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检测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

来源:化拓教育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

B.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问余所以至此者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答案 D

解析 A项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B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C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

2.下列各句的“过”与“裘马过世家”中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 .B.一日,大母过余 .

C.我腾跃而上,不过数刃而下 .D.是谁之过与 .答案 C

解析 C项为“超过”,与例句相同。A项为“经过”,B项为“看望”,D项为“过错”。 3.与“因谓之方山子”中的“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B.因利乘便 .C.因遗策 .D.因河为池 .答案 A

解析 A项与例句都为“于是”,连词。B项趁着,介词。C项沿袭、遵循,动词。D项凭借,介词。

4.下列各句中“而”字表承接关系的是( ) A.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方屋而高 C.而岂山中之人哉 D.(方山子)使骑逐而射之 答案 D

解析 A项表转折。B项表并列。C项表转折。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B.往往阳狂垢污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D.余谪居于黄 .答案 B

解析 阳:同“佯”,假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射之使骑逐而.A. 望矣吾尝跂而.异之余既耸然.B. 他植者则不然.

光、黄间晚乃遁于.C.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宗:尊崇 阳:表面 等:等同 谪:贬官

家呼余宿其.D.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 A

解析 A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B项“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于”:介词,在/介词,比。D项“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7.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一组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②⑥表现的是方山子的“隐”。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答案 B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逐渐长大成人后,就一改往昔所为专心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嘉传

B.②③④⑥ D.②③⑤⑥

苏 轼

叶嘉,闽人也。少植节操,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少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尚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薾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 ①陆先生: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③山薮:深山密林。④薾(nǐ):疲困的样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之①上读其行录而善.A.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①我其试哉.B.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顾谓侍臣曰①因.C. ②因河为池.不得志①嘉既.D.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答案 B

解析 A项“善”,①认为„„好;②好的。B项“其”均解释为“一定”。C项“因”①于是,就;②凭借。D项“既”,①在„„以后;②既然。

11.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的一组是( )

①少植节操 ②幸惟陛下采择至此 ③上鼓舌欣然 ④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⑤其忠可谓尽矣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答案 B

解析 ①②未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

12.下列对原文的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法别具一格,以拟人的手法写茶,以人喻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茶的品质。

B.本文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以人喻茶,又以茶喻人,虚实相生,人中有茶,茶中有人。

C.苏轼为叶嘉作传,叙述茶的功德,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D.苏轼借茶言志的写法,还表现在通过对叶嘉命运沉浮的描写,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

答案 D

解析 “怀才不遇”牵强附会。 13.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译文:

②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译文:

答案 (1)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2)①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 ②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出游时遇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记下他的言行并在当时传颂。皇帝读了有关他的言行的记录,认为很好,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

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勃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酒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好的人才,年年上贡。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学习的。

(2013·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杜慧度,交阯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阯。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遯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遯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遯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遯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馀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

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阯 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句中“遏”与“断”连用,意思是“阻断”,而“禁绝”仅指用强力限制,不合语境。

15.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 )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人物的军政才干角度考查信息筛选。第①句写杜瑗依靠计谋取胜,有军事才能。第②句是杜瑗斩杀反叛的卢循的使者,说明他对朝廷的忠心。第③句说杜慧度积极抵抗叛军,但不能看出他的军政才干。第④句是说杜慧度运用战术破袭叛军,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第⑤句是说叛军战败而逃,卢循死亡。第⑥句是说杜慧度重视教育,具有政治才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尚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表述不当。原文中“能弹琴,颇好《庄》《老》”翻译成“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有误。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译文: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译文:

答案 (1)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2)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虚词用法。(1)“造”,到达;“入城”,攻入城中;“乃”,副词,才。(2)“威惠”,声威恩泽;“奸盗”,邪恶偷盗之事,形容词用作名词;“乃至”,以至于。

参考译文

杜慧度,是交阯人。祖籍京兆。他曾祖父杜元,任宁浦太守,于是迁居交阯。他父亲杜瑗,字道言,在州府做官,做过日南、九德、交阯太守。当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敢健壮有权力,用威势控制交州,李逊听说刺史滕遯之要到了,便分派他的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杜瑗收集人马杀掉李逊,交州境内得以安宁。杜瑗被任命为龙骧将军。滕遯之在交州十几年,和林邑国之间多次互相攻击征伐。滕遯之将回到北方,林邑王范胡达攻克日南、九德、九真三郡,于是围攻州城。当时滕遯之已经走远了,杜瑗和他的第三个儿子杜玄之竭尽全力防守,设谋划策,经多次交战,大败敌人。连战皆胜,所以范胡达逃回林邑。朝廷于是任杜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反叛占据广州,派使者交结杜瑗,杜瑗将来人斩首。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去世。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开始时是州的主簿,流民督护,接着升任九真太守。杜瑗去世,府州官吏们认为交州与敌寇相邻,不应空缺刺史的职位,共同推举杜慧度代管交州府中事务,杜慧度坚决推辞不接受。义熙七年,朝廷任命杜慧度为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还未抵达,当年春天,卢循袭击攻破合浦郡,直接向交州进发。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将士六千人抗拒卢循的军队,活捉卢循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其残余军队还有三千人,都是久经战斗的老兵。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杜慧度把宗族的私有财产全部拿出来充当部众的奖励、赏赐。杜慧度亲自攀上高船,交战时,发射火箭和雉尾炬(古代火攻用的一种兵器),步兵则在两岸猛烈射击敌人,卢循的舰船都燃烧起来,顷刻之间大败而逃,卢循被箭射中掉入水中淹死。将卢循和他的父亲卢嘏,以及卢循的两个儿子斩首,把他们的首级送到京城。杜慧度被封为龙编县侯,享受一千户租税待遇。高祖登位做皇帝,杜慧度晋升官爵为辅国将军。当年,杜慧度率领文武将士一万人南征林邑国,杀死了林邑国的大半士兵,而宋前前后后被林邑国掠走的财物都归还了。林邑国王请求投降,并且交纳牲口、大象、金银、木棉等,于是放过林邑国。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俭约朴素,擅长弹琴,很喜欢读《庄子》《老子》。在州内禁止并断绝过分的、

不合礼制的祭祀,广修学校,荒年之际人们没饭吃,就用个人的俸禄赈济人们。在管理上很严密,好像治家一样,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