脱,他们往往成为别人议论 透视,使简的思想及行动的转变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 的受害者。” 随着丈夫和母亲的相继去世,简不断反 了读者的面前。与莫迪的偶遇成为简转变的一个契 省自身,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不知如何改变 机,随着两人交往的加深,简逐渐在对待自我、对待他 自己,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彷徨,而此时与莫迪偶遇,莫 人态度以及对待他人判断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这 迪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经历使简重新审视了以前的自 一系列的转变都是在简的反思和努力下实现的,也正 己,使简认识到自己完全被他人所征服,自己一直活 是一个真正的自为存在的人面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即 在他人判断里,而这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于 通过自我的努力不断超越那个过去的自我,只有这样 是,简决定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简第一次请了三个 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领略生活的真谛。 星期的假,但哪里都不去,只是听着鸟儿歌唱。对简 而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享受,简发现自己是如此喜 [参考文献] 欢这样的生活,决定从此以后只做兼职工作,其余时 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简的这一决定让所有为不 [1]Sartre.Jean 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M].Beijing:China 解,并受到大家犀利的批判。同样,与莫迪的交往,亲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3. 戚朋友也都无法接受,面对所有人的质问和不理解, [2]Lessing,Doris.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M].Beijing:For— 简选择了坚持。在他人判断与自我判断的冲突斗争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中,简不再完全听凭他人的判断,而是根据自己的判 [3]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断来选择行动,在这一过程中,简不仅享受到了生活 [4]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的乐趣,同时还体会到了莫迪带给她的亲情和友情, 简从苦难的地狱重新回到了美好人间。 [责任编辑:自彩霞] 四、结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