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右心房肥大;P波电压增高。1、 肢体导联;P >=0.25mV,以II、III avF 明显;2、胸导联 P >=0.2mV ,Pv1 >=1.5mV。二、左心房肥大;P波时间延长。1、P波>0.12S ,有切迹呈双峰,双峰间距>=0.04S。I、II、aVL明显;2、Ptf v1(绝对值)>= 0.04mm.s
三、双侧心房肥大;1.P波增宽>=0.12S,其振幅>=0.25mv。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值。
四、左心室肥大;1、Rv5>2.5mV 或Rv5+Sv1 >3.5mV(女)4.0mV(男)/RavL >1.2mV 或 RavF>2.0mV /RI >1.5mV 或RI+S III >2.5mV 。2、QRS时限略增宽;达0.10—0.11S。3、电轴轻度左偏 > -30°、ST—T改变。
五、右心室肥大;1、V1或V3R R/S>=1, Rv1>1.0mv 。2、Rv1+Sv5 > 1.05mV (重症 >1.2mV )。3、 R avR >=0.5(或R/q >= 1)。4、心电轴右偏>=+90°。5、V 1出现q波(qr QR或QS)。6、ST—T改变。
六、室性早搏;QRS:提前出现宽大畸形,时间>=0.12s;T:其后T波多与主波方向相反;P:其前无P波。
七、房性早搏;P:形态异于窦性P波,P‘-R>或=0.12s QRS:提前出现的波群正常。
八、交界性早搏;QRS:同房性早搏。P:提前的QRS波之前或之后有逆性P波或无P波 , 在前时P-R<0.12s,在后时R-P` < 0.20s。
九、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60次—250次/分,律规则。QRS:室上性。P:有或无。
十、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40次—200次/分 律大致齐。QRS:宽大畸形,时限>0.12 s。P:有窦性P波,与QRS波无关 ,P-P间隔 >R-R间隔。
十一、心房扑动;P波消失,代之以F波(形态、振幅、间隔规整)。 频率: 250次—350次/分。QRS:形态正常,心室率可规则或不规则。
十二、心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以f波,形态大小不一,绝对不规则;350次—600次/分;QRS:形态多正常,伴差传时宽大畸形;R—R绝对不等:心室率>100次/分—快速房颤/心室率<60次/分---缓慢性房颤。
十三、心室扑动;规则、频速、大振幅连续波;无法辨认QRS—T;频率150次—250次/分;常转为室颤。
十四、心室颤动;无法辨认QRS-T波;代之以大小形态各异、极不规则的波; 频率250-500次/分
十五、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S—T段水平或下斜性下移>=0.05mv。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十六、急性心肌梗塞时:S—T段单相曲线或弓背向上抬高,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双向、倒置,并有异常Q波。
十七、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是:(1)电轴左偏>—30度;(2)I,AVL呈qR;(3)II,III,aVF呈rS
十八、I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R延长(P—R>0.20S);II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规律出现,P-R逐渐延长,直到QRS波群脱落周期性改变。II度二型P波规律出现,P-R恒定,QRS波周期性脱落。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完全不能下传到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P-P小于R-R。
十九、洋地黄作用曲线表现为ST下斜性压低(下移),与倒置或负正双向的T波形成“鱼钩样”改变,洋地黄中毒时出现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二十、右束支传导阻滞;1、V1呈rsR’或宽大有切迹的R波。2、V5呈qRs或RS ,S波宽大(终末波宽大)。3、 V1继发性ST-T改变。4、完右时QRS>=0.12s。
二十一、左后分支阻滞; 1;电轴右偏>+110°。2;qRII III avF q<0.02S。3;rSI avL。
二十二、预激综合征;P—R间期 <0.12S,QRS起始部预激波,QRS增宽>0.11S,继发性ST—T改变。
二十三、房室交界逸搏;①一个长间歇后出现一个QRS波群。②此QRS波群与其它QRS波群形态相同或相似。频率一般为40-60次/min。③ 无P波,或在QRS波群前后有逆行P波, P′-R间期<0.12s,R-P′<0.20s。(交界性搏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