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李亚平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中准确、科学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自然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第一张“三叶虫化石”、第二张“恐龙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跟随陶世龙一起走进大自然揭晓答案吧!(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1、读准字音
犹豫 逝去 低洼 堆积 腐蚀 渗入 楔形文字 沙砾 刨刮 山麓 沟壑 粗糙 龟裂 海枯石烂
2、词语解释
踪迹 海枯石烂 腐蚀 龟裂 钟鼎文 帷幕 楔形文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四、同桌讨论交流
1. 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
的小诗?
2、阅读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大自然是如何记录时间
的?
3、阅读第六自然段思考: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4、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回答: ①真有海枯石烂这一现象吗?原因?
a、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b、水和空气的作用 c、雨水的作用 d、地面和地下生物作用 e、人类的破坏
②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看岩石是如
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出示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
5、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6、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五、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五、结束语
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六、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说说作用。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文章多处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试着找出来。
3、找出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完成阳光课堂本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