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年高考作文江苏卷素材运用解析

2015年高考作文江苏卷素材运用解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5年高考作文江苏卷素材运用解析

作者:吴建刚 张明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年第35期

【考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素材分析】

材料的核心话题是“智慧”,何谓“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探索根源然后拥有解决方案为智慧。

选用素材要符合“智慧”的特质,即“善”“活”“妙”,“善”是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猾”;“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令人惊叹;“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从古今中外文明史上灿如星汉的智慧之人(如庄子、苏格拉底、诸葛亮、李白、苏轼、曹雪芹、弘一法师等等)角度选材,与前贤进行有关智慧的心灵晤谈。

2.从某个组织、集团、乡村、城市等的角度选材,借评说某一个组织的智慧,来表明对“智慧”的理解。

3.从当前社会生活中某些急功近利做法的角度选材,借时评形式谈社会、人生发展的智慧。

4.从大自然中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蜘蛛结网捕食,蒲公英靠花的飞絮携带种子随风飘落而繁殖,蜜蜂建造蜂房等)的角度选材,表达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智慧的中心。 5.从当代行业精英(盖茨、乔布斯、索罗斯、李嘉诚、马云、马化腾、成龙等)杰出原因的角度选材,写他们的人生智慧和行业发展上的先进的理念。 6.从考生自己的生活中取材,写普通平凡人身上的智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扩展素材思维。 【高分作文】 大知闲闲 江苏一考生

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屈子的泽畔行吟,从魏晋风骨的超然绝俗到盛唐气度的雄浑绮丽,从清末的民族之魂到的国民觉醒……中国文人的智慧向来是光耀千古,于世共识的。 中国文人的智慧生发于笔端,铭刻于书册,于词句文章中永世不朽。无论是《论语》《孟子》的仁义礼智信,还是《老子》《庄子》的无为而治;无论是《楚辞》的高洁特立,还是《史记》的忍辱负重;无论是魏晋名士的“简约云澹”,还是盛唐志士的一往无前。文人们的大智大慧在词章中不朽,在青史中永存。

【素材运用亮点1】运用“无论是……还是……”句式,用排比形式列举先秦诸子、西汉司马迁、魏晋名士、盛唐志士等文人的智慧在各自著作中的表现,同类并举,素材丰富。 面对无力改变的人生长度,文人的智慧更体现在他们努力拓展的人生宽度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中国文人们对于生死之念早已大彻大悟,于是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填充生命质量,以期获得生命的厚度与精神的永存,如此智慧,不得不令人叹服。于是,鲍照高叹:“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于是,嵇康在洛阳东市刑场上奏出了那动人心魄的广陵绝响。

【素材运用亮点2】列举鲍照、嵇康两人的例子来展示文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填充生命质量”的智慧,说理更有说服力。

当然,那不以生死为念、超脱俗世之外的绝然之气更令人叹服其智慧之高妙。正如陶潜之“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亦如阮籍“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纵然人世不可逆,生命不可永存,但中国文人的智慧却使他们的精神永世不灭。

【素材运用亮点3】列举陶潜、阮籍的名句来表现文人的“超脱俗世之外的绝然之气”,都属于理论论据,表现了文人智慧的多彩。

中国文人的智慧更体现在他们善于用笔端述说责任与道义,用词章激励人民觉醒,激励后世崛起,唤起灵魂之舞,使智慧于后人之身永传。鲁迅将文字化作匕首、投,甘做“社会的燃灯者”,在黑暗的中国硬生生扯出一片光明。他的智慧,早已化于骨血,化为一颗赤诚之心,永铭于后人之心。萧红纵一生坎坷,却始终顽强抗争,将唤醒“国民的灵魂”与打破“人类的愚昧”作为毕生的理想追求,她的《生死场》《民族魂》无疑是其智慧最好的印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素材运用亮点4】这里概述鲁迅、萧红的例子来论证文人如何使智慧于后人之身永传,化用、引用两位作家的言论,素材运用由古及今,绝不雷同。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中国文人的智慧无疑是闲闲大知,于举世山巅之上散布着永恒不朽的烈烈朝晖。

【素材运用亮点5】文末的引用收束全篇,又照应文题,展示了良好的素材积累与运用技巧。

【阅卷现场】

本文在素材的运用上,采用了定点采集、分项列举、连点成线的技法:

1.定点采集——聚焦于某一方面采集素材。面对“智慧”这个宽泛的材料文题,考生化大为小,聚焦于中国文人的智慧,上下几千年与此相关的智慧素材都泉涌于笔下,论据丰富,引用广博,起到了同类拓展、定点突破的功效。

2.分项列举——根据分论点列举对应论据。在论述“文人们的大智大慧在词章中不朽,在青史中永存”时,列举了诸子百家典籍、《楚辞》《史记》中的智慧,还有魏晋名士、盛唐志士的智慧;在论述“文人的智慧更体现在他们努力拓展的人生宽度上”时,列举了鲍照、嵇康的例子;在论述“超脱俗世之外的绝然之气”时,引述了陶潜、阮籍的诗句;在论说“善于用笔端述说责任与道义,用词章激励人民觉醒,激励后世崛起,唤起灵魂之舞”时则概述鲁迅、萧红的例子。这样,便使得每个分论点都显得有说服力。

3.连点成线——每个论点下连续使用多个同类素材以达到串点成线、凸显论点的效果。引用、概述相结合,每个论点下集中了多个论据,特别是结尾引用庄子的语录照应题目,结束全文。由点到线,有力地论说了中国文人的智慧“光耀千古,于世共识”的主题。 编辑/于智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