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为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维护医患双方权益,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发生,我院已经制定了围手术期管理的若干相关规定(参考《医疗质量管理文件汇编》),为我院围手术期管理的规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有些科室针对围手术期患者,尤其是病情复杂患者的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为此特制定本规定,作为对前述若干规定的补充。
一、规范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
要求对手术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要详细全面的记录,尤其是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病情控制和用药情况要记录清楚,以使患者在围手术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防止病情发生变化而增加手术风险。要求体格检查要细致,必须按系统检查到位,防止漏诊。
二、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一)血气、肺功能、超声心动检查
1.年龄>60岁,需甲、乙类择期或限期手术治疗;
2.有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肺炎、肺损伤、肺部占位等;
3.胸片异常的全麻患者;
4.心、肺功能异常者;
5.开胸手术;
6.其他,医生认为有必要行上述检查的疾病。
具备上述之一者在术前须行肺功能、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急、危重症患者术前必须行血气检查。
(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化血清蛋白(GSP)
1.既往有糖尿病史者;
2.既往无糖尿病史,但入院后发现血糖异常者;
3.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5.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者;
6.其他,医生认为有必要行上述检查的疾病。具备上述之一者在术前须行HbAlc、GSP检查。
(三)双下肢血管彩超
ESC2008肺栓塞指南中认为多数情况下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发展的结果,并将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作为整体对待。指南中概括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髋
或下肢骨折、髋或膝关节置换,普外大手术、严重创伤、脊髓损伤均为高危因素;膝关节镜手术、中心静脉置管等为中危因素。有证据显示:术后2周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是最高的,且在术后2-3月持续高于正常水平。基于上述背景,特做如下规定:
1.入院后即完善超声检查:
(1)年龄>60岁,需甲、乙类择期或限期手术治疗;
(2)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
(3)髋或下肢骨折、严重创伤、脊髓损伤、髋或膝关节置换、膝关节镜手术;
(4)具备高凝因素的患者如恶性肿瘤、化疗、慢性心衰或呼衰、激素替代治疗、卒中瘫痪、口服避孕药物等;
(5)卧床时间>3天;
(6)有下肢静脉栓塞的临床表现者。
(7)其他,医生认为有必要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的疾病。具备上述之一者,入院后即完善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2.卧床的手术患者入院后待术时间较长,建议在术前1天复查双下肢血管彩超。
3.髋或下肢骨折、严重创伤、脊髓损伤、髋或膝关节置换、外科大手术术后,住院时间较长,出院前3天内建议复查双下肢血管彩超。
(四)住院期间怀疑下肢静脉血栓,随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如果超声阴性或超声不能得到明确的结果时,可选择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4.影像学检查。
所有住院患者术前均须查胸片,如胸片异常,术前须进一步行CT检查。
5.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可以评估凝血全貌,判断低凝、高凝状态;指导成分输血;评估发生血栓的几率;区分原发和继发纤溶亢进,为手术患者出血评估提供参考。因此建议:
(1)术前近1~2周应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推荐术前行血栓弹力图检查。
(2)术中易发生大出血并且止血困难的,如易损伤椎间静脉丛的手术,推荐术前行血栓弹力图检查;
(3)术中、术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者及时行血栓弹力图检查。
6.血浆脑利钠肽(BNP)
BNP测定有助于鉴别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我院开展的是BNP检查是BNP激素原后没有活性的N-末端片段(NT-proBNP)。年龄50岁以下成人血浆NT-proBNP 浓度 450ng/L诊断急性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50岁以上者的血浆浓度 900ng/L 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NT-proBNP<300ng/L 为正常,可排除心衰。为了解患者术前心功能状况,特做如下规定:
(1)既往有心衰、心肌梗塞或心脏介入、搭桥手术病史者;
(2)呼吸困难、运动耐量下降者;
(3)超声心动图提示射血分数异常者;
(4)其他医生认为有必要行BNP检查的疾病。具备上述之一者,必须进行BNP检查。
三、完善会诊制度
(一)对欲行手术的高风险患者,如年龄>70岁并具有多系统疾病,血气、心肺功能异常者等,在手术前应及时请麻醉科、内系相关科室、重症医学科等会诊。
(二)术中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及时联系相关专业会诊或协助手术,医务部予以协调相关专家支持,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三)对于疑难病例、手术风险极高或术后出现内科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肺栓塞、急性心肌梗塞或脑梗塞及不能明确诊断者,应请相关科室主任或副主任会诊,并及时通知医务部,必要时院内会诊。
(四)急危重症患者,按《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基本要求》执行。
四、落实安全责任
(一)目前科室对手术患者的术前讨论、术前小结多流于形式,对患者术中、术后可
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未予以足够重视,体现在手术同意书上,则是不能使患者或家属对所患疾病及手术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对手术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从而成为纠纷的隐患,医生也不能充分利用手术同意书来保护自己。各科主任应强化安全意识,重视术前讨论,尤其是:(1)甲、乙类手术。(2)年龄较大具有多系统疾病者。(3)疑难手术。
(二)麻醉医师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时,对上述三种手术应予高度重视。根据相关规定,麻醉医师到病房对次日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后,必须在所在科室与患者或家属交待麻醉风险,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填写《麻醉前访视记录单》。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
(三)针对上述患者,入手术室前临床医师必须将住院志、病程及时打印,以便有突发情况时医师及时了解病情,及时抢救。
五、完善谈话记录
(一)我院手术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肺栓塞、截瘫、马尾综合征、大出血。针对高风险手术,除常规书写《手术同意书》外,增加《高风险手术二次告知书》,由主诊医师或主任向患者和家属告知并签字。
(二)为减少手术患者出院后因医生告知不到位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具备下列情形之一者,须填写《出院告知书》,并签字:
(1)手术中应用内置物;
(2)术后需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
(3)其他医生认为应该详细告知的事项。
六、考核
(一)本规定自即日起执行,考核情况记入综合目标考核。
(二)规定中要求的内容,纳入单项否决项目,医务部负责督导检查。
(三)因违反相关要求导致投诉或纠纷造成经济损失的,赔付款的50%由个人或科室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