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反思

来源:化拓教育网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执教:泉州中远学校 执教:泉州中远学校 黄巧红 黄巧红 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方法:预习、交流、指导相结合 学习方法:预习、交流、指导相结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 预习目标 一、 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 预习过程 二、 预习过程 1、 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题。 2、 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并进一步读课文。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题。 (1) 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位读都可。 位读都可。 3、 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 题) 4、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上。教师可强调以下问题: (1)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2) 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 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一、 导入新课 1、引题。(勾践卧薪尝胆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2、释题。(谁能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学生简介作者与作品。 、学生简介作者与作品。 ★ 孟子,名孟子,名 ,字 , 时期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并称为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 ,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 ★《孟子》是一部 的书。现存 的书。现存 ( )篇,是 )篇,是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 》《 》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之一。四书即《 ”之一。四书即《 》《 》 二、明确目标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自学情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过关情况。 、检查字词过关情况。 (1)字音。(课件出示字词) (课件出示字词)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法家拂士( 士( )e.曾益( 益( )f.百里f.百里奚( )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解释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解释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解释为 。 (4)解释下列几个重点词的意思。 )解释下列几个重点词的意思。 苦( 、劳( 、饿( 、拂乱( 、动( 、忍( 、过( 苦( )、劳( )、饿( )、拂乱( )、动( )、忍( )、过( )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2、按节奏齐读课文。(节奏见课件) (节奏见课件) 3、边读边译课文。(注意练习4的解答) 的解答)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 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六、引申拓展 六、引申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3、作者的观点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现今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如何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个 别 一 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国无忧患易灭亡 (正反论证) (正反论证) 个人( 个人( 正 ) (反) (反) 国家 国家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反思1 

主要是资料的利用问题最有感触。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

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这是我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设计的导入,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因为没有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因为没有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没有设置悬念,但是因为没有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没有设置悬念,所以也就让没有设置悬念,所以也就让学生失去了动脑的机会,变为被动的听了。学生失去了动脑的机会,变为被动的听了。这是老师上课经常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变为被动的听了。这是老师上课经常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因为上这是老师上课经常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因为上课时间紧张而忽略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往往会让一些闪光的思想悄悄的溜走。这就涉及到资料的利用问题,给我一个启示,有了好的资料还要充分的利用它,做到物尽其用。

教学反思2 

文章里的重点有多个,可以写在教案上。但教案上的重点,不一定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文章里的重点有多个,可以写在教案上。但教案上的重点,不一定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但教案上的重点,不一定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的情境在课堂。课堂上学生学习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既要深入地的情境在课堂。课堂上学生学习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既要深入地研究文章,更要广泛地研究学生,多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多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研究文章,更要广泛地研究学生,多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多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多研究学多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多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多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把学生阅读的需求作为教学的中心,生的阅读心理,把学生阅读的需求作为教学的中心,同时学习古文,把学生阅读的需求作为教学的中心,同时学习古文,要教会学生用现代观念进同时学习古文,要教会学生用现代观念进行审视。 行审视。

(4)课堂教学进行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课堂教学进行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目的是给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但决不能目的是给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但决不能为了取悦学生,以淡化学生的语言意识,以消解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代价,搞所谓的“声像化”教学,所以,我们应恰当好处的使用多媒体,起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