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 临床误诊误治2010年6月第23卷第6期Clinical Misdia ̄nosis&MisthemDv,Vo1.23 No.6,June 2010 药品无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杨 静,王文习,李 翔,苗爱东 [关键词] 药品检查;安全管理;综合预防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95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2—3429(2010)06—0586—02 无菌检查是对临床要求无菌的药品及其他物品是否 术指标。 染有活菌的一种检测方法 j。“欣弗事件”涉及的“欣弗” 系安徽华源生产的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经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抽样检验表明,其无菌检查和热原检 查均不符合规定,致使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 绀等症状,而“欣弗”事件也使无菌制剂的无菌保障问题 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保证药品无菌制剂达到无菌要 求,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是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 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由于无菌检查的所有操作均需 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下进行,环境条件要求严 格,许多干扰因素都会造成检验结果误差。本文结合工作 实践,就影响药品无菌检查的各种因素进行文献综述,以 期引起同道的关注。 1关于药品的无菌检查 我国的药品检验制度是伴随着药品抽查检验工作的 开展而不断完善的。建国之初各地即建立了药政机构和 药检机构,药品抽查检验制度和药品标准都逐步建立起 来,至1953年全国已建立l3个药品检验所和l4个药品 检验室,同时颁布了一系列的药规。由于特殊的历史 原因,1966~1976年我国的药政、药检机构遭到严重破坏, 工作停滞,并出现了一系列的“药害”悲剧" 。经过一段 时期的恢复,1984年后我国的药品检验工作得到了空前 的发展和进步。多次完善后的《药品管理法》确立了药品 抽查检验制度的法律地位。近年随着临床药品检验方法 的不断改进,检验水平亦日趋提高。 2药品无菌检查的影响因素 2.1操作环境的影响 2.1.1药品无菌检查的环境要求:国家药典明确规定 j: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和局部洁净度100级 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其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防止微生物污染。每次操作前用0.1%苯扎溴胺或其 他适宜消毒液擦拭操作台及可能污染的死角,然后启动层 流净化装置,同时用紫外线杀菌灯照射1 h。紫外线杀菌 灯应定期检查辐射强度,不符合要求的紫外线杀菌灯及时 更换。操作前采用沉降菌检测方法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 以此来判断无菌室是否达到规定的洁净度 ’ 。这些工 作在菌检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确保无菌室达到规定的技 作者单位:100071北京,北京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 所生测室(杨静、李翔、苗爱东);050082石家庄,白求 恩国际和平医院药剂科(王文习) 2.1.2无菌检查环境对药品检查造成的影响:菌种处理 应在半无菌室进行,严禁在无菌检查用洁净室操作,否则 会导致试验室环境污染或菌种间交叉污染 。无菌室的 温度、湿度也会对药品检查造成影响,故应严格控制无菌 室的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为45%~65%。若室温 过低,培养基中的琼脂易发生凝固,进而影响厌氧菌的 检出。 2.2设备及用具的影响无菌室内应固定存放乙醇灯、 火柴、镊子、剪刀、75%乙醇棉、聚维酮碘棉等。药品检验 人员进入无菌室后勿频繁走动,操作过程中如需传递物品 应通过传递箱,不要随意出入无菌室。凡操作所用的器皿 均应洗涤干净,用牛皮纸包扎严密,灭菌。经高压蒸汽灭 菌的物品取出时切勿立即置冷处,避免因急速冷却,使灭 菌物品内蒸汽冷凝造成负压而易感染细菌,取出后应置恒 温培养箱中烘干,待用。各种恒温、恒湿培养箱除定期检 查外,还应每天观察箱内温度及湿度的波动范围;每次使 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前,应检查、判断其是否在设定的温度 与压力条件下可达到灭菌效果。反之,不符合器械及设备 使用和管理规定的情况均有可能影响药品检验的准确性。 2.3培养基的影响 2.3.1培养基的配制及保存:培养基质量的好坏、稳定与 否,对检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一般药品检验 采用脱水培养基,由于微生物在室温下接触水会迅速繁 殖,因此配制好的培养基最好立刻灭菌 。灭菌后的培 养基应保存在2~25 oC的环境内,时间不宜过长,若保存 于非密闭容器中需在3周内用毕,以免水分散失及染菌。 2.3.2培养基的灭菌处理:培养基只能进行一次蒸汽灭 菌处理,已灭菌的固体培养基使用前宜用水浴或微波炉加 热熔化,勿用电炉直接熔化,以免营养成分因过度受热而 破坏。已熔化的培养基应一次用完,剩余培养基不宜再 用。用于培养需气菌、厌气菌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在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氧化层颜色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 的1/5,使培养基的深部具备良好的厌氧环境,以保证药 品中厌气菌的充分生长 。否则,需经100℃水浴或流通 蒸汽加热至粉红色消失(不超过2 min),并迅速冷却后方 可再次使用。 2.3.3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在做无菌检查前,务 必先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即对每个批号的脱水培养基 均要进行无菌检查和灵敏度检查,两项检查均符合规定后 方可用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如果所用培养基不符合无 临床误诊误治2010年6月第23卷第6期Clinical Misdia ̄nosis&Mistherapv,Vo1.23,No.6,June 2010 ·587· 菌要求,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应视为无效。 2.4供试液制备过程的影响 2.4.1验证要求:国家药典委员会下发的“关于执行《中 的菌液每毫升含菌应小于1O0 cfu,且为了保持菌种的活 性应当日使用。 2.7强化无菌观念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 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和无菌检查法有关 问题的说明”中规定:当进行药品无菌检查或微生物限度 检查时,应进行方法验证 。验证结果应实事求是,有特 指性和肯定性 …。进行供试品无菌检查时,检查方法和 检验条件应与验证的方法相同。 安全性检查的重要项目 。作为药品检验人员应把无菌 观念贯穿药品检验的全过程,例如无菌衣、裤、帽、口罩等 每次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或用一次性无菌物品代替。每 次操作完毕后应同操作前一样擦拭、消毒无菌室。用作乙 醇棉的脱脂棉应灭菌后再使用。 总之,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认 2.4.2无菌要求:供试品检验全过程必须符合无菌技术 要求。应在近火焰区进行操作,且操作过程中不应大幅度 或快速动作,以免搅动空气中的尘埃微粒 ;使用灭菌用 具时勿接触可能污染的任何器物,灭菌吸管勿用口吹吸。 2.4.3方法要求:薄膜过滤法具有操作快速、简便,污染 机会相对少的特点。2005年版药典规定,只要供试品性 状允许,无菌检查应采用薄膜过滤法。 。为避免微生物 污染,可优先选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最好依供试品种类 不同选择适宜的集菌培养器。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应先 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滤膜润湿和冲洗液充 分振摇的较滤膜不润湿和不振摇的所用冲洗量少 。采 用少量、多次冲洗的方法既可以节约冲洗液,又能冲洗干 净,消除抗菌成分 。 2.4.4酶类要求:在B一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无菌检查 中,可通过加入适量B一内酰胺酶(青霉素酶)以消除残留 药物的抑菌活性 。 2。4.5试剂要求:如需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中和剂 等试剂,应证明其有效性,且对微生物生长及存活无影响。 每次操作时均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剂及冲洗液作阴性对 照,若试剂不纯、引入微量杂质或干扰物质、标准试剂校正 因子F值不准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 2.4.6操作要求:操作误差是由于检验人员操作不当引 起。如读滴定管数值时偏高或偏低,滴定终点颜色辨别偏 深或偏浅,没有注意供试品本身的特性等。文献报道无菌 检查中还需考虑在大量冲洗后细菌易受损及营养支持等 问题,因此选用含营养成分的0.1%蛋白胨水溶液即可满 足要求 j。 2.4.7剂量要求:供试品、稀释剂、培养基均要定量加入, 以使检查标准化,并控制试验结果 ,勿估计取量。 2.5正确判断检查结果 在规定的培养条件下,应严格 遵守培养时间,培养期内必须逐日仔细观察,如培养基在 加入供试品后或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浑浊,培养14 d后不 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可取该培养液适量接种 于同种新鲜培养基中或斜面上,继续培养(细菌培养48 h、 真菌培养72 h),观察是否再现浑浊或斜面上有无菌落生 长。亦可用接种环取培养液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 菌生长。 2.6菌种的制备及保存菌种是活的微生物,在菌种的 使用贮藏过程中需定期传代,并防止变异,无菌检查所用 菌种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应有专人负责,并专用冰 箱保存,使用前应对菌种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制备好 真对待药品检验的每一个细小的操作环节,以保证检验结 果的科学、准确,从而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5:89—93. [2] 曹成,卢玲.从“欣弗事件”祸因谈灭菌操作要点[J].药 学与临床研究,2007,15(1):88_89. [3] 李永亮,张宏飞.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 考[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155—157. [4] 谢志洁.我国药品抽查检验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 关于我国药品抽查检验法律制度的系列思考(4)[J].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6):1—3. [5]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 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13-323. [6] 汪穗福.微生物检测验证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05:11. [7] 许华玉,李智勇,王国荣,等.2005版《中国药典》无菌检 查法修订内容的介绍[J].中国药品标准,2005,6(2): 3941. [8] 李玉芹.浅谈目前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存在的问 题[J].中国药事,2007,21(12):lO11—1012. [9] 罗书香.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资料分析[J]. 中国药事,2007,21(7):525—526. [1O]黄英,赵中泽,刘向前.无菌检查法影响因素分析[J].中 国药师,2006,9(3):287—288. [11]杨芳,冯志学,谢丽群,等.替硝唑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 法验证[J].中国药业,2007,16(16):33—34. [12]国圜,刘兴兰.注射用磺苄西林钠的无菌实验方法学研 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91—192. [13]陈润莉,王咏梅.头孢菌素类无菌检查中酶处理探讨 [J].中国药师,2008,11(7):857—858. [14]俞信真.药品检验结果的误差来源与控制[J].医药导 报,2009,28(1):109一l10. [15]方玲芬,徐洪.注射用奥关拉唑钠无菌检查法方法学研 究[J].中国药品标准,2006,7(4):64—66. [16]翟枫,裴明日,姜丽,等.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定量方法改 进[J].中国药业,2005,14(3):44. [17]许华玉,杜鹃,汤杨.药品中微生物污染检测方法验证的 必要性[J].中国药品标准,2005,6(4):4648. (收稿时间:201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