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赏析
《受戒》赏析
作者:王兰香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0期
【提 要】《受戒》写的凡人凡事凡物,用轻快明朗的笔调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清清爽爽、懵懂温情的爱情,是一篇包含诗情的小说,表现的是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受戒 赏析
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受戒》是1980年发表的,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一、率性自然的荸荠庵
小说描写了荸荠庵的和尚们的寺庙生活和小英子家的世俗生活。寺庙生活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明海出家当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是一种职业,一种风俗。小明子以世俗谋生的态度,参与与神圣的宗教生活,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作者以平常人的角度写和尚们的寺庙生活,甚至以喜感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寺庙生活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当家的”仁山放债收租子,仁海有老婆,仁渡会放“花焰口”,他们打牌赌钱,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而且杀猪就在大殿上,明海的日子也清闲的很,开山门,扫地,烧香,敲磬,宗教圣地的神秘、枯寂、禁忌一扫而光,小说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世俗味的美好世界。正如汪曾祺所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可缺少,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二、“散”与“淡”的完美结合
小说以平淡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宗教圣地的佛门故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淡化故事情节,用散文化的笔调来写小说。无紧张曲折的矛盾冲突,无一波三折的韵味,人物少有情感起伏,小说很接近生活的原貌,紧贴真实生活状态,结构松散但疏放自由,用看似平淡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感。
散文化的笔调是通过大量的风俗描写来表现的。小说中多生活风俗画,细节等的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的向我们展现了三十年代江南水乡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和世外桃园般的荸荠庵。小英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葚,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院墙小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柿子树,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的很,小英子的家也如世外桃源般清雅纯朴。汪曾祺说“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性。作为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性色彩,很朴素,这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小英子活泼开朗、率性天真。小和尚聪明善良、拘谨羞涩。赵大伯是个能干的庄稼人,农活样样精通,为人和气。赵大娘两眼清亮亮的,热爱劳动。这里温饱不愁男耕女织,纯朴温馨,人物气氛浑然天成,宽容的风俗,健康的人性使得明海,小英子的爱情自然而然地萌发了。小英子追求爱情是本乎自然的,比较大胆的,但它是纯真的,是思无邪。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的世俗生活,朦胧纯真的初恋情怀,都是作者表现的健康、自然的美好世界。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的本性,温馨、自由地享受着普通人的生活和乐趣,透着自然的气息。小说写风俗不是离题万里,目的還是写人,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将风景美和人物美融合到一起,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也得以演绎她们朦胧的爱情。是庵赵庄纯朴的习俗熏陶了他们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优美的自然风光造就了他们自由纯朴的天性。 三、受戒与情爱
小说中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宗教圣地与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受戒与情爱这对矛盾放在一起。小说的题目为受戒,但受戒的场面在最后才出现,两个人的爱情告白也放在了明海受戒之后,小英子的大胆表白使这个小和尚面对人生的抉择,在受戒与情爱之间,他坚定地选择了爱情,这是对受戒最有力的回应,身体受戒,心灵破戒,世俗的爱情战胜了可能到来的清规,小和尚选择了合乎人性的世俗爱情,这一选择正是作者所赞扬的,表明对美好情感向往的本性是健康的。汪曾祺说:“我写《受戒》主要说明人是不可能受压抑的,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的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但压抑人性的何止是佛门的清规戒律,健康的人性何止是爱情,作者委婉地表达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往追求。 小说的结尾写到,写于四十年前的一个梦。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小说也讲究留白,不能写的太满,留有余地让读者自由的思考、品味。 参考文献
汪曾祺1998《汪曾祺全集》小说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强 薇2010《汪曾祺〈受戒〉的主题探析》,《文学教育》第6期。
仇玉文2010《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及其影响》,《文教资料》第11期。 (通信地址 730060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