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与咨询2005年第3期 谈艺录46
风暴之女———艾米莉・勃朗特
———评析作家经历和性格对作品的影响
黄 羽中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呼啸山庄》以其强烈的爱恨情仇震撼着世人,引起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历和性格分析小说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塑造,寻找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关键词:作家 评论 生活经历
“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夏洛蒂・勃朗特是这样描述她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确切地说,艾米莉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风暴,既严峻、无情和狂暴,又充满活力、渴望自由。的确,艾米莉的意志力和想象力使认识她和读她作品的人感到,她时常是可怕而激烈的,就像自然一样毫不容情和不可抗拒,像山峰一样不变,像闪电一样凶猛。
《呼啸山庄》就是这位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惊世之作。这位女作家在世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她与《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她们的妹妹———《爱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勃朗特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
19世纪文坛上熠熠生辉。
庭女教师,没有东家,只有“我们,全促使艾米莉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而是来自于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她用她自身的力量把它拼凑起来,在小说中显示出一种激烈的,仿佛暴风雨般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感情。这样的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种震撼人心的表达方式超越了人们的理解程度,因此《呼啸山庄》并没有引起当时社会的关注,甚至连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态。例如:洛克乌德睡在凯瑟琳的床上个哀号着的鬼的瘦小手腕,把它按在破窗玻璃上,“来回地擦着,直到鲜血滴下来,沾湿了床单”;希斯克利夫把头往凯瑟琳花园里的树上撞,把血迹留在树皮上,“吼叫着”,“不象一个人,却像一头野兽被刀和矛刺得快死了”……艾米莉虽然平日沉默寡言,但她的内心是热情奔放的,她总是热心政治,关心感受的指使,根据自己有限经验去观察这个世界。她目睹了“英国社会最残酷的阶级斗争……童年时看见了捣毁机器;少年时经历了改革骚动和反济贫法的;成年后又目睹了布拉格大罢工和宪章运动,反玉米法和争取10小时工作制的斗争”。她以艺术的想象形式创造了恐怖、怪诞的意象以及让人喘不
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
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做梦,在恐怖的梦魇里,他抓着窗外那
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生活,根据自己内心的冲动,根据自己
对比夏洛蒂的《简爱》而言,夏洛《呼啸山庄》“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蒂以一种雄辩、光彩和热情来说“我爱”,“我恨”,“我受苦”。这取决于夏洛蒂短暂的家庭教师生涯,屈辱的生活激起了她强烈的愤怒之情,夏洛蒂倍感歧视和孤独,她憎恨家庭教师这个行当,两次都只工作了几个月就离开了,但这段经历却为《简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读者的经验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
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于是,《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登上了世界文学史的宝座。
《呼啸山庄》是一部属于晚期浪漫主义运动的小说,它显示出德国浪漫主义想象力的影响,侧重虚构和对怪诞恐怖事物的兴趣;喜欢激烈的语言和行动,偏爱丑恶的人物性格和反常的情
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感、过气的紧张气氛,夸张地表达了这种
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甘于屈从命运,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去反抗,去改变周围的压迫自己的环境,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让他们处在无尽的痛苦与挣扎中。书中没有因为同情,给主人公以的结局,只有不断反抗命运的斗争和超越人类命运的力量之间的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谈艺录 引进与咨询2005年第3期 47
矛盾。作者对现实世界这种困惑的情感经历就在矛盾中得到升华。
在霍沃斯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的生活如同环境一样粗犷而毫无变化,人们过着一种兴趣狭窄而感情奔放不羁的原始生活;在这里仇怨世代相传,人们把全部生活发狂似地倾注于这个唯一的目标。这样独特的环境下孕育出了艾米莉极为独特的性格,她的这种特性,幻化成了呼啸山庄怪异阴森的环境,希斯克利夫狂野不羁的性格和三代人复杂的恩怨情仇。这个没有背景,没有社会地位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明白了人生的残酷,懂得了忍气吞声地屈服。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这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他便在绝望中将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终于希斯克利夫在临死前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了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于是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这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艾米莉通过她的书,把自己的经历和性格统一、集中起来,如同风暴和闪电般来势汹汹地尽情宣泄。这个完全以
居住地的严峻和比之更严峻的人情世故为蓝本来描绘人生的女作家,性格中孤僻、偏激的一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读者揭示了一种绝对的爱与恨。
除此之外,艾米莉认为自然的和谐会使人产生亲缘感和亲和力。父亲称艾米莉有一种非常奇特、非常坚强的东西。除了亲人和爱犬,最喜欢和自然接触,哪怕是那人迹罕至、荒芜不毛、毫无遮拦的荒原,那粗犷、开阔景色中的光、声、色、嗅、景象和形状。她爱大地,爱这万物之母的柔情和激越。她仿佛能从自然中读懂人生的哲理,明白世间万物的规律。种种带着神秘色彩的表现,显示了她渴望自由,向往自然的内心世界。记得凯瑟琳病重时对迪恩说,
野性的风景,尽管它们激励不起快感,但是看见它们仍然很满足。在崎岖不平的岩石里,缠绕着扭曲的树根,高悬在空中的植物形成一道深色的屏障,阴冷潮湿的地面与纠缠不清的野草和灌木丛,———甚至孤独的鸟儿刺耳的鸣叫,野兽的哭喊,由于不速之客的惊吓而突然窜出来的蟒蛇……”这是一幅原始粗野的景象,尽管不那么迷人,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但是正因为其障碍重重,扭曲生长才萌生了另外一种美。这一描写将土地与人合而为一,展示了勃朗特一家的居住环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典型的政治与美学的关系。
作者最后写道:“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
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我想现在就到外边去!成为大胆的、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
自由的野姑娘。”她一心只想回到荒原。在草间飘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她曾经说过:“最使我讨厌的东西就是这个破落的监牢,我不愿被禁锢在这里。”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也告诉我们,人为的安排将破坏亲缘感,使人们貌合神离,最后引致性格及其本性的和扭曲。就像他们,原本属于荒原,他们的心都是粗犷奔放、未被驯化的。那段分开的日子只能是一段插曲,只有自然才是他们的家。凯瑟琳临死前作品中的这些安排,不但表现了艾米莉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感情,也体现了艾米莉对人、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深刻而形象的理解。这是一种晦涩不自觉的直观,如同原始的自然崇拜那样的直观。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这个书中的世界看到艾米莉的生活环境。勃朗特三姐妹出身于贫寒的牧师家庭,三岁丧母,在偏僻、贫瘠的霍沃斯山区长大,她们自幼过着贫苦的生活,在鳏居的父亲和终生未嫁的姨母教养下成长。而她们居住的环境更是恶劣,这在艾米莉的作品中就有体现:“‘呼啸’,狂风暴雨,……北风是多么强劲……高高的大石块护着墙角。”“自然中有很多未开化的
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这两个主要人物那种不为世俗所屈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这不仅和作者所见到的无产阶级的反抗斗异曲同工之妙。艾米莉将自己短暂的三十年生命投入文学创作,可是却未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当时的社会认为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但她并没有屈服,而是与姊妹们努力不懈,尽管她的写作生涯在当时看来是毫无价值的,她的作品甚至得不到读者的认同。因此在她的小说结尾寄寓了对希望和努力的肯定,而这也为时间所证明是正确的———《呼啸山庄》成了一部不朽的巨著。
《呼啸山庄》是表现艾米莉感情、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一幅图画。总而言之,是她的真实历史。在这本书中有着更充沛的活力、更丰富的情感、来一次又一次地激励和平静无数的英雄人物,无数幸福的或者不幸的人物。
与希斯克利夫的复合就证明了这一点。争过程是相同的,和作者本身的经历有
以及山庄所经受的肆虐都寓含其中。更离奇的炽烈的热情和崇高的爱恋,用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