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傲慢与偏见_中伊丽莎白性格的重新解读

_傲慢与偏见_中伊丽莎白性格的重新解读

来源:化拓教育网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OFQINGHAIJUNIORTEACHERS’COLLEGE

(EducationScience)

  2009年第1期  文章编号:1007-0117(2009)01-0110-04

No1.2009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重新解读

段丽丽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石河子832003)

  摘 要:伊丽莎白是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她聪明、可爱,得到了真正幸福的婚姻。简・奥斯丁通过对话展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但也正是伊丽莎白的语言暴露了她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的女性模式。本文通过伊丽莎白与男主人公达西的对话来分析伊丽莎白的性格并讨论传统的女性模式如何在她身上得以体现。  关键词:性格;女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小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

注意,并且有了一定的读者群。这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女性读者的逐渐增多。这主要与中产阶级女性受到了一定的教育有关。“Wehavealreadyglancedatoneofthemostimportantcausesforthishugenewaudience-theincreasedleisureandwidespreadbutlimitedliteracyofmiddle-classwomen.”于此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女

[1]

中,她依然很难保持女性思想上的自由与。

《傲慢与偏见》主要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问题。正像人们所说:“Alllit2erarytextscanbethoughtaboutintermsofhowtheyrepresentgenderdifferenceandhowfartheymaybesaidtoreinforceorquestiongender-rolestereo2types.”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通过对伊丽莎白

[4]

作家。简・奥斯丁出生于1775年,她被后来的许多作家所推崇。“ForJaneAustenwascompelledtoac2

complishanalmostunprecedentedfeat———tobecome

[2]

anartistwhileremainingalady.”。《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她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以女性作家的细腻与敏锐展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聪明、可爱,得到了真正幸福的婚姻。“其实像伊丽莎白这样一个无钱无势的弱小女子,在争取幸福婚姻和美好前途上所作的种种努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也不啻是非

[3]

同小可的壮举。”可是,即使是这样受欢迎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摆脱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束缚。尽管伊丽莎白个性鲜明,敢做敢为,她身上体现了女性的诸多优点,但在男性统治的物质世界

收稿日期:2008-10-06

的描写加强了女性传统的性别模式。在小说中,伊丽莎白对威克姆是从开始的喜欢到后来的憎恶;而对达西则是相反。为什么如此大的态度转变发生在伊丽莎白身上?为什么不是威克姆或达西这样的男性对伊丽莎白产生偏见?该论文并不致力于批判男性对女性精神的统治,而是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对话来分析伊丽莎白的性格特征以及她所表现出的女性的自身弱点。

一、第一印象引发的偏见《傲慢与偏见》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当时,女性不仅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依附于男性,在婚姻中也讲究门当户对。对于没有经济保障的女性来说,要想过得体面就只有嫁一个有钱的男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伊丽莎白和其他女性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境遇之中。她们

作者简介:段丽丽(1978-),女,河南宝丰人,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方面的研究。

・110・

EducationScience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段丽丽:《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重新解读

通过一场场舞会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并寻找他们理想的丈夫。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第一次见面的舞会上,

伊丽莎白并没有吸引达西,甚至没有和达西直接对话。但是,初次见面却为他们后来的感情发展设置了障碍。

相对于威克姆,达西刚出场时也赢得了女性们的注意。但是他后来的表现让人们觉得他很傲慢。更糟糕的是,他出言不逊,冒犯了伊丽莎白小姐。当达西的朋友宾利建议达西邀请漂亮的伊丽莎白跳舞时,他冷冷地看了一眼被别人冷落的伊丽莎白说:“Sheistolerable;butnothandsomeenoughtotemptme;andIaminnohumouratpresenttogiveconse2quencetoyoungladieswhoareslightedbyothermen.”他的这番话给伊丽莎白留下了对他的第一

[5]

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很自信,他相信会得到他所希望的答案。在开始求婚的时候,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甚至连伊丽莎白都能感受到他的信心,“Ashesaidthis,shecouldeasilyseethathehadnodoubtofafavourableanswer.”在求婚的过程中,伊丽莎白连续用问号来拒绝达西,而达西却用感叹号来应对伊丽莎白的问号。在求婚结束后,伊丽莎白怀疑自己,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用连续的感叹号来强调自己的困惑。

三、了解后的自我认识

达西第一次求婚失败后留给伊丽莎白一封信。读完达西的信后,伊丽莎白就认清了威克姆,并且谴责了自己,她仿佛一下就改变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Shegrewabsolutelyashamedofherself.OfneitherDarcynorWickhamcouldshethinkwithoutfeelingthat

[8]

shehadbeenblind,partial,prejudice,absurd.”是达西的信,使伊丽莎白了解了事实的,是达西的努力,让她知道了自己的无知。这一切都归功于达西。他像个万能的上帝一样帮助了自己的妹妹,又帮伊丽莎白解决了丽迪亚的婚姻麻烦;这时他又仿佛无所不能地解释清楚了一切问题。相反,伊丽莎白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一次,她依然是被告知来获得信息,尽管这时她好像回忆反思了很多,但她获得的依然是间接的信息。仅仅是一封信就让伊丽莎白完全改变了她对两个男人的看法,甚至在看完信后,她

[9]

就断言:“TillthismomentIneverknewmyself.”可见,对伊丽莎白来说,达西的信起着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让伊丽莎白重新认清外部事物,甚至能直接使她重新认识自己。

如果说伊丽莎白在看信之前容易产生偏见,不了解自己的话,那么此刻她对自己的认识依然不全面。作为交流的手段和形式,威克姆的口头表达和达西的书信都是在传达信息。对于信息传达者来说,无论是威克姆还是达西,他们都达到了他们所期望的目的。威克姆使她相信他所说的一切;达西使她相信他所读到的一切。而伊丽莎白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质疑,她的判断总是不自觉地被男性牵引着。因此,即使在此刻,她也没能真正认识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有人认为伊丽莎白“从不允许让他人左右自己的意志,也从不屈从于传统上妇女的从属地位(doesnotpermither‘will’tobedictatedtobyanother,andshewillneveradmitthesubmissiveroletraditionally

[10]

ascribedtowomen…)。”的确,伊丽莎白有自己的

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对他的偏见。

二、拒绝第一次求婚后的困惑对于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伊丽莎白很吃惊。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伊丽莎白对周围的人观察不够仔细,竟然没有留意到达西对她的感情。他们之间的谈话很有特色。这里就仅以双方使用的标点符号入手来讨论伊丽莎白的性格特征。

伊丽莎白对达西有偏见,她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同时也谴责了他的傲慢以及她所认为的种种劣迹。从伊丽莎白当时的角度来说,她的理由是充分的。可是,就在她拒绝达西的过程中,她使用了八次问号,而作为被指责的达西只使用了两次该标点符号。在这次求婚中更有意思的是感叹号的使用,达西用了该标点符号五次,而伊丽莎白只用了一次。伊丽莎白拒绝并指责达西,她本该使用感叹号来表达她的情感,可是她频繁地使用问号;达西被误会,本应该问为什么,来为自己辩驳,可他却频繁使用感叹号。

在达西求婚失败后,伊丽莎白心烦意乱,竟然不知该如何来支撑自己。她哭了半个小时并且痛苦地思考她是否应该接受达西的请求。“Thatsheshould

[6]

receiveanofferofmarriagefromMr.Darcy!”在这个否定自己的感叹句之后,紧接着随后的二个句子连续使用了感叹号来加强伊丽莎白的情感。可见,此时她对自己拒绝达西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她此时的困惑并不是因为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后而对达西产生了好感,那她此时的困惑只能解释为不自信以及女性对事物不确定的性格弱点。伊丽莎白用问句来拒绝他人,用感叹句来否决自己。从这些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看出伊丽莎白的犹豫和达西的坚定。

思想,决不会承认她对男性的从属。但是,在她的潜

・111・

EducationScience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意识中,她还是不自觉地被男性所影响,以至于被男性所牵引着。在精神和思想层面,她依然无法摆脱当时女性自身的局限性。

从达西的角度来看,在第一次求婚时,他的确有一些傲慢,但是他的这种傲慢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换句话说,他的这种傲慢体现出他认真地思考了他对伊丽莎白的感情。“Itwouldbeamistaketocon2cludethatDarcy′sprideisallsnobbishness.Hisrea2sonfornotwantingtomarryintothecruditiesofEliza2beth′sfamilyareobviouslycogent…Asthescionofaveryoldandwealthyfamily,hehastheobligationofconservingitsaristocratictraditions…therefore,Darcyisproperlyonguard,eventhoughhemaybeover2proud.(他之所以不想在结婚后成为伊丽莎白家粗

以理解并表示赞同。但是如果她也这样来对待自身的行为,我们不免要提出质疑了。的确,我们应该多看到过去带给我们的快乐,也许这样可以让我们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仅仅只这样看待过去的话,我们又如何从过去的不足中汲取教训?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起来?应该说恰恰是过去的不足或者不幸才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为了今后的幸福,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才是更明智之举。因而,在伊丽莎白阐释完她的看法后,达西依然深刻地剖析了自己。从这一点上讲,作为男性的达西和作为女性的伊丽莎白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看法不同,确切地说,是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不同。如果伊丽莎白不能真正认识自己,那她就无法真正避免下一次偏见。如果说“达西的傲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上身份与地位的差异,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

[14]

的婚姻。”那么,伊丽莎白的偏见则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女性对自己认识的不足以及对这种不足的漠视。只要伊丽莎白偏见的根源不解除,她与达西之间也不可能持续他们已经获得的感情,也不可能让这种理想的婚姻长久。他们之间的确存在地位或金钱的差异,但是精神或意识上的差异才是阻碍他们感情的真正所在。

五、结论

小说作者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淡的故事,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更能让人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Sheknewthatsignificantexperiencedidnotalwaysornecessarilyarisefromextraordinaryconditions,thatconversationsaboutwhatiscommonplacemayrevealcharacterevenmoreeffectivelythanconversationsaboutwhatisex2ceptional,andthatthedepthofareader′simpressionofastoryisproportionatetotheextenttowhichhehasfoundisconvincing.”伊丽莎白的确给人留下了

[15]

俗的一员是完全有理由的。他有恰当的理由选择一

个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家庭。作为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富有家庭的后代,他有维护这种贵族传统的义务。一个人不仅是和另一个人结婚,而是与整个家庭联姻。因此,达西恰如其分地注意了这一点,尽管他有

[11])”时过于自傲。达西能够克服门第的偏见去爱伊丽莎白,甚至说服自己忽视伊丽莎白家人的粗俗而去娶她,这些都说明了达西的认真与坦诚。

如果说是达西先冒犯了伊丽莎白,以至于她对他产生偏见。那么偏见的根源仅仅在于达西吗?在小说结尾,达西改变了他傲慢的态度并且反省了自己;伊丽莎白好像也消除了偏见。但是偏见的根源并没有消除,或者说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消除。

四、接受求婚后的自我反省

在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中,伊丽莎白因其对达西的不公正表达了她的歉意,并且感谢了达西为她所做的一切。她说:“Theconductofneither,ifstrictlyexamined,willbeirreproachable;butsincethen,wehaveboth,Ihope,improvedincivility.”从达西的

[12]

这次求婚来看,达西的确改变了自己,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他谴责了自己,并反思了过去,从根源上找到自己不足的原因,表达了他要改变的决心。可见,达西经过这些事情后真正认识了自己。可是,伊丽莎白虽然做出了“经过这些事情后我们都会变得更加文明”这个结论,她自己的改变较之达西改变的就微不足道了。

很幸运的是,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获得了幸福。在她答应达西的求婚后说:“Youmustlearnsomeofmyphilosophy.Thinkonlyofthepastas

[13]

itsremembrancegivesyoupleasure.”伊丽莎白的这种人生哲学如果说是去安慰达西的话,我们还可・112・

深刻的印象,但是她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固有的模式。尽管伊丽莎白机智、可爱,但她依然无法像男性一样主宰自己的生活。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真实的描写,塑造出了伊丽莎白这个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的女性形象。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不同,伊丽莎白尽管个性鲜明,甚至有了一些自己的思想,但是她无法真正像简爱那样不受或少受男性影响而去把握自己的命运。相比之下,伊丽莎白更像是众多女性中平凡的一员,以一个传统女性模式去追求爱情和婚姻。

EducationScience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段丽丽:《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重新解读

参考文献:

[1][2]AnnetteT.Rubinstein.TheGreatTraditioninEnglishHistoryfromShakespearetoShaw.V.1.WilliamShakespearetoJaneAusten[M].NewYork;London:ModernReaderPaperback,1969.329.374.

[3]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张玲,张扬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

[4]AndrewBennettandNicholasRoyle.IntroductiontoLiterature,CriticismandTheory[M].London:PrenticeHallEurope,1999.142.

[5][6][7][8][9][12][13]JaneAusten.PrideandPrejudice[M].NewYork:BantamDell,2003.8.166.163.178.179.316.317.

[10]Hardy,John.JaneAusten′sheroines[A].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84.47转引自梁晓晖.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

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C].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50.

[11]WilliamJ.Fitzpatrick.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Simon&Schuster国际出版公司,1996.40.

[14]何英娇,刘琳.人一生要知道的世界文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74.

[15]ChristopherGillie.LongmanCompaniontoEnglishLiterature[M].Bungay,Suffolk:RichardClay(TheChaucerPress)Ltd,1978.204.

Howtoknowoneself

AnalyzingtheCharacterofElizabethinPrideandPrejudice

DUANLi-li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Shihezi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832003,China)

Abstract:ElizabethwastheheroineofJaneAusten′snovelPrideandPrejudice.Shewhofoughtforthehappymarriagewaslikedbytheauthorherself.Elizabethhasattractedtheattentionofmanyreaderssincethenovelwaspublished.JaneAustenusedconversa2tiontorevealthecharacteroftheheroine.Butit′sElizabeth′stalkingreinforcedthefemale-rolestereotype.TheessayfocusesontheconversationbetweenElizabethandtheheroMr.DarcytoanalyzeElizabeth′scharacterandshowhowthefemale-rolestereotypeworked.

Keywords:Character;female-role;stereotype

EducationScience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