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多元化配置

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多元化配置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9年4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907125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多元化配置阳立兵(海南职业学院,海南海口,571100)摘要:文章从选修课程类型设置的多样化;构建合理规模的选修课程体系,包括综合多种因素建设门类相对齐全的通识类选修课程体系、考虑规模化教学需要设置专业的选修课程体系、不同类型选修课之间在规模上应当协调和平衡;选修课程容量配置的实效性三方面,论述了学分制背景下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多元化配置。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选修课程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2019)07-0203-02按照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要求,学分制改革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必由之路。相对传统的学年制而言,学分制给学生打开了多样化成才的路径,学生不再受传统学年制的拘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规定的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的计划把握学习进度甚至是学习内容,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又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在学生多样化成才的目标要求下,学校必须提供足够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1]。毫无疑问,就高职院校而言,选修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学生的需求对选修课程进行多元化配置。一、选修课程类型设置的多样化高职教育背景下,院校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短平快培养,公共必修课和专业专修课分别承担了基础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任务。但从客观上来说,我国目前及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兴趣与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承担学生多样化发展培养任务的选修课程类型的多样性[2]。概括来说,职业院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应当设置如下几种类型的选修课程。(一)通识类选修课程与通识类必修课培养学生基本的共同素质相对而言,通识类选修课主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基本素质。这类选修课的设置必须考虑本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共性的情操陶冶需要,以及国家文化教育等因素。这类选修课不针对任何具体的工作需要,但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并让学生为之努力奋斗,如文化艺术类课程、语言工具类课程、生活常识类课程等。这类课程的设置往往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多门类的课程,不仅体现了学校的人文特色,也彰显了学校雄厚的综合实力,从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前来报考,提升学校的招生质量。(二)专业类选修课程对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专业是将来赖以谋生和发展的根基,所以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3]。专业必修课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功底,保障其专业的基本素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目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的专业素质向纵深发展,走精深的道路;二是让学生的专业素质向边际拓展,走跨界的道路。当然很多时候这种区分也并非互不兼容,有些课程正是从跨界中走向精深,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有突出的作用。学校各专业开设这类专业选修课程,不仅要有强大的专业师资队伍,也对各专业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这些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构成了该专业的厚度和高度。(三)其他各类选修课程在通识类选修课程和专业类选修课程之外,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还应当开设其他类型的选修课程,如针对各类考证、竞赛和学历提升的需要,开设相关的辅导类课程;针对学生某些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开设一些实训类课程;针对学生群体中某些共性问题的需要,开设一些补习或重修类课程。这些选修课程作为通识类选修课和专业类选修课的重要补充,切实依据学生需求而设置,既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和办学特色。总的来说,满足学生共同学习需求,是选修课程类型设置的最高准则。各类型课程中到底开设哪些具体课程,高职院校可以依据对学生需求进行调研的结果,或者基于以往选修课程的大数据分析,优化课程配置,从而得出最佳课程配置方案。二、构建合理规模的选修课程体系在各类选修课程之间及同类选修课程内部,到底该设置多少门课程、设置哪些课程?这是选修课程规模的问题。构建合理规模的选修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得以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综合多种因素建设门类相对齐全的通识类选修课程体系通识类课程包罗万象,大致有科学类、文化类、艺术类、历史类、社会类等,每一门类中又可进一步细分若干小类,这些小类课程有的学生普遍学习需求较多,有的稍少,有的作者简介:阳立兵(1973—),男,汉族,湖南隆回人,讲师,硕士,海南职业学院教务处副。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2014年教育教学重大项目“海南各级各类高校之间学分互认与转换试点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编号:Hnjgzd2014-17)。

2019年4月甚至无人问津[4]。职业院校在建设选修课程体系时,首先,必须确保门类齐全,这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必不可少的前提。其次,在具体小类课程的选择与建设上,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也要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最后,还要考虑国家相关导向、学生普遍存在的短板等因素。(二)考虑规模化教学需要设置专业的选修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程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其针对性也非常突出,在设置时必须考虑受众的人数多寡,按照基本教学规律进行。专业选修课程通常必须达到一定人数才可以开设,如果低于一定人数,教学则必须考虑成本因素和学生需求的代表性问题,引导相应学生自学或作其他处理。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人数标准的设定,可以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教师队伍情况和其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以及本类型选修课程规模的大小等因素来确定。学校应当提前进行概算,在合理概算的基础上,设定一定的参数,将其作为课程开设的执行标准,绝不能人为地随意变动。(三)不同类型选修课之间在规模上应当协调和平衡通识类选修课程体系往往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底蕴和内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因而在整体选修课程体系中应当占据着较重要的分量。专业拓展课程是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不仅要与学校的专业规模相适应,还要切实考虑精英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体系必须完整、协调和充实,满足学生拓展专业技能的需要。辅导类选修课程因为受众特殊,规模上可以具体调整,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需求量而灵活设置。总体来说,职业院校选修课程体系应当呈现通识类多、专业拓展类厚、辅导类精的特点。三、选修课程容量配置的实效性选修课程容量是指选修课程的学习机会供给量,它包括总容量和各类课程容量及各门课程容量等不同层次。选修课程容量实质就是学生选修的机会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发展机会,充足的课程容量,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各门选修课程容量配置的考虑因素首先要考虑该课程本身的性质、吸引力和学生对其需求的程度,还要考虑该课程任课教师的多寡、教学条件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知识介绍型的课程单班容量可以大一点,技能训练和探讨交流类课程单班容量一定要合理控制,否则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课程吸引力和学生的需求程度本身是关联的,通常呈正相关关系,但课程吸引力也受课程建设与开发力度和宣传引导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需求程度同样与学生的群体特点、学校的宣传引导和倾斜相关。在确定各门课程容量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教师队伍情况直接决定了课程班数的供应量,高职院校既应当培养现有教师的选修课建设和开发能力,也应当考虑适当引进一些专门任教选修课的教师。此外,对于某些需要特殊教学条件的选修课程,其容量还要考虑教学条件的承受能力。(二)各类选修课程容量配置的考虑因素各类选修课容量配置,主要考虑学生需求量的情况和职业院校本身的综合供应能力。通识类选修课体系既要内部细类协调,也要保证其整体的完整性,而且容量配置一定要与学生群体的共同兴趣相协调。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掌握其集体兴趣所在,也可以结合国家因素(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进行适当引导。专业选修课程容量既要考虑专业学生拓展专业技能的内容量和人数,还要综合考虑专业教师群体的课时量承担能力和专业教学设施的供应力。另外,专业学生本身的专业限修学分的要求也要考虑进去。此外,辅导类选修课主要考虑学生需求量和教师承担能力两个方面,竞赛类辅导课还要考虑教学设备的供应能力等。(三)选修课程总容量供给需要考虑的因素高职院校选修课程总容量设置,要考虑学生实际需求量和院校的实际供给能力,还要剔除虚置的容量。一般而言,选修课的总容量理论上是由各类选修课的容量汇聚,但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对于各类选修课程的要求不同,选修课程总容量未必是各类或各门选修课程容量的简单总和,其中还要考虑有些选修课程容量虚置的问题。比如,某类专业选修课,仅面向某专业开设,标明容量是100人,但实际上该专业只有60人,则该门课充其量实际容量不超过60人,有40人是虚置的;又如竞赛辅导类课程,由于参赛人数有限,往往也容易出现容量虚置的问题。所以,院校整体的选修课程总容量首先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或有效的需求量,统计和决策时应当剔除虚置的供应量,以确保选修课程建设的实际效果。职业院校选修课程的总体供给力直接与师资规模、课程开发与应用导向(背后就是教师的积极性问题)、共享选修课程的规模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选修课程实际供应量不仅应当在数值上超过学生的基本需求量,而且应当在种类上与学生期望值大致相当甚至有所富余。另外,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上的冲突,一个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习一门面授型选修课,因而并非所有开出来的选修课学生都有机会学习,这种冲突的概率也应当被考虑进选修课总容量供给中,它必然导致部分容量作废。四、结语有专家说选修课程建设事关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成败,这从保障学生多样化发展和成才的角度来说有其正确的部分。就目前我国普遍资源较紧张的高职院校而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选修课程最大限度地多样化配置,既是高职院校共同的任务,也是共同的挑战,唯有勇敢和智慧地跨过这道“火线”,高职院校才能迎来学分制改革的春天,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复兴中的预期作用。参考[1]南京程资社会科学红艳料.选:课,2016(4):127-133.制与学分制: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J].职[2]业徐,2016(23):67-69.媛媛,徐兴林,王金跃.基于完全学分制的高校课程建设[J].教育与2015(4):120-122.

[3]伍辉燕.自主课程:高校选修课课程改革的新方向[J].中国成人教育,[4]理[J].周中艺国红职,周业亚技术.以学教育分制,2016(5):55-58.

改革为抓手推进高职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