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 自然与当代文学关系简论 。王建华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摘 要】自然在当代文学语境下逐渐消隐的原因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也与作家对自然的疏远有 很大关系。而远离自然意味着创作的枯竭、狭隘。回归自然的生活已经成为生态主义背景之下人们的一种自觉 意识。在自然中,人类往往能够找到已然失落的生命真义。 【关键词】自然;当代文学;工业化;城市化;回归 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一直是 ade.1907—1986)所说.“有乡土,我们才有自我认同”[2179,才有文 文学的表现主题之一,这一点我们能够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清晰 地看到。不论是《诗经》、汉赋以及魏晋以来盛行山水诗、田园 诗,还是比兴手法的广泛应用,都显示了自然在文学中地位和 意义。 学创作的动力。 但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却导致了自然的破坏,隔断作 家们对自然的乡土记忆,驱使着人们不断地从广袤的天地中向 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里蜷缩。而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也导致 我国的当代文学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却出现了这 样一个无可否认的严酷现实,我们在当代作家的笔下已经很难 读到天然、温馨的自然描写,自然在当代文学中渐渐隐没了。 了作家们内心想象力的萎缩。青年作家金仁顺在《之所以是我 们》一文中描述了这种现实,“钢筋水泥是淹没想象力的最好场 所,它拥有强大的力量将个人推进、融入某种生活轨迹中去, ……究其根源,有社会变迁和作家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而言,我们都知道,伴随着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进程,原生态的自然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现代性进程的 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远离了昆虫的叫声和蝴蝶的翩翩 起舞,我们如此迷惘,我们在城市的道路上徘徊,……”【 当今 时代是一个精神失落于物质的时代,而精神的失落很大程度上 源自于实用主义式的功利价值观的普遍流行。快节奏的生活让 个方面是对第一自然的开发与攫取,另一个方面则是对第二 自然的精心打造,城市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便是其中的重要表 我们失去静下心来感受生活、观赏自然的那份闲情雅致。事实 上,自然已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一些没 有生机和活力的人为景观。 沈从文认为一个作家从事文学创作除了要对生活有基本 征。其结果是,人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一个‘人化的自然’之中 而远离了真正的自然。”于是,自然便在文学中逐渐淡出了。“在 现代主义作家的笔下,空间场所已从原来的自然界(第一自然) 转向了城市(第二自然),城市也成了文学的描写对象和基本主 题。如今,在许多作家的笔下,我们已很难看到陶渊明、卢梭、华 滋华斯、屠格涅夫式的景物描写,自然成了作家视野之外的事 情,或者成了韩少功所谓的‘遥远的自然’。”『1] 可以说,工业化 在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活便利的同时,却也污染并剥夺了人类赖 的了解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内心想象能力。而想象力的培养很 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当代作家们在上个世 纪的十年代蓬勃的创作力是以对早年生活的追忆和诠释 为基本动力的,其精神参照则是内心的过往记忆和与之相匹配 的外在生活环境。睹物思人、见景生情总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无 限感慨。但是,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写作总会有写尽的那一天,急 以生存的自然界。我们也因此失去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和诗意地观赏自然的可能,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周围大自然的清 新和诗意了。 而从作家自身的角度而言,也存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困境。 活跃在当今文坛的作家们大多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 代,当时中国还基本处于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时期,人们所 生活的环境还未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星星、夜空、山水……滋养 剧的社会变迁和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加剧了这一天的到来。如 今,当代作家们已经普遍遇到了创作资源枯竭的难题,也遭受 着内心想象力逐渐萎缩的心灵折磨。可以说余华的创作典型地 印证了这一无情的现实。 对余华而言,质朴的乡村生活给余华的童年留下了温暖的 记忆。在写于1992年3月12日的《土地》一文中,余华描述了 他对自然的由衷喜爱以及土地对他写作的意义。“我特别喜欢 黄昏收工时农民的吆喝,几头被迫离开池塘的水牛,走上了狭 窄的田埂。还有来自蔬菜地的淡淡的粪味,这南方农村潮湿的 气息,对我来说就是这土地的清香。”“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 了作家们正在成长的幼小心灵,他们对世界的基本体认也从当 时原生态的环境中启蒙,也为他们日后的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心 理资源。童年的乡土记忆往往是一个作家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 之一。正如罗马尼亚宗教史学家、哲学家伊利亚德(Mircea Eli— 堕 堂 的令人感慨的形象”,“它向我敞开胸膛,让我在上面游荡时感 到踏实,感到它时刻都在支撑着我。”H 那时候的余华还没有 被城市所同化,还有着对生活的丰富想象。他还能够自由地、充 但是这种回归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几乎变得不再可能。“故乡在 我离开它多年之后才最终来到我的心里,只是此刻它早已面目 全非。三年前我回北流,我看到,它比七年前变得更加崭新和陌 生,我认识的街道已经消失,熟悉的树木不见了,大片的田野变 成了工地。”[511 ̄ 分地调动他对童年回忆和对土地的全部想象来为他的写作服 务。在回忆中能够使他“看到了过去的炊烟,从农舍的屋顶出 发,缓缓地汇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田野在细雨中的影像最 这是一种双重的尴尬。 为感人,那时候它不再空旷,弥漫开来的雾气不知为何让人十 分温暖”。在回忆中他也能够写出《在细雨中呼喊》和《活着》。 而一旦离开对童年的回忆和对土地的依赖,去面对陌生的 都市生活之时,他写作的局限也就充分无疑地暴露出来了。虽 远离自然意味着创作的枯竭、狭隘。回归自然的生活已经 成为生态主义背景之下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在自然中,人类 往往能够找到已然失落的生命真义。在意识到这一点后,韩少 功选择了半年城市半年乡下的生活,藏族作家阿来每年也把多 半的时间放在藏区乡下。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一旦被物质所蒙蔽,精神就会失去健康 生长的土壤和水分。“自然美的现代意义,正在于它能够诱导人 们回归人与自然本原性的和谐状态。”【z脚从这个角度而言,我 们有必要重温古典的意境理论,去观照被我们忽略已久的自然 本身。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人类麻木已久的心灵才能够复 苏,我们对生活的感觉也才能够重新激活。 然,成年后的余华大多时间生活在北京这座“别人的城市”里, 但他对城市生活却是外在的、陌生的。城市不仅约束了他的活 动范围,也了他内心的想象力。《兄弟》的失败也正在于余 华没有认识到他创作的生命支撑是过去生活过的土地(乡村、 自然)。 作家林白在《内心的故乡》中也表达了她在城市生活中的 尴尬,她“既不是城市之子,也不是自然之子。”她渴望着回归。 (上接第65页) 求该词本身的艺术性以及词背后所暗藏的心理机制,使得对该 词的研究化,使人对作品的认识也多元化。因为,每一种理 论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同形式的作品需要用不同的理论解读, 所以,面对一个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打开思维,从尽量多的理论 构”,即在解释“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时他说:“水,是流动的,它 和变动不居的智慧,虽然质料不同,其力的结构则是相同的;同 样,山是沉静、稳重的,它和仁者的端正、坚定的情操不也是‘异 质同构’关系吗?”,由此可见,“异质同构”理论早已在古代就被 角度进行剖析,不要只停留在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以免对作 品产生误解。 我国文人使用了。笔者看来,在辛弃疾这首《摸鱼JL)中,异质同 构在上片主要表现在色调方面,比如凄风苦雨、落红无数、芳草 萋萋、画檐蛛网等等都是冷色调的事物,正好和词人当时的孤 独无助的心境相吻合,造成“清冷”的感觉;在下片则表现在向 【参考文献】 【1】(俄)孟采尔,歌德的批评家【M】//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二 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下的力度上,尘埃落定、独自凭栏看到的是夕阳西下,人的视 线、夕阳、国势都是向下的,根据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推动我们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呆戈理时期概观【M】,,辛未 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 【3】(俄)托尔斯泰.《莫泊桑文集》序【M]// ̄志耕,译.托尔斯泰读 书随笔.上海三联书店,2000.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案 ̄JI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圳。所以,《摸鱼JL)中的冷色调和下沉 的意向是一种“异质同构”,并由此推出词人的“满眼春风百事 非”的心境。 f5】(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fM】//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美)考夫卡.艺术与要求性【M】//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 作者见景生J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 情。苦闷的心情是一种下沉的情绪是冷色调的,国势和自身的 抱负也是越来越远离辉煌,自然伤春伤心之情难以排解,借这 首词曲折尽致。 著选(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7】朱立元,张德兴.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M】.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0. 在本文中,我们用社会学批评和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对 辛弃疾的《摸鱼儿》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和挖掘。多元的眼光探 【8】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85 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