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索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索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3年第5期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5 2013 (总第98期) sedal No.98 系亚支化之都”显州簋展支化产业曲路程搽棠 周建标 (泉州市社会主义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是文化资源丰富,劣势是文化企业小与散;泉州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 外在挑战是文化资源被共享和文化产业激烈竞争,内在挑战是泉9,t1许多市民逐渐淡忘泉州文化的人文价值;泉州发展文化产 业的机会得益于实施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和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市出台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泉州要加 快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企业、社会分工协作,不断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关键词]泉州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13)05—0068—09 2013年8月26日,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 问尚未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不仅存在彼此 选活动终审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 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 分离、各行其是的现象,而且出现文化传承后继 乏人。泉州文化资源优势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如 果不能在及时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转化为产 对外交流等,打动了评审专家,成为中国首个 “东亚文化之都”,经受了世界性的审阅,获得了 世界性的认可。泉州在收获了世界级城市名片的 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就有可能被别人率先开发利 用,而丧失优势。更可怕的是,对文化资源优势 宣传的力度越大,被别人认识和利用的空间就越 同时,也担当了世界级的文化建设任务。泉州有 必要总结传承文化的经验和探索发展文化的路径。 泉州成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充分证 明了泉州是文化资源大市,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 大,资源流失的可能性也越大。例如《花木兰》 是我国传统经典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动画公司 于1998年制作成动画片,并出口到中国,既赚了 中国人的钱又宣传了美国的价值观,应该引起我 们警惕和重视。 因此,用SWOT模式来分析泉州文化产业发 展的优势与弱势、机遇与挑战,具有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 一先天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实质上就是将文化资 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过程。发展 文化产业需要文化资源支撑,离开文化资源的支 撑,文化产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要引导文化产业在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保护文化 资源。 、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集中体现为泉 泉州虽然是文化资源大市,但目前不是文化 产业强市,究其原因是泉州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州文化资源丰富、泉州文化辐射力波及世界各地、 泉州实体经济培育品牌转型升级、泉州城市名片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周建标,男,福建平潭人,副教授。 丰富。 (一)泉州文化资源名列福建省第一全国第 三 泉州历史悠久。据史载,在东汉之前还 不曾有汉人进入福建。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进 入福建是在西晋怀帝永嘉年间,一部分居住在泉 州的母亲河流域,并把泉州的母亲河命名为晋江。 据《旧唐书》记载: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正 月初七,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至今得名1300多 年。泉州是1982年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泉州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获得世界上唯一的 “世界宗教博物馆”美誉。泉州文化融合了上古闽 越族文化、海洋文化、中古中原文化及东南亚文 化、欧洲文化,形成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成为 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代表。 泉州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名列福建省第一全国第三。 泉州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91处,国家级历 史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85处,市县级675 处,有世界仅存的摩尼教寺院遗址(摩尼光佛), 有中国之最的名胜古迹13处,有3A级以上的景 区17处。泉州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565项,其中 国家级3l项、省级76项、市级134项、县级324 项。泉州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种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个——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急需保 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中国水密隔舱 福船制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 个——泉州木偶戏领衔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 养计划,是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以建设标志 性文化设施为重点,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 闽南文化保护网络。通过制定《泉州市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泉州较早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认 定工作,给予传承人相应的荣誉与地位;通过大 中专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 并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利用传统民俗文化 节日和各种有利契机,由部门牵头举办各种 民俗活动。 泉州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在对外文化 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2006年5月“中国闽台缘 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5月,泉州电视 台开播闽南语频道;2007年9月成立泉州市闽南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暨泉州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5月制定 实施 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建 设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2013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也在泉州设立闽南文化研究基地。 (二)泉州文化辐射力波及世界各地 泉州文化活动活跃,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样化, 对外文化交流良好基础。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 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文化随泉州人旅居海 外而广播世界各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 华人750多万,港澳同胞70多万,海外泉籍社团 数千家;泉籍同胞约900万人,约占总 人口的44.8%。泉州现有台属16万人。泉州也是 祖国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泉州对台具有地 缘相近、血缘相亲、商缘相承、文缘相连、法缘 相循的优势。Ⅲ 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 如木偶戏、南音、梨园戏、泉州花灯、海交史文 物等活动。文化团体受上级文化部门指派,参加 过中Ft、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动这类高 规格活动。1986年,泉州市木偶剧团首次赴日本 演出,至今共计21次前往日本、7次前往韩国演 出交流,并与“结城座”木偶剧团、东京国立文 化财研究所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泉州市木偶 剧团日前还受邀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提线木 偶戏剧节”演出。研究洞箫(日本称“尺八”)的 日本竹精会和泉州南音乐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已经连续6次应邀到泉州进行演出交流。泉州海 外交通史博物馆及研究人员也经常应邀到海外举 办各种展览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与日本、韩国 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及团体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 关系。近年来,泉州先后组织130个文化团组 2108人次赴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南非、澳 大利亚、巴西和港澳台等六大洲的33个国家和地 区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在“走出去”的同时, 泉州还邀请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128个文化团 体前来参加闽南文化节、中国航海日活动等。圆 泉州以文会友活动日益活跃,近年来连续承 办国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有的已经形成特色品 牌。如: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 (1991年)、海丝文化节(7届)、海峡两岸闽南文 化节(4届)、闽台对渡文化节(7届)、国际南音 大会唱(10届)、国际木偶节(3届)、郑成功文 化节(2届)、南少林武术节和世界五祖拳比赛 (22届)、元宵灯会(2O届)、泉州旅游文化节(6 届)、世界闽南文化节(2013年)。 (三)泉州实体经济培育品牌转型升级 泉州实体经济发达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物 质基础。2012年泉州经济总量4726.5亿元,连续 14年居全省第一,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拉 动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泉州文化产业 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泉州实体经济走过了量的 扩张,如今进入质的提升,注重培育品牌。2008 年泉州就登上“中国十大品牌之都”,如今。泉州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5枚,仅次于北京、上海, 排名第三,是全国首个驰名商标超百件的设区市。 培育品牌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 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 品”。培育品牌是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相结合的结 果,品牌为产品带来丰厚的附加值。 (四)泉州市县两级提供资金保障 从2004年起,泉州市县两级每年都安排 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市本级投入3亿多元, 建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梨园古 典剧院、泉州南音艺苑、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等闽南文化标志性场馆设施。近年来先后 投入7000多万元对“海上丝绸之路一泉州史 迹”申报“世遗”的考察点文物进行维修及环境 整治。2013年,泉州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世界闽 南文化展示中心。 为了让文化事业在资金上有长久支持,泉州 建立了文化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把财政文化支出 占财政支出比重、文艺精品创作量、人均公共图 书拥有量等指标纳入政绩绩效考核指标,作为衡 量各级业绩的重要依据。2011年以来,全市共投 入文化体育传媒经费15亿元,年均增长25%以 上,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五)泉州城乡文化场馆星罗棋布 泉州拥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 图书馆、海交馆、博物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 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影剧院等一批重 70 要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 1.69万平方米。随着 城市新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泉州木偶剧院、 泉州歌舞剧院、泉州大剧院、市图书馆新馆等文 化设施。泉州木偶剧院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标 准最高的木偶剧院。 泉州各县(市、区)文化设施建设也比较完 善,并结合城区新区发展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 设新文化设施,如晋江、石狮、南安、泉港、惠 安等地文化设施建设都走在全国县级前列。 泉州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国家一级 馆6个;文化馆(艺术馆)11个,国家一级馆5 个;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0多个,其中国家 一级馆2个。全市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3 个,覆盖面达100%;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街 道)覆盖面100%;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2349 个,覆盖面100%。全市有村级文化广场总面积 150多万平方米,完成61个省级文化激情广场示 范点建设。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349个,率先实现 100%行政村(社区)都有“农家书屋”目标,率 先实现“村村通”目标。 (六)主导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泉州、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于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以为主导、鼓 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 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泉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达到国家东部示 范区创建标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则走在全 国前列。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 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公共图书 馆每周开放不少于7O小时,文化馆、博物馆不少 于55小时,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 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94小 时。 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务工程,每年 送万场戏、千场文艺培训辅导、百部数字电影、 十个流动图书点下乡。全市全年各级各类群众性 文化活动2万场以上。同时打造大众文化活动品 牌,中心市区泉州元宵灯会、中小学生南音演唱 演奏比赛、“欢乐泉州才艺大比拼”、“府文庙之 夏”等活动丰富多彩。在全国群众文化最高 奖“群星奖”等全国大赛中,我市共获得32枚奖 牌,获奖数排在全省之首。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全市社会力量举办 市场文化演出等文化活动2000多场。全市活跃着 近700个业余文艺社团,集聚了2万多名业余文 艺骨干,其中有南音社团233个,民间职业剧团 131个,覆盖老、中、青各年龄层次。 (七)泉州城市名片丰富 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国际花园城市、全 国文化模范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 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 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东亚文化 之都。泉州城市名片丰富,为发展文化旅游业奠 定了基础。 二、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弱势 泉州还有许多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独特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许多 民间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许多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具体表现 为各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小与 散”、核心层文化产业的产值占比偏低、文化产业 在GDP中的占比低于全省平均值。 (一)泉州各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晋江、鲤城、丰泽、惠安等地文化产业园区 相对成熟,特别是省级重点文化园区惠安雕艺园 取得重大进展,招商和建设均取得重大突破。但 有的县(市、区)目前还没有文化产业园区,或 者还停留在规划中。 (二)泉州文化企业“小与散” 泉州文化企业起步较晚,且受“宁为鸡头不 为牛尾”传统观念影响,出现“规模小、分布散” 的现象。小规模的文化企业,资金不足,科技含 量低、缺乏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缺少精品力作 和文化品牌,竞争力不足。 (三)泉州核心层文化产业的产值占比偏低 近年来,泉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层次不高。泉州传统文化产业相对发达,产值 较大;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起步阶段,发展势头较 弱,产值较小,占比较低。如2012年,泉州文化 产业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占比13%,低 于全省18%,仅高于莆田,居全省倒数第二;外 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 他文化服务占比25.2%,低于全省28.8%;相关 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 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占比6I.8%,高 于全省53.2%,但也仅占泉州市GDP比重的1%。 (四)泉州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低于全 省平均值 按国际通行的支柱产业评价标准,泉州文化 产业如果要成为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就需要占 GDP的5%以上。泉州GDP已经连续14年居全省 第一,按逻辑推算,泉州若要成为文化产业强市, 就要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 为实现文化产业强市目标,2013年泉州开展 “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向社会各 界和海内外乡亲征集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增强共 识,推动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2013年上 半年泉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 1 1.4 1亿元首次居全 省第一,同比增长23.9%,占GDP比重升至5.1% 首次突破5%,但落后于全省平均值5.5%。嘲泉州 文化产业陷入“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境地。 三、泉州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泉州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外在挑战是文化资 源被共享和文化产业激烈竞争。泉州文化产业发 展面临的内在挑战是普通市民渐渐淡忘了泉州传 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泉州传统文化传承面临语言 障碍、泉州文化精品多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文化资源的特征是独占性与共享性并存。文 化资源可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不容易异地开发,但 可以共享;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通过口耳相传、 书报印刷、竹石刻写及文艺表演等途径而获得传 承,很容易异地开发利用,谁先开发谁先受益。 如今,拥有文化资源优势不等于占有文化资源优 势。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依托本土文 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提高附加值、延伸产 业链、开发配套产品和服务,达到提升文化产业 的经济效益。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文化 创意可以突破时空,文化资源异地开发利用 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是非物质文化资源 异地开发利用将更加明显。 (一)泉州文化资源面临被共享的挑战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泉州文化资源 7】 优势为泉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在文 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泉州文化资源可能被共 享。 1.物质性文化资源被共享 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不容易异地开发, 但可以共享,如福州和厦门的旅游公司把泉州作 为旅游景点看待,看完开元寺和老君岩就离开泉 州;而泉州旅游公司营销能力不足,仅满足于低 层次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无法形成“吃住 行游购娱”联动效应,无法给游客留下独特的文 化体验。 2.非物质性文化资源将被异地开发 非物质文化资源很容易被异地开发利用,谁 先开发谁先受益。如泉州子燕轻工有限公司出资 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的动漫 尾侠》,以 泉州海丝文化为背景,融人了开元寺、老君岩、 闽南古民居、惠女服饰等泉州元素,再现了泉州 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尾侠》的创意制作由 上海美术制片厂负责,假如不是泉州企业出资开 发而分得一杯羹,那么《燕尾侠》就可以认为是 泉州文化资源异地开发。 (二)泉州许多市民逐渐淡忘泉州文化的人 文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下,在市 场经济推动下,赚钱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的,催 生了浮燥心态,普通市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无暇 顾及文化修养,渐渐淡忘了泉州传统文化的人文 价值。 1.许多市民对泉州传统文化价值视而不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是我国 南方最大的孑L庙,是古代泉州文化教育的殿堂, 可如今的泉州府文庙充满着商业气息,充满了渲 嚣与躁动,削弱了其历史文化价值。泉州许多博 物馆接待了很多国内外参观者,但泉州本地参观 者却很少。 2.许多市民对泉州文化活动缺乏热情 泉州为了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举行了许多文 化活动和文化节,如海丝文化节、海峡两岸闽南 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国际南音大会唱、国 际木偶节、郑成功文化节、南少林武术节和世界 五祖拳比赛、元宵灯会、泉州旅游文化节、世界 闽南文化节等,不但没有引起市民追捧,而且许 72 多市民缺乏热情。 (三)泉州传统文化传承面临语言障碍 在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中,许多小孩已经不会 说闽南话了,会说闽南话的小孩,其词汇量也大 量萎缩,掐断了传承泉州文化的思维载体,长此 以往,泉州文化传承将失去语言基础。虽然南音 走进小学课堂,也培养了一些南音爱好者,但对 许多小学生来说却好比天外来音;虽然已经举办 了22届全市中小学南音比赛,但犹如抓盐撒海。 文化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文化只有活在人民大众 的生活中才会有生命力。应该学习上海和苏州让 方言进课堂,进行双语教学,把学讲闽南话作为 小学必修课,培养泉州人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传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和人文精神。 (四)泉州文化精品多为阳春白雪 泉州历史悠久,文艺作品文化底蕴深厚,如 南音是“汉唐古乐”,梨园戏是“宋元南戏遗响”, 提线木偶戏历史悠久(起源已不可考),欣赏泉州 文化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可谓曲高和寡。泉州 戏曲曾经获得了21个文化部奖项,文艺作品也获 得过35个全国“群星奖”,但没有引起全国人民 关注,甚至许多泉州市民也不知道。再看,木偶 戏到联合国总部表演并进入春节联欢晚会(2005 年)、梨园戏嬗生与李氏》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7年)、南音申报世遗成功(2009年),本该 乘机扩大营销,打造成全国性的大众化的文化精 品,但由于受到闽南方言等因素的局限,曲高和 寡的阳春白雪,没有引起下里巴人喝彩,无法满 足大多数受众求新求异、求参与的要求,使得泉 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四、泉州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得益于实施文化强 国建设战略和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福建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 中、六中全会精神,出台《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文 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 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 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为文化 产业发展指明了目标,也为泉州文化产业带来了 发展机遇。 选择相应的文化行业;社会成员要从自身的能力 出发积极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具体地说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文化产业联盟、规划主题旅 游线路、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建设文化 近年来,泉州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文化产业 发展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 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文化产 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泉州市动漫 产业发展的试行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 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有力地推动 了泉州文化产业的发展。2013年,泉州市财政局 和市旅游局联合印发《关于鼓励旅行社开展地接 产业园、优惠支持、创新管理模式、培养创 意人才、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用文化资 源提升传统产业、打造龙头文化产业、培育文化 消费市场。 (一)建立跨的文化产业联盟 业务的通知》,鼓励泉州旅行社大力开展地接业 务,扩大客源市场,以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 增长。 2013年8月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 都”,将为泉州文化发展和繁荣带来巨大推力。泉 州将兑现在“东亚文化之都”评审会上的承诺, 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实现与新区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2014年, 泉州将投入9亿元,创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区,围绕弘扬“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 精神,计划全年举办主题活动112场,例如举办 “中国人的海洋”日本展、韩国展, “东亚文化之 都文化周”, “洞箫与尺八”中日艺术家音乐会, 中日韩“三弦——三线——三味线”音乐会等, 努力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东亚文化传统 的交流与合作、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2015年, 泉州规划投入12亿元,结合泉州环湾城市发展, 新建泉州图书馆、泉州大剧院、海峡文化学术交 流中心、工人文化宫、歌舞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 项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泉州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与 友谊,推动泉州文化建设,带动泉州文化旅游及 经济发展,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城,辐射周边, 为全国城市文化建设树立典范,带动东亚文化合 作。 五、泉州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 泉州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从 本质上说,就是利用泉州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 游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推动泉州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社会分工协 作,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用 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企业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 随着文化改革的深入,设区市把文 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整合为“文广新局”, 并形成统一的执法机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 大文化概念的综合管理模式即将形成。应该 对保护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等问题进行统筹 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法规,指导 协调辖区内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积极参与 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同时,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打 破条块分割,推动文化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 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以控股、参股、合 作、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等方式,理顺, 建立文化产业联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规划跨区域的主题旅游线路 泉州的文化古迹分布较广,但存在着地理空 间上的距离。比如,截止到2011年,泉州有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3l项,但分属于不同区县,距离有近有远, 所以要树立大泉州理念,克服行政区划壁垒,进 行旅游规划,可借鉴深圳“世界之窗”的做法, 打造“泉州之窗”,进行集中展示;可推出主题旅 游线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如历史文化游、海 丝文化游、南少林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等。 旅游界有句俗语: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 州。”泉州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也可借 鉴世界各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如 杭州宋城,把两宋文化融人西子湖畔,本着“建 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开创了“主题 公园、旅游文化、演出艺术”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实现了依托主题公园,提升旅游文化和演出节目 的高附加值,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 的完美结合。 (三)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从开发利用和保护文化资源出发,因地制宜 73 地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明确发展方向, 实现可持续发展。鲤城区侧重古城保护和开发利 用,规划建设闽南文化展示和体验园,发展文化 创意产业;丰泽区侧重创建国家广告园区,发展 创意设计产业;晋江、南安侧重发展创意研发和 工业设计,服务实体经济;石狮侧重创意研发和 工业设计,建设海洋文化产业基地;泉港侧重油 画生产和文化旅游;惠安侧重发展石雕、影雕和 玉雕工艺生产,发展滨海度假旅游;安溪侧重建 设信息产业基地、茶文化产业园和藤铁工艺产业 园;永春侧重建设蔑香文化产业园和发展生态旅 游;德化侧重工艺陶瓷创新开发,提高附加值; 泉州开发区侧重发展文体产品制造和工业旅游; 泉州台商投资区侧重发展木雕工艺和建设泉台创 意产业园。 (四)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 根据文化产业集聚理论,建设文化产业园有 利于交流与创新。世界上多数文化产业园区都是 通过的规划来启动的。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 产业园区,其实是当地促使城市再生的 手段。 在我国,土地资源一直掌握在手中,由 主导规划文化产业园区,便于打破壁垒 和,有利于文化同区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我 国近年来兴起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多数也是由 推动的。泉州市区也开始发展创意产业园,先后 有183创意园、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六孔井音 乐文化创意园、T陶创意园、领秀天下休闲文化创 意园、锦绣庄民间艺术园,还有正在规划中的蔡 国强泉州现代艺术馆。这些园区为泉州创意产业 发展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外交流活动,成为泉州 特色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旅游文化交流平台。 (五)优惠支持 可通过优惠,鼓励中小型文化企业 向文化产业园区积聚,为文化企业提供交流和创 新的环境。通过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文 化生产、流通和消费。可通过制定投资融资 、财政税收、文化企业用地等,激 励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投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文化产业 必须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实行有偿拨款、风险共 74 担、利益共享,谁投资谁受益。建立投入和 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新机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 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 2.完善文化税收 依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实施差别税制, 完善和细化文化产业的差别税率。对创意产 业实行减免税金、差别税率和退税。 3.制定文化企业用地 在土地的安排、审批和置换上,要进一步给 予倾斜,包括土地的无偿划拨,土地出让金 及市政配套费实行减免缓缴。 4.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资金支持。不仅 要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大财政扶持, 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 基金。 区别对待营利性文化企业和非营利性文化事 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发展非营利性的文化 事业,推行科研人员聘任制和课题组长负责制,从 “养人”转变为“养课题”,大课题公开招标,开 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院所联合研究。 实行社会捐助。鼓励纳税人向事业型和 非营利性的文化单位捐献,所捐献的款项可抵扣 所得税。 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文化产业又是 一个风险性较强的产业,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 险及财务管理风险等因素,传统的金融机构一般 不愿承受较大的资金风险。因此需要设立文化产 业风险投资基金,才能有效扩大文化产业投资规 范。 (六)创新管理模式 因为文化产业既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意识形 态属性,所以文化产业在挖掘经济属性的过程中, 要兼顾意识形态导向,用进步的意识形态引导人 们的生活情趣。文化产业越发展越需要加强 宏观管理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管 理文化的主要手段是经费支持,通过拨款资 助支持符合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 项目。 1.转变职能,改革管理文化的方式方法 要把文化产业纳入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 制订发展战略,制定文化产业,从事务性微 观管理转向指导性宏观管理。 设立文化产业指导机构。有关部门应成 争机制;促进文艺人才合理流动,打破文艺人才 的“部门所有制”;通过建立人才中介机构等途 径,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市场,促进文艺人员合理 立文化产业指导机构,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 指导、协调服务、检查监督等职能。协调文化产 业发展,并研究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 出对策措施。 流动,形成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人才使用 机制;适当拉开收入分配,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 义,实行倾斜,适当拉开收人差距,形成文 化艺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机制。通过 制定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从直接管理转向间 造就一批名作家、名画家、名记者、文艺明星和 接管理。要加强制定文化管理制度,从行政管理 学术带头人等文化名人,推动文化精品生产。 转向依法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 (八)用文化资源提升传统产业 段。文化管理制度要从单纯的规范功能转向规范 文化产业是个总称,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和创 与开发并重,立足于保护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意产业。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从传统的文化 成立文化产业协会。从部门管理和属地管理 产业升级到创意产业。 转向行业管理。打破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的 文化企业要了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从 界线,增强行业管理能力;通过深化文化管理体 自身的优势出发,选择相应的文化行业。有条件 制改革,理顺行业管理、属地管理、部门管理之 的企业应该立志发展创意产业,抢占文化产业发 间的关系,实现跨行业的产业整体管理。 展的制高点。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用文化资源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 理清与文化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资源为素材的创造性设计、 让文化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立产权 策划和构想。文化创意推进文化与经济相融合。 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文化企 利用文化创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附加值是文化 业。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企业,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 用文化创意改造传统产业。用文化创意为传 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的办文化格局,由 统产业增加更多文化元素,将抽象的文化打造成 此形成多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以适应 形象生动、富有实用性的产品,推进文化产业发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展。 (七)培养创意人才 用文化创意重新包装历史文化资源。用文化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的结合体,需 创意重新包装泉州历史文化,适当加人现代时尚 要来自经济、管理、艺术、文化、金融、营销、 因素,使民众感受现代时尚与美好生活于一体, 科技等领域的人才。 并使文化资源向影视、休闲、餐饮、教育等诸多 1.培养三类急需人才 方位延伸,最终形成规模化和延长了的产业链,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急需三类人才。 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综合效应。 一是经营人才,文化产业缺少经营人才,导致文 用现代手段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影视传 化产品无法占领市场,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二是 媒、互联网、餐饮娱乐等载体,对历史名人、名 专业人才,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和创意的专业人才, 事、名景以及历史传说、文化典籍等历史文化资 文化产业就无法开发。三是名人和明星等演艺人 源进行整合。中国人历代都有崇拜名人及踏寻名 才,借助名人、明星的效应,才能扩大文化产品 人踪迹的浓厚兴趣,至今人们还把名人崇拜心理 的市场占有率。 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否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名 2.实行市场配置人才 人效应,关系着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顺曲。 推动文化人才从行政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实 然而,泉州目前并没有充分利用名人遗居、故居、 行聘用制,打破文艺从业人员的铁饭碗和终身制; 纪念馆以及事迹等宝贵资源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建立完善考评奖惩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人才竞 其价值意义未能真正放大。应通过巧妙创意把泉 75 州名人特有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利用其名人效 应扩大泉州知名度,带动泉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用泉州人文精神打造泉州文化项目的灵魂。 泉州文化的主体是闽南文化,由此而孕育出了泉 州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泉州人文精神的产生深 受自身历史的影响,造就了泉州人的性格特征, 孕育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 会赢”的人文精神。泉州人文精神是泉州文化的 高,最终形成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打 造龙头文化产业,要优选魅力文化资源,确定目 标消费者,打造龙头文化产品,围绕龙头产品配 置产业链。 (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市场决定了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文化需求市 场、文化消费市场制约着文化产业的运作和发展, 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布局。可通过购买专业服 务的方式来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情趣,让泉州文化 活在市民的生活中,弘扬泉州精神,传承泉州文 化。 参考文献: 【1j泉州市办公室.泉州市关于印发泉州市 “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fjqz.gov. cn/govinfosend/view/publicdoc.j p?unid=5F2E13O19DcB2c31B5491878 F7232026. 集中体现,既代表着泉州的过去,也代表着泉州 的现在,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稳定性,能够使重 大文化价值累积起来,也更为现代社会所需,亟 待传承和发展。所以,泉州不管发展何种文化产 业项目,都应有意体现泉州的人文精神,将其融 入泉州文化产业的各类项目中,以此凝聚人心、 维持和谐稳定、改善形象、提高竞争力,帮助泉 州精诚团结,勇于进取,善于创新。 (九)集中力量打造龙头文化产业 [2]泉州阿泉州当选中匡 首个‘东亚文化之 ’I ̄B/oq QO13—08—27)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3-08/27/contenL4655655.htm. 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必须培育龙头企业、 领军人物和产业品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 [3]中国文化报.产业与市场・周记[EB/OL].(20l3—08—28)http: //epaper.ccdy.cn/html/2013—08/28/content104856.htm. _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 市场优势,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 来,改进工艺、提高技术,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 (责任编辑:俞烨) “The east Asian cultures”quanzhou path exploration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Zhou jian-biao (The party school of quan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Quanzhou。Fujian 362000) Abstract:“the east Asian cultures’’quanzhou development of cuhural industry has the advantage of abundant cultural resources;Disadvantage is cuhural enterprises small and scattered;Quanzhou extemal challen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a cultural resources are Shared and industy competrition,the internal challenge is quanzhou many citizens gradually forget the culture of humanities value;Quanzhou opportunity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y rthanks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wer and the county sr first elected”of culture”in east Asia.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yr policy;Quanzhou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it needs collaboration“government—corporate— society”ural resources into cuhural industries. ,the cultKey Words:Quanzhou culture industy;Develropment path; 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