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的创意表达
作文语言的创意表达
作者:张吉美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1期
摘要:本文指导学生作文语言的创意表达,从开发思维,促进个性化表达;利用多种形式,追求创意表达;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表达的底蕴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指导训练。 关键词:开发思维;运用技巧;丰富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74-01
学生写作文应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善于写出自己对生活真实、真挚的感受和体验。语言表达是情感体验的载体,是作文的外在形式,作文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语言的表达,如何在写作中训练学生富有创意的、精妙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开发思维,促进个性化表达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作文语言应追求个性化表达,而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要让学生作文语言有个性,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关键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下从两方面谈谈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1 逆反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反面、侧面思考问题,提出与正面或常见观点不同的观点。如:由\"班门弄斧\"的反面思索,翻新出弄斧要到班门的观点;由赞赏\"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而推崇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应有食\"嗟来之食\"的勇气。
1.2 分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思考,寻找新的见解。如:以\"水\"为话题进行训练,从有形的水可想到:(1)饮水思源,有回报意识;(2)以柔克刚,滴水穿石的精神;(3)奋斗不止,有恒心;(4)由水孕育生命而联想到母爱;(5)由汗水联想到勤劳是生活之本,由无形的水而想到亲情、友情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隐喻思维的训练、辩证批判思维的训练、单一原点思维的训练等。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被开掘时,就诱发了他们独特的感受,个性化的语言也就随之而产生。 2.利用多种形式,追求创意表达
在阅读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常能遇到一些精粹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揣摩学习这些语句的表达技巧,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创意地表达出来。以下介绍七种方法:
2.1 词性活用法。根据表达的需要,打破固有的语法常规,活用词性,创造出富有新意而又精妙的语句。这一方法在古代诗文中常见到,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由性质形容词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为动词。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语言现象,如\"她这人很青春\"中的\"青春\"由名词活用成形容词,突出了青春的活力、气息。指导学生揣摩这一类语言现象,采用这种的语言形式可写出\"她这人很阿Q\",\"你别这么近视眼!\"等有创意的语句。
2.2 张冠李戴法。把本是用来修饰甲事物或情境的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或情境,创造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意味。如\"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闯红灯,最终只好到政教处报到\"中的\"闯红灯\",原是交通用语,在此指违反校纪,\"报到\"原是向组织报告自己已经来到,此处是指接受批评教育,诙谐、戏谑的意味蕴含在句中。
2.3 引用新词汇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新的词汇空前发展。如:克隆、下载、冲浪、纳米技术、跳槽、酷、靓等,在写作时,适当引入,能让文章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给人新的感受。如\"班级的'点子王'陈健又极具号召力地把几个值日班长也网罗至麾下,用他的话说这叫'人才流动,班干跳槽。\"
2.4 句子的循环往复法。指学习回文这一修辞语言的逆序排列的形式,写出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古人就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例子,如今也有\"听别人的故事,说别人的故事,自己的言行也成了别人的故事\"的范例。词语的顺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也改变了,整句话从相反的两个角度来阐述,蕴含的哲理较深。平时可随意拿一句话来训练,如: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可说\"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又如\"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2.5 巧用古诗文法。《菜园小记》中,引用古诗赋,增添文章的文采,富有新意,如\"'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这里引用诗句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教学中指导学生收集、积累诗文中优美佳句,适时地引用或化用,能收到言简意丰,新颖别致的效果。如一学生在《感受幸福》中这样引用:\"幸福是母亲不可'迟迟归'的叮咛,幸福是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诲,幸福是朋友'千里共婵娟'的祝福,幸福是'采菊东篱下'的闲适……\"
又如在以\"自信\"为话题,一学生是这样化用古诗句的:\"拥有自信,就能挂云帆,济沧海;拥有自信,就能上青天,揽明月;拥有自信,就能引诗情,领风骚。\"
2.6 化用歌曲法。根据内容的需要改编歌词,创造出意义深刻,节奏感强,有韵律的语句。如:江苏省一考生在《补课》中写到\"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挨骂最多的人是我……'五一'没自由的是我,放假关禁闭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化用歌曲的另一种形式是巧用歌名,如《初三别解》:\"上课——《梦开始的地方》/下课——《梦醒时分》/课间十分钟——《牵挂你的人是我》/最后一节课下——《向前冲》/节假日——《我等你等到梦里头》/初三暑假——《真的好想你》\"如此表达,新颖、意丰。 2.7 巧用修辞法。准确地运用比喻、比拟、排比、摹状,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景、情、意,往往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如\"妹妹使劲地猴在爸爸身上\",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法,\"猴\"不仅写出了妹妹的姿势,而且模拟出妹妹的顽皮,耍赖的情态。又如\"……汗珠细细地渗出来,慢慢地聚在一起,忽地结成个蝌蚪,顺着脊背爬下来,湿了一圈的裤腰……\"这句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极细腻、极形象地描绘出汗如雨下的辛劳。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表达的底蕴
写作的源头来自于生活,学生生活底子薄,阅历浅,凭空进行语言创意表达训练,很难产生灵感,因此可通过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激情,使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敏锐,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更深刻。
首先,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组织交流心得体会,鼓励对名著的再创造活动,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博览群书时,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他们的文化底蕴也得到拓宽和加厚,\"下笔如有神\"也就有可能实现。
其次,培养广泛的生活爱好。如:对科技活动的爱好;对体育竞技的爱好;对参观旅游的爱好,对琴、棋、书、画的爱好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诱发好奇心、探究心以及想象力的发展,进而激发生活的激情,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人生体验更加深刻。
有着丰富的情感底蕴和文化底蕴就能做到厚积而薄发,进行语言创意的训练时,才能真正做到笔随心到,才能追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总之,生活的底蕴、文化的底蕴是创意表达的源头,思维是创意表达的基础,词性活用法、张冠李戴法等是创意表达的技巧,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齐头并进地进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将丰富多彩、独具神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