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和建设为主题的,它与其它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时当地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内容中国化与民族形式中国化的统一,是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全党智慧结晶与领袖的理论创新的统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革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派等代表力量,都曾试图改变中国现状,但种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领导者对中国国情并没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
1921年在党的成立大会——一大上通过了《中国党的第一个纲领》,它明确了党的根本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加强与第三国际的联系。最低纲领即民主时期的纲领:“消除内乱,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然后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主义的社会。
一、大和土地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展开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党成立不久,力量相对薄弱,同时中国社会各阶层派别众多,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党内外矛盾更是错综复杂,这种严峻的社会形势促使中国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分析和探讨中国的任务、性质、对象、前途等基本问题,并积极探索中国的规律。
早在二大时,中国党人已经表明中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而真正系统而精辟地分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独特性的是1926年发表的《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前途的影响》一文,他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西方的各方面条件和特点,明确表示“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
在中国的领导权问题上,党内部产生过激烈的矛盾,但当时由于党不够成熟,盲目地照搬别国经验和国际的指示,造成了很多重大失误,特别是在争夺领导权问题上,最终导致领导权被篡夺,在右派叛变后,国共合作破裂,大宣告失败。
大失败后,党的领导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1927年8月7日,揭开了土地的序幕。会议批判了大时期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和实行土地的方针。在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这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首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二、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年抗战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思想的完整体系。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有许多实际
问题需要中国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解决,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党自建立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仅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他提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为中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
抗战时期,提出并系统总结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标志着思想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45年的七大,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思想作为全党的知道思想写进了党章。七大以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对已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完整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七年中,中国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的任务,取得了社会主义的决定性胜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贯穿其
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和建设为主题的,它与其它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时当地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内容中国化与民族形式中国化的统一,是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全党智慧结晶与领袖的理论创新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M].北京:文献出社,2005:467.
[2]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25. [3]瞿秋白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5. [4]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