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试卷满分:150

题型 题量 每题分值 总分 单选 15 3 45 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2 10/10 作文评价 2 8/12 40 教学设计 3 20/20/25 65

一、教学设计

教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4.拓展延伸 5.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主要内容

1.诗歌教学

2.文言文教学——写景状物类/议论抒情类 一、主要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确立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主要内容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规范表述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 目标要适度

诗歌教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理解、掌握、积累……等词语,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学习诗歌中 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的写作手法(修辞、 情景交融),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情感、培养……之情;激起对古典(现代)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 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景方法(写人叙事或论证方法)。提高 对文言文作品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XXXX》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 ,主要选择了 类的文章。文章主要描写了( ) (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 知识,培养 情感,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x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 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 的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 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题:教学设计柳宗元《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写出你对《小石潭记》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断,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参:

第一题: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题: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苏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小石潭记》所在单元主要选择了写景游记类 的古代散文。本文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 文言知识,掌握写景手法,提高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易文言文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 文言作品的深入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设计

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疏通生字词 细读课文 巩固知识 总结课堂 把握文章大意 突破重难点 拓展发散 布置作业 2.不同文体新课教学设计

整体答题框架

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大声朗读/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课文,可以得出: (呈现上问题答案) 。 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得出: 问题二: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XXX段落,可以得出: 问题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4.拓展延伸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 (巩固练习/拓展视野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5.小结作业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回顾、总结本课内容。 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搜集.......) 课堂导入的设计

(一)导入的作用:①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②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③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⑤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二)导入的方法:①情境导入(多媒体居多:利用图片、视频引入) ②生活实例导入 ③故事导入 ④以旧引新导入(文言文) 表述示例:

①:开课之初,利用课件/多媒体给学生展示 的视频/图片/音乐,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聆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结束之后,请学生畅谈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②:开课之初,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有没有经历过……”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见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③:开课之初,给学生讲授XXX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询问学生听完故事后的感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诗歌教学/教学流程: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1. 诗歌主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歌主整体感知 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朗读、意象、情感 2. 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景物? 3. 读完诗歌,你能初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顺势补充诗人资料及创作背景) 1. 诗歌采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具体是如何运用的? 品析词句 2. 诗歌的X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深入研讨 表达技巧 围? 体会情感 3. 诗歌的X联中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诗歌的X联中用的最好的是哪个字?好在哪? 1. 举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诵读 2. 给学生补充诗作《XX》,引导学生对比两首作品在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 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知识链接 3. 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和XX有关的诗句,并畅谈感想。

写景状物类/教学流程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 1.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特点 2.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为我们描写某一景物的?(XX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 深入研读 解读文本 1. 文章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品析语言 2. 作者描写的XX景物有何特点? 体会感情 3. 在这一段/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 某个字/某个词用的好吗?好在哪里? 5. 通过对XX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读 1. 补充视频/音频资料,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写 2. 仿照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写一小段景。 3. 组织朗读比赛。

议论抒情类/教学流程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1.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 提炼论点 2.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3. 作者在文中谈了哪几个问题? 深入研读 论证思路 1. 请同学里出本节课的提纲,看作者在论证时使用论证方法 了怎样的论证结构?(引论、本论【并列、递进、辨别论据 对比】、结论) 2. 作者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使用了哪些论据? 3. 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何特点?某句话/某个词/某个字在此处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拓展延伸 说 1. 你如何看待作者论述的现象? 写 2.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3. 请同用……论证方法写一个小段。

案例分析题

题型 分值 1.教学案例分析 1.分析教师行为1 10 2.分析教师行为2 10 1.找病句/错别字 8 2.作文评价 2.分析作文优缺点 12 一、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主观题——真题类型 一、作用/目的/意图类 1. 教师所用教学资源的作用 2. 教师所提问题的目的 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3. 引用别人的评价的意图

二、复述/评价做法类 4. 概括/梳理教学任务 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5. 评析该老师是如何……的?

6. 从……的角度,评价该老师的教学行为 7. 评价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老师做的好不好 8. 对比、评价两位教师的优缺点,提意见

题型一:播放视频/图片/音频的目的/作用是什么?

(1)总说:采用视频/图片/音频教学,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法新颖,能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

(2)分说:(微观作用)

结合案例,找出具体内容,阐述这个情境创设:能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能否使学生获得某方面能力的提升(观察、想象、语言表达、思考)/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说明文:语言严谨性)

题型二:教师在某环节中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1)总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中常见的互动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课堂提问,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动,是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检验教学效果。) (二)分说:此处教师提问; (问题具体内容),让学生回归文本、钻研文本,理解 的作用。

具体分析提问的作用。

题型三:引用某人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1)总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感受与鉴赏”目标指出: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分说:教师在 引用名家名言作为总结,不仅实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总目标,也有利于实现本课 目标。

激发了对 的兴趣,拓展了 ,开阔了 ,促进了 。

题型四:概括/梳理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该老师是如何……的?)

(梳理教学过程,概括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一、 二、 三、

(或首先,然后,接下来,最后……)

一、利用生活实例导入课程内容,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 二、解决阅读障碍,疏通字词

三、整体感知,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深入研读,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重点分析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课下练笔,介绍喜欢的动物。

题型五:“评析该老师是如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组织课堂活动、组织阅读活动)”或“请从(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学活动)角度评价该教师教学行为”类。 (1)总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分说:分条列举教师行为+好处,重点关注教师以下行为:①教师如何提问;②提问后如何引导;③学生回答后如何点评;④点评完如何总结

教师是如何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疑,合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耐心引导,客观评价。

二、作文评价

确定文体:记叙文:写人(品质/性格);叙事(事情的道理);写景;状物

议论文

写人、记事、抒情类点评角度

评价学生习作要素

一、主题 优点: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主题集中;

缺点: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二、内容(材料)优点:1.贴近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章中……

答题模板(150字) (1)本文通过叙述……,突出了“……”这一主题。(概括作文内容) (2)这篇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指出缺点) (3)建议……。如:…………。(给出改进建议) 3.

三、结构

四、语言

五、情感 2. 【叙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文中祥写了……略写了……表达出……

叙事跌宕起伏,不落俗套,引人入胜。

3. 【写人】叙述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文中描写了XXX的语言、动作、心理……

4. 【景物】按照空间顺序,引人入胜,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情景交融。

缺点: 1.内容前后联系不紧密,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够密切

2.【叙事】详略失当,主次不够分明。文中……

【写人】人物描写匮乏,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优点:1.标题设置悬念

2.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

缺点:结构混乱,脉络不清。 优点: 1,语句通顺,言辞优美,语言表达能力强;

2,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3, 语言平实质朴,刻画细致

4,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缺点:语言过于平淡,语句多处不通顺;遣词造句不恰当。修辞手法运用较少。优点:感情真挚、细腻、发自肺腑 缺点:感情过于平淡,情感缺乏深度

议论文:《拿来主义》《劝学》 (1)理顺思路,严谨结构。

①“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讲与论点相关的小故事生动引出论点;借名人名言有说服力的引出论点;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论点;由与论点相关的优美语句引出论点。 ②“分析问题”。对论点进行论证,重中之重。按照一定的层次展开论述。一般来讲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三种。

③“解决问题”。对论点的重申或针对现实的号召。

(2)理性议论,彰显深度。

①摆出事实论据后,对论据有中肯的分析。

②围绕论点进行理性议论。(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③做严密性的补充论述,彰显思想上的深度。

议论文点评角度 优点: 1.中心论点明确

2. 论证结构合理、清晰、完整。

3. 论据充分,与论点统一;论证方法多样化;

4. 论证语言清晰流畅,表达严谨,逻辑性强,用词准确

缺点:1.中心论点不明确。

2. 论证结构混乱(不完整)

3. 论据脱离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单一,无证中心论点。4. 论证语言不够流畅,表达漏洞较多,逻辑性差,用词不当。 答题模式:

(总说)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本文论据和论

证方法都很单一,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现代汉语 第一节:语音 第二节:汉字 第三节:词汇 第四节:句子 第五节:标点符号 第六节:修辞 第一节:语音

考点一: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考点二:音变

①上声(三声)变调

a 两个上声相连 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b 三个上声相连 三声+三声+三声——二声+二声+二声

三声+三声+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②“一”的变调 在四声前,变为二声 (例:一半)

在非四声前,变为四声(例:一般,一连,一举) ③“不”的变调 在四声前,变为二声(例:不变)

④轻声 轻声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如:对头(仇敌,名词)对头(正确,形容词)⑤儿化 儿化的作用:①区别词义:头(脑袋)——头儿(领头的) ②区别词性:盖(动词)——盖儿(名词)

③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 小猫儿、小孩儿 第二节:汉字

考点一:汉字形成的演变 汉字七体——甲金篆隶草楷行

1、甲骨文(写在动物兽骨、龟甲上):殷商时代——象形文 2、金文(最早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西周——象形文

3、篆书(体正势圆,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大篆——春秋战国时代秦国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的文字

4、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狐为直)

秦隶——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以秦隶为基础演变,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

5、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6、楷书 “楷”——笔画平直、规矩整齐,可为楷模 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7、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笔画连绵,各自。《兰亭集序》

第三节:词汇:成语

望洋兴叹——庄子 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韩非 洛阳纸贵——左思 完璧归赵——蔺相如、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四面楚歌——项羽

炙手可热——杜甫 老骥伏枥——曹操 学而不厌——孔子 舍生取义——孟子 东床坦腹——王羲之 紫气东来——老子 韦编三绝——孔子

第四节:句子 考点一:句子的成分 主 谓 宾

定 状 补

主干 修饰成分

我 狠狠地 打 死 可爱的 你。(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 后作补语) 窗外的 树叶 几乎 黄 透了。

口诀:主干就是主谓宾 定语修饰代和名 状语总在形动前 补语却在形动后

考点二:病句辨析

成分残缺 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 句式杂糅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1. 成分残缺或赘余

主语残缺:【标志:遇到介词等放在句子开头,居中使用“使”、“令”等词】例经过……,使…… 宾语残缺:这个节目表达了同学们要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相当汇报成果。 成分赘余:班会上,班长首先第一个站起来发言。

2、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我县的粮食总生产量,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动宾搭配不当:出租车无论……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主宾搭配不当:今年麦子的收成是近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3、语序不当

定语顺序排列不当:规律——属 数 动 形 名 (我的 一件 刚买的 新的 羊毛 大衣。)

状语语序排列不当:规律——因 时 地 情 人 (小明的父亲 为了弄清小明和人打架的原因,昨天 在派出所 心情沉重地 和张所长 谈了一次话。) 虚词位置不当:

a.“把”字句表否定式“把”的位置不当。否定词+把

b.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后; 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前。 4、句式杂糅 常见句式杂糅标志:

①本着……为原则 ②对于……问题上 ③原因是……造成的 ④是因为……的原因 ⑤是由于……的结果 5、表意不明

①指代不明 ②词的多义导致表意不明 ③停顿不同导致表意不明 ④修饰语两可导致表意不明 6、不合逻辑 ①一面对两面

②否定失当【标志:不要、不会、禁止、忌、以防、劝阻、阻止、避免、忘记、反问句】 第五节:标点符号 考点一:问号使用注意事项

①有疑问词但事实陈述语气,不用问号 ②选择问句在最后加问号

③主谓倒装的倒装疑问句在最后加问号。例:怎么了,你?

考点二:顿号使用注意事项

1. 表示概数的两个连用数字之间不加顿号 2. 句末有“啊”“啦”“呀”等不加顿号 3.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不加顿号 4. 并列双引号、书名号之间不加顿号

考点三:冒号使用注意事项

1、“某某说”在引文中间,不应用冒号 2、仅做句子某成分的引用部分,前不用冒号

3、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 4、同一句中不能出现两个冒号 5、冒号后不用再加提示性词语

考点四:引号使用注意事项

1、整句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内 2、局部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外。

3、报纸、杂志、电视等栏目名,法律法规文件名,电影、电视片名等各种作品不用引号4、转述他人的话不用引号

考点五:破折号使用注意事项

1. 破折号不能与“是”“有”等提示的词同时使用 2. 破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时,不与括号连用

考点六:省略号使用注意事项

表省略是不能与“等”“等等”“什么的”同时使用。

第六节:修辞 考点一:比喻:

①条件:甲乙本质不同,且有相似点

②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只出现喻体)、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A像B,像C,又

像D)

考点二:比拟

特点: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拟人——事物人格化

拟物——把人当作物、把甲物当作乙物,把抽象概念当作实物来写

考点三: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同他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例:红领巾在做广播体操。 借代无法还原成明喻

考点四:对偶

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 ②对偶的种类:

正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串对(逻辑、假设)——“流水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考点五:通感(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考点六: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

件事。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时明月汉时关

考点七: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双关的种类:①语义双关——词的同义(路)/②谐音双关——词的同音(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考点八:反语:运用跟本以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

古代汉语

第一节:通假字 第二节:古今异义 第三节:词类活用 第四节:常考虚词

第五节:文言特殊句式与修辞

中外文学

专题一:古代文学 第一节:先秦文学

考点一:《诗经》: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公305篇。风雅颂、赋(直言其事)比(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引起所讲之物)——六艺《关雎》《蒹葭》

考点二:屈原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楚辞》第二部诗歌总集。

考点三:史传散文:

1. 尚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书》

2.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4. 《国语》《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点四:诸子散文

1. 儒家 孔子“仁”;孟子“性善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荀子“性恶论”《劝学》 2. 道家 老子“无为”《道德经》;庄子“天人合一”《庄子》; 3.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公输》

4. 法家 韩非子“君主集权”《扁鹊见蔡桓公》 考点五:神话《山海经》

第二节:秦汉文学 考点一:贾谊 《过秦论》 考点二:汉乐府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考点三:古诗十九首 考点四:汉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考点五:司马迁和《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壁” 考点六:班固与《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一:建安文学

1.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瑒 刘祯 考点二: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考点三: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考点四:南北朝民歌 南朝——清丽缠绵 北朝——粗犷豪放《木兰诗》考点五:《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本小说集 考点六:陈寿《三国志》 《隆中对》《出师表》 考点七:范晔《后汉书》

考点八:郦道元《水经注》地理志《三峡》 考点九: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四节: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一:“初唐四杰”——王 杨 卢 骆 考点二:陈子昂“诗骨”《登幽州台歌》 考点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考点四: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考点五:孟浩然,“三水田园诗”“王孟”《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考点六: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竹里馆》《使至塞上》 考点七:王之涣 《登鹳雀楼》《凉州词》 考点八:王翰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考点九:王昌龄“七绝圣手”《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考点十: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与岑参“高岑” 考点十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考点十二:李白“诗仙”酒第一、剑第二、诗第三 写了一万多首,保有1200首 考点十三:杜甫“诗圣”“沉郁顿挫”安史之乱前唐朝人口5000多万,后1300多万 考点十四:韩愈《马说》 考点十五:柳宗元《小石潭记》

考点十六:刘禹锡 “诗豪”《陋室铭》“沉舟侧畔千帆过”

考点十七: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元稹《钱塘湖春行》 考点十八:李贺“诗鬼”《雁门太守行》 考点十九:杜牧“怀古诗”《泊秦淮》借古讽今 考点二十:李商隐 《夜雨寄北》《无题》

考点二十一:温庭筠 与李商隐合称“温李”“花间派” 考点二十二:李煜“千古词帝”《虞美人》《相见欢》 第五节:两宋文学

考点一:柳永“婉约派”《雨霖铃》

考点二:李清照“婉约派”《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 考点三:范仲淹“豪放派”“范文正公”《岳阳楼记》 考点四:欧阳修 六一居士《醉翁亭记》

考点五:王安石 “临川先生”《伤仲永》《登飞来峰》 考点六:苏轼“东坡居士”《水调歌头》《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考点七:陆游《示儿》《游山西村》

考点八:辛弃疾“南宋豪放派” 考点九:姜夔 第五节:元明清文学

考点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考点二:王实甫《西厢记》 考点三:冯梦龙

考点四:汤显祖《牡丹亭》 考点五:吴敬梓 考点六:南洪北孔 专题二:现当代文学

考点一:郭沫若 新诗奠基人《星空》《女神》 考点二:闻一多《死水》《红烛》 考点三:徐志摩“新月派” 考点四:戴望舒“雨巷诗人” 考点五:艾青 考点六:鲁迅 考点七:矛盾《子夜》 考点八:萧红

考点九:老舍《骆驼祥子》《茶馆》

考点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考点十一:沈从文“乡土小说”《边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