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预算管理推进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来源:化拓教育网
预算管理推进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 优化预算管理实施环境

1、 2、 3、

建立并实施授权管理制度

建立责任会计系统,启用财务软件的部门核算功能等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流程,将预算管理因素贯穿至各业务流程

二、 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在预算管理制度中,重点明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和预算工作流程,明确每一机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各自角色和具体职责。通过对制度的贯彻落实,培养全员预算意识,让每一位员工清楚地认识到:预算管理决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及考核对象是所有业务部门。 (一) 预算组织机构:

1、 预算管理委员会(管理机构) 2、 预算执行室(办事机构) 3、 预算责任中心 (二) 预算工作流程 1、 预算编制流程

2、 预算差异分析及报告流程 3、 预算调整流程

1

三、 实施6S中的战略管理

管理层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是预算编制的依据。企业战略规划的形成至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自我分析:

1、 财务方面:依据过去3年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的安全性、

收益性、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经营活动能力:市场拓展、管理系统、组织机构、人才培养 3、 事业分析:主营业务的成长性、收益性等

综合三方面的分析结果,整理出企业存在的优缺点,制定战略规划期间内企业改善的重点。 第二步,环境分析:

1、 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法规 2、 产业环境:市场需求变化、竞争状况、经营方式 3、 生产要素:资金、材料、设备、人力

企业成长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通过对环境分析,掌握变化方向,方可制定应对战略。

第三步,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期企业目标,拟定确

保目标实现的经营战略

1、 明确企业目标,包括:

股东资金回报率、销售额、利润率 资本性支出、资产规模、资本结构 市场结构、产品结构

2

公司形象、员工政策

2、 拟定确保目标实现的战略,包括:

新业务拓展战略 销售战略 财务战略 投资战略 人才战略 信息化战略

各部门据此制定各自的部门计划,指导部门预算的编制。 上述三个步骤的完成后,商业计划应运而生。实际上,在预算编制前,管理层对年度预算目标(特别是股东资金回报率、利润率、费用率等重要指标)已心中有数,才能在审阅各部门预算时胸有成竹地与之讨价还价。

四、 重视差异分析,加强事中控制

预算分析工作不能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预算分析工作更应当向业务管理层面分析倾斜,反映企业战略实施和业务流程等管理特点。因此,必须将各业务部门扩大为预算分析的主体,才能得出准确、全面的预算分析结果。 预算差异分析的流程: 1、差异计算与分解

月度预算执行结束后,由财务部门部门根据收集的信息计算出各

3

项目的预算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解,确定差异的责任部门

2、判断差异重要程度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实际经验,制定差异重要性标准,并按此标准衡量实际发生的预算差异,确定其中重要的、需由相关责任部门做出解释的差异。差异重要性标准可采取以下形式确定:

定量标准:设定差异率, 即超过某一特定百分比的差异即为重要差异;设定差异金额,即超过某一设定金额的差异视为重要差异。 定性标准:差异变动趋势,即连续若干月持续增长的差异视为重要差异;特殊性质,即产生未预期差异、重大错误数据或涉及企业重大管理缺陷的差异视为重要差异。 4、查找重要差异产生的原因

对于重要差异,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求各责任部门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很多,通过差异分解只揭示并排除了其中一部分原因,对预算差异的全面解释,需要各责任部门在差异分解的基础上,对其经营活动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并对其可控性及在后续月度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判断。 5、针对差异的相应措施

针对差异分析的结果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经营活动,采取相应的预算控制方式。也就是说,由内部可控因素引起的不利预算差异,应由对应的责任部门调整其经营活动,采取措施消除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在后续月度消化已形成的预算差异。相应的预算控制部门对上述责任部门经营活动要加强预算控制力度。(2)调整后续月度的经营预算。结合公司为消除不利差异所作的调整,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初始编定的后续各期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在完成年度预算的目

4

标下,月度预算能够及时反映经营活动的变化,以便于实施控制与考核。

五、实施预算激励考核,提高预算编制精度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以后的工作,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以便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努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但是,实行超预算奖励,往往造成预算质量不高。各责任中心

为了能较多地完成预计任务,往往编报较低的预算草案并给预算审批留下足够的“加码”空间,使预算能够轻松地完成。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定在什么位置,预算编报单位基本上是心中有数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往往无法合理确定比较可行的方案,于是讨价还价在所难免。解决预算失真问题,一个名为New Soviet Incentive Model的激励引导模型值得借鉴。

根据该模型,预算责任人的收入分为三部分:(1)基本报酬B0(与业绩无关的报酬)。(2)基本奖励βYh(Yh表示预算编制单位上报的预算值,β表示依预算上报值确定的基本奖励系数)。(3)附加奖励或惩罚α(Y-Yh)或γ(Yh-Y)(Y表示实际业绩,α表示实际业绩高于预算业绩时依超额部分确定的加奖系数,γ表示实际业绩低于预算业绩时依未完成部分确定的扣奖系

5

数,而且三个系数存在0<α<β<γ的关系)。按照该报酬激励引导模型,假设预算编报单位认定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好业绩为Yh,则他只是在预算制定中报出Yh的业绩,才可使其收入最大化,报出的业绩无论高于或低于Yh都会减少其收入(即:实际业绩越是接近预算,相对的奖励越多,而不是实际超出预算越多越好,建议冯总研究一下该模型,可考虑采用)。当企业采用了此原理实施预算管理后,预算准确度会随着一个个预算周期的增加而提高。

2008年11月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