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论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34卷第4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Vo1.34 No.4 2014年7月 July,2014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4.012 论1 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龚北芳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中,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和艾略特为代表 的女性小说家们塑造了一大批有着不同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经受过许多艰难和挫折甚至是 悲惨的失败,她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来选择理想丈夫,追求自己的理想家园。这是当时社会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和 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当时英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社会现实的深刻解读,对现代女性在生活和社会中追 求平等亦有借鉴。 关键词:19世纪英国文学;女性形象;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盖斯凯夫人;艾略特 作者简介:龚北芳(1962一),女,黑龙江林口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063(2014)04—0057—04收稿日期:2014—01一O7 19世纪的英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 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展开故事情节,真实地再现 了英国,特别是十九世纪英国小城镇特有的闭塞和 保守。 聪明、温柔,但又倔强、具有个性的伊丽莎 白・本内特是小说的第一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 程度的提高,女性也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有大量 的女读者,大批女作家也竞相涌现,打破传统文学 中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批评家们通常把这 个时代称为“女性小说家的时代”,女性文学的蓬 勃发展成为“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之一,它对世 界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有影响的30多 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普通家庭,小说中的男主人公 达西一出场便带有一种“傲慢”的态度,不仅看不 起伊丽莎白的出身,也认为伊丽莎白不够漂亮。伊 丽莎白认为达西自高自大、自私自利,对达西也同 样产生了“偏见”。接下来小说的内容就是在描述 位著名女作家中,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夏 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 啸山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和乔治・ 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最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 女主人公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但共同特 点是都经受过许多艰难和挫折甚至是悲惨的失败, 她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来选择婚姻中理想丈夫,最终 二人一次又一次的针锋相对但又机智幽默的对话, 达西逐渐发现伊丽莎白善良的心地和过人的才智, 并被深深地吸引,抛弃了原有的门第观念,对伊丽 莎白展开了追求,最后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芳心。 都得到了幸福。这是当时社会女性意识进一步觉 伊丽莎白机智、聪颖、明辨是非,做事有自己的 原则。当凯瑟琳夫人询问她的年龄时,她没有直接 回答。当凯瑟琳夫人因为达西先生向伊丽莎白求 醒和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当时英国经济、社会、 文化等多方面社会现实的深刻解读。 一、拒绝偏见、魅力十足的女性形 婚的事情质问伊丽莎白时,伊丽莎白并没有受到影 响和威胁,反而很礼貌而且诚实地回答了她。最后 伊丽莎白因为受到了侮辱而动怒,便做了有力的回 象——伊丽莎白・本内特 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1775—1817)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没有采用英 击。这充分说明了她彬彬有礼,而且具有反抗精 神。她既尊重家长,又不屈从于凯瑟琳夫人的权威 统治,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国当时甚为风行的感伤小说那种矫揉造作的创作 手法,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围绕贝内特一 伊丽莎白在班纳特家的女儿中并不是最漂亮 57 的,最初曾迷恋于韦翰的风度,之后又倾心于达西 的表兄。她坎坷的情感之旅以家庭和爱情为基础, 简・奥斯汀对伊丽莎白追求平等婚姻过程细 致、敏感的描写,是对西方传统婚姻陋习提出的挑 战,呼吁女性不应把打扮自己来取悦男性作为最重 要的职责。这正是女性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的觉醒, 即女性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外在美,而应该由内 而外地散发女性的内在魅力。同时,女性在赢取男 性赏识时凭借的也应是这种内在人格魅力和才能 心智。女性能够有意识地要求把、平等和尊重 作为爱情和婚姻的基石。在这种意识下,富裕的家 庭生活条件不再是女性选择配偶的唯一期望条件, 夫妻之间的尊重、挚爱,及家庭的安逸、温馨才是她 们所要追求的。 对于爱情和婚姻,伊丽莎白有自己特立独行的 见解,她注重在品性、智慧和魅力方面的自我修养, 这是与当时其他同属于中产阶级的年轻未婚女性 不同的。真爱是完美婚姻的根基,双方全身心地互 相尊重和理解是一对情侣能否幸福结合的决定性 条件。因此坚信“金钱万能”的柯林斯先生的求婚 遭到了伊丽莎白毅然决然的拒绝,最终爱情战胜了 财富;同样,达西由于自大傲慢,他对伊丽莎白最初 的追求也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使得尊严战胜了爱 情。但结局是美满的,达西的傲慢、伊丽莎白的偏 见以及其他的障碍和挫折,在挚爱面前都不堪一 击,伊丽莎白最终还是嫁人庞贝里庄园,与达西一 起用收获的真挚爱情修筑二人的理想家园。 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形象 不再是配角,她们从幻想中走出来,融人社会。作 品中的伊丽莎白出身平民,但她也和受过良好教育 的女子一样聪明机智。她既有人格的尊严,又有温 柔女性的特点,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她不同于传统 女性,但又不是女权主义者,她是敢于追求,令男人 着迷并且值得追求的一位时代新女性,所以有人说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性文学形成的标志。 二、追求、平凡倔强的女性形 象——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现 实主义小说,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征。小 说以女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二人的爱情为主 线,讲述了一位从小失去父母的女孩在各种困苦磨 难中坚强成长,获取人生幸福的历程。简・爱相貌 平平、个子矮小,是一个贫穷的下层社会孤儿,年幼 时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受尽了侮辱和欺凌。 58 她个性不温顺,还时常为自己的才智而自豪。虽然 她身材瘦小,姿色平平,还没有侍女穿戴漂亮,但 却有思想,有见地,人格高尚,聪明过人,以自身的 内在魅力征服了罗切斯特。 简・爱从十岁的懵懂女孩开始,从盖兹海德、 洛伍德学校、桑菲尔德府、摩尔宅一直到费恩汀,成 长为二十岁的青年女性,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变迁 和困苦从来没有缺失过,但对于梦想中的爱情和家 庭却是孜孜不倦地寻求。最终她坚定心灵深层的 信念,没有接受约翰表兄如同传教一般的爱情,而 是来到费恩汀和罗切斯特这位既盲又跛的鳏夫组 成幸福的家庭,从而找到了能够让她平等生活 的婚姻和一个地域偏远但理想的家园来躲避外界 恐怖。 简・爱一开始因为罗切斯特的财产和权势而 感到异常痛苦,因为她不像其他庸俗女性一样乐意 用别人提供的高贵饰品装扮自己。作为一名意向 坚定的职业女性,她未曾停下寻找平等、以及 真爱的步伐,在这过程中她不断地挣扎、探索,然后 毅然决定离去,重新开始自己的梦想之旅。简・爱 的女性意识伴随着四处流浪的行踪,即她的个人成 长过程逐渐发展。她先后四次选择离开,最终决定 返身归来,成为罗切斯特的贴心助手和决策参考。 简・爱相貌平平,在外貌上缺乏对男性的吸引 力,但是她有一个自己非常看重的职业,能够自食 其力,并以此追求、平等的婚姻和生活。她借 助个人灵魂的高贵击败了那些通过美貌换取财富 但精神内涵匮乏的传统庸俗女性,为自己赢得了理 想、美满的幸福。由此,评判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 不再是容貌美,还有其内在的精神美。简・爱艰辛 漫长的曲折寻爱之旅体现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 生活环境逐渐从家庭扩大到社会,随着女性意识的 萌发,开始对自由、和平等以及真爱展开坚持 不懈的追求。简・爱成为英国文学中的平凡倔强 的女性形象。 三、舍弃理性、回归自然的女性形 象——凯瑟琳・恩肖 艾米莉・勃朗特是勃朗特作家姐妹之一,《呼 啸山庄》是其代表作。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 本是一名吉F赛弃儿,自小被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收 养,后因为精神受辱和爱情挫折离家出走。致富后 回到山庄,对抢走自己女友的林敦及其家人展开了 复仇行动,并将爱人凯瑟琳逼上死路。对压迫的反 叛、对幸福的追求及强烈的斗争思想贯穿小说始 终,小说也营造出一种既离奇又紧张的别样浪漫氛 围,充分地体现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阶级斗 争实况。 《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肖是一位 具有双重性格的迷人女性,她性格既谦顺又叛逆, 表面看似谦顺,其实内心里却激情狂野涌动。对挚 爱烈火般的热情、奋然反叛的个性、矢志不摇的意 志使她在爱情之路上不折不挠地追求。但是这条 道路上的痛苦,以及最终她与情人希斯克利夫的死 亡,则是因她扭曲的自尊心、妥协性所导致。 凯瑟琳寻求理想家园的一生是饱含着痛楚和 泪水的。从呼啸山庄到画眉农庄再到坟墓,她之所 以能在世俗中找到自己理想的家园,以至于失去了 年轻的生命,其中的原因,正是她背弃了真实自我 的选择。但自由的灵魂还是归她所有,从而可以在 完美的天堂里和心爱的人重逢。凯瑟琳的追爱之 路是悲惨的,是失败的,这表明女性在追寻理想婚 姻、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坎坷,而且结局 也未必幸福美满。凯瑟琳一生的种种不幸,是由她 早年对希斯克利夫感情的背叛以及对虚伪文明的 固执导致的。然而,小说中那些活灵活现的激情画 面不可阻挡地体现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凯瑟琳拒 绝守旧,她不认同父权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身份、 地位的传统定位,她凭借对挚爱的执着追求和年轻 的生命,绝望而又坚决地对当时社会盛行的传统妇 女观念喊出了“不”字。 英国19世纪的新女性在追求、平等的爱 情、家庭和生活时总是面临着太多的窘迫和无奈, 凯瑟琳在感情倾向上的矛盾和婚姻选择上的无奈 就是突出体现。她和希斯克利夫青梅竹马,有一个 肆意而为的共同童年,如果她没有背叛两个人的感 情,与希斯克利夫走人婚姻的殿堂,是人之常理,符 合自由的本性。凯瑟琳为成为最有地位的女人而 选择嫁给了林敦,但是这一选择无法羁约人类天性 的自由,在与林敦结婚后,她念念不忘对希斯克利 夫的旧情。希斯克利夫也穷凶极恶地实施了一连 串的复仇行为,凯瑟琳因此受到致命的打击。在无 法忍受的精神折磨下,她郁郁而终,只有死亡是结 束这一精神束缚的唯一出路。 作品中对荒原与大自然的描写,也是女性生态 主义情怀的朴素流露。凯瑟琳与《简・爱》的女主 人公简・爱不同,她对传统意识的反抗并不完全是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更大意义上是对天 赋的一种实例阐释,凯瑟琳正是被塑造成一个 舍弃理性、主动回归自然的女性形象,富有极大的 人性意义。 四、维护正义、自我觉醒的女性形 象——玛丽・巴顿 《玛丽・巴顿》是盖斯凯尔夫人描写工人题材 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世纪4O年代英国经济萧 条时期棉纺业中心曼彻斯特为背景,以罢工领袖约 翰・巴顿承担起刺杀资本家儿子的任务,并最终完 成任务为情节线索。作品既表现出工人对资产者 的仇恨,亦表现出工人阶级对于和平活动结果 的失望,从而多层面地反映出劳资关系空前紧张的 局面。 小说中的同名女主人公玛丽・巴顿是约翰・巴 顿的女儿,她母亲早逝,自幼生活在缺衣少食的困苦 生活里,因宪章运动爆发而引起的社会风暴使她不 可避免地牵扯其中。这种生活经历让玛丽・巴顿无 比向往贵族小姐那种舒适、安逸、体面的生活,于是 奉承和虚荣冲昏了美丽聪颖的玛丽的头脑,她无情 地拒绝了技工威廉・吉姆的求婚,深深地陷入对富 有英俊的工厂主儿子亨利・卡森的迷恋崇拜中无 法自拔,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过上阔太太的生活。幸 运的是,玛丽・巴顿最终从这个梦中清醒过来,认 识到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与真挚的爱情相提并论, 为曾经的沉迷悔恨不已,于是决然地将维护社会正 义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历尽艰难困苦,在亲 朋好友的协助下找到了目击证人威尔,洗刷了爱人 谋杀亨利・卡森的冤屈,并且接受了威廉・吉姆的 追求,相伴到加拿大开始了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 个人永远是社会的一部分,玛丽・巴顿成长在 一个无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玛丽・巴顿主要依靠 她自身的力量成长和觉醒。玛丽有着成熟的思想, 是传统社会观念向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的转变的体 现。她的寻爱之旅在当时不可避免地卷人工人与 资本家El趋紧张的冲突之中,但是她依然坚定地找 到了自己理想的婚姻和生活。盖斯凯尔夫人通过 小说传达出这样一种思想:女性在婚姻之外还应该 拥有其他积极生活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思想下,盖 斯凯尔夫人提倡女性走出家庭实现就业,让女性成 为社会工作的一分子,从而歌颂她们可贵的自食其 力的劳动品质。这种把女主人公直接设置在社会 政治活动之中的文学安排是空前的,盖斯凯尔夫人 作品中女性意识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情感生活中,而 是扩大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入社会中的新女 性们摆脱了传统的父权压制,开始自主地审视 自身应有价值,与简・爱和凯瑟琳只是为个人的爱 59 情、家庭而奋斗相比,这是女性意识向前发展过程 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所以哪怕失去地位、财产和名誉,在卡苏朋去世之 后,多萝茜娅也要和自己所爱的人——拉迪斯拉夫 结为连理,因为这样她就可以自由且全身心地协助 五、献身理想、特立独行的女性形 丈夫的工作。“既然世上还有恶,那么她的丈夫能 象——多萝茜娅 《米德尔・马契》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 为了表现这部小说“社会挫败人”的主题,作者使 用了平行、对比、重复等创作技巧,巧妙地在小说中 够深入斗争的核心与恶相对抗,她作为一个妻子理 应支持他。”[21987 由此可见,多萝茜娅对自己内心的追求目标是 极为清楚的,也清楚地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交织两条主线:一是少女多萝西娅理想的破灭,二 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事业的失败。二人的共同点 在于都有着不幸福的婚姻,一个是可悲的,一个是 灾难性的。 艾略特塑造了差不多一百五十个人物,并且将 他们安排在纷乱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向读者展示 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她在小说中刻画了一系 列栩栩如生但不靠任何关系、自食其力的新女性形 象,多萝茜娅就是这样“一位不愿做那种养在过分 肥沃的土壤中的花儿,为鲜艳而牺牲了力量和作用 的女人”…,多萝茜娅尤其注重尊严,为此,她不惜 放弃财富和地位。 多萝茜娅在未婚之时便想一展拳脚,为了帮助 佃农们改善生活条件,在她伯父的田庄中曾经进行 过小改革。“把钱花在耕作方法上,使大家充分的 利用土地,为了众人们的利益进行改革实验,就算 会使自己穷苦点,也不是什么坏事。” _4 只是这终 究是一种理想罢了。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是 不可以从事有关社会工作的。后来她之所以对主 教卡苏朋产生仰慕之情,也是因为她发现卡苏朋在 为世界神话大全编纂索引,自己有能力也愿意助他 一臂之力。所以,当卡苏朋向她求婚时,她便顾不 得年龄上的差距和所有人的反对,毫不犹豫地嫁给 了他。她只是一心想帮助他完成那部旷世佳作,并 不是爱他的财富和地位。所以当她伯父提起卡苏 朋因读书太多,眼睛不太方便的时候,她便说:“这 样更好,我帮助他的机会就更多了。”E2147当两个人 走到一起之后,多萝茜娅发现了卡苏朋性格上的卑 劣和能力上的,这部作品他根本没有能力完 成;娶多萝茜娅为妻也只是为能找一个听众可以忠 实、耐心地听他夸夸其谈,而不是寻求一位助手。 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个形象与当时社会绝大 多数女性截然不同,可见艾略特在这个人物创造上 用心良苦。多萝 的一生不仅体现着艾略特本 人的女权主义思想,也和艾略特本人极其相似,艾 略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敢想敢做而著称,与世俗 环境格格不入。 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中,以简・奥斯汀、 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 和艾略特为代表的女性小说家们带着敏锐的嗅觉 广泛地关注着女性。她们小说中的女性成为绝对 的主要角色,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在她们敏 感细腻的大脑和精致的文笔之下,一大批有着不同 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的女主人公们对理想家园展 开了苦苦追寻。人类对于理想家园的奋斗道路从 来就不会是平坦的,女性注定要经受许多艰难和挫 折甚至是悲惨的失败来追求她们的理想家园。伊 丽莎白・本内特到简・爱,再到凯瑟琳・恩肖和玛 丽・巴顿,她们对爱情和家园的艰难追寻就是最好 的证明。当然,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当今 女性会开拓更加广阔的生活天地,现代女性对生活 和社会中平等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她们探 索的脚步也将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1]高奋.西方女性独自[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78. [2]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M].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金颖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