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
雾霾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
作者:付斐然
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01期
摘 要:近年来,日益频发的雾霾天气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雾霾尤其是其中的PM2.5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全方位的,能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多系统病变,提高了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自我防护,保护身体健康。但从根本上解决“十面霾伏”的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雾霾PM2.5; 健康;防治
近年来,中国多地持续爆发大面积雾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所謂“雾霾”,其实包含两种事物,一种是雾,另一种是霾。雾是指一种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或者冰晶悬浮于空中,从而使能见度下降的自然天气现象。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增加水汽含量。基于雾的形成条件,我们便可以解释为什么秋冬早晨多雾气而温度升高雾便会散去[1]。而霾则是由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微小颗粒物质( particle mass,PM)造成的。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分散到大气中形成固体气溶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霾常常伴随雾出现。当雾与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混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从化学角度看,这些颗粒物不是某一种物质,而是排放到空气中的各种微小固体和液体以及它们的反应产物组成的混合物。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大不相同。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经常使用总悬浮物颗粒物(PM10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这三个概念。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le),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
PM100正常情况下不会进入鼻腔。PM10能够进入呼吸道,但是由于上呼吸道的过滤作用、纤毛黏液系统的清除异物功能,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PM2.5能到达支气管和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而极具危险性。
首当其冲的是对于呼吸系统的危害。现有研究已经证实,无论是短期或者长期暴露于高浓度PM2.5的环境中,都会提高人群中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PM2.5能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损害肺组织的通气能力、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换气能力。PM2.5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直接或者间接激活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促进活性氧的生成、炎性因子的分泌和淋巴细胞的浸润,还可以诱导变态反应,从而诱发急性鼻炎、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2]。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雾霾天气可导致其急性发作或者病情进行性加重。长期处于雾霾天气中,还会使肺癌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雾霾对人体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呼吸系统,对于人体心血管系统、生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统等也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短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的环境中,即可显著增加人群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则可使得人群中心肺系统疾病死亡率显著增加。PM2.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诱导全身性氧化应激和系统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血压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另一方面能够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枢,导致心律失常。肺血管阻力的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诱发肺源性心脏病。孕期暴露于PM2.5的环境中,会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滞、低体重新生儿、早产、胎儿发育缺陷等[3]。发育中的胎儿和新生儿对二噁英最为敏感,PM2.5中的二噁英成分会导致严重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PM2.5还具有致癌性和促癌性。PM2.5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化合物,其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常见致癌物有铬、镉、镍、多环芳烃等。最近研究发现,PM2.5的有机提取物和无机提取物都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遗传毒性。PM2.5还可以吸附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加之雾霾天气对于太阳光的阻挡使得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造成空气中传染性病菌活性增强,提高了传染病尤其是上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更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点是,形成雾霾的这些颗粒物可能会是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重要途径。现已发现颗粒物中存在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及厌氧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在呼吸系统感染、败血症等病症上,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如果连这类抗生素都出现耐药性,当面对严重感染时,人类将会失去这“最后一根稻草”。如果PM2.5中含有对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活菌并感染人体,将会导致更多的“超级细菌”问世,对人体健康产生难以预估的危害。
除了对人体产生的严重危害,PM2.5对社会生活与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交通问题。能见度降低,妨碍了汽车与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导致交通事故增多,影响人们的安全出行。光化学烟雾也与雾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光化学烟雾是指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PM2.5既可以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又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生成新的颗粒物。光化学烟雾不仅可以降低大气的能见度,还会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与植物的生长。位于低空的气溶胶称为“雾霾”,位于高空的气溶胶被称为“大气棕色云团”。它可以通过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得到达地表的阳光减少,降低地表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
面对愈加肆虐的雾霾天气,正确得当的自我防护必不可少。一是减少外出,紧闭门窗,种植绿萝、虎皮兰等绿植吸附颗粒物,还可以选用质量过关的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必须外出时,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并佩戴合格的口罩。普通口罩对于PM2.5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应该选用医用N95口罩。二是搞好个人卫生,回到室内后及时洗脸,清理鼻腔,清洗身体其他裸露部,去除身上所附带的污染物残余,防止PM2.5对人体的进一步危害。三是要尤其注意保护易感人群。人群中存在着对雾霾及其敏感的个体,如儿童、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基因易感性个体、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等[4]。这些群体要尽量减少室外PM2.5的暴露,加强自我防护,慢性心肺疾病患者还可以适当加大用药量预防疾病的急性发作。四是注意生活习惯和饮食。少抽烟或不抽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淡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还可以补充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品。
真正解决“十面霾伏”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在制度上实现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执法监管。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5年8月29日修订通过,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 “史上最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不仅在法条数量上翻了近一倍,内容上也根据面临的全新挑战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明确生态环境优先的法律地位,以生态利益为重[5]。法律不应是一纸空文,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现有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力度。执法过程中应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保障司法机关的责任追究作用,实行部门问责制,严惩相关责任部门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基于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不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经济、资源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矛盾,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建立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加强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
三是深入研究雾霾形成机制及其危害,加强预警机制,做到科学防控。从雾霾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形成发展过程着手,开展对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针对城市之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的特点,开展区域应急联防联控,同时进行跨区域共同治理。当出现雾霾天气时,应及时进行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人们提供实时空气质量情况。相对于告知公众空气质量指数的数值,更应重视告知公众该条件下空气质量对健康危害的程度,令人们对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有直观的感知。同时也应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个人防护。
四是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想要真正杜绝“十面霾伏”,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坚持绿色低碳的消费观念与生活习惯,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日常生活中应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材,垃圾自觉分类,废物循环利用,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拒绝过度包装,选择低碳产品,提倡步行,少开私家车,选用清洁能源等。通过消费方式的转变带动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绿色中国梦。
雾霾天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治理雾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曾经的“APEC蓝”、“两会蓝”,让深受雾霾困扰的人们眼前一亮,但是这一片蓝天之后却意味着北京全市工地停工、车辆单双号限行、公车停驶、燃煤锅炉改造、老旧机动车淘汰、污染企业退出等等一系列强力举措。这一模式不计成本且不能持续,只是治标不治本。想要“APEC蓝”永驻天空,我们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空气质量直接关乎到每个公民的生命质量,每个公民都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同呼吸,共命运,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拨霾见日”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程春英.雾霾之PM2.5的来源、成分、形成及危害.大学化学,2014-10,Vol.29,No.5.
[2]陈仁杰.雾霾污染与人体健康.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2013-9,Vol.35,No.5.
[3]BOSETTI C,NIEUWENHUIJSEN M J,GALLUS S,et al.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and preterm birth or birth weigh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rch Toxicol,2010,84(6):447-460.
[4]SACKS J D,STANEK L W,LUBEN T J,et al.Particulate matter-induced health effects:who is susceptible?[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1,119(4):446-454.
[5]白洋.“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11,Vol.13,No.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