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统计论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变。随着创新战略的实施,服务高质量曾艳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对发展的要求,开展我市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一)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综合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本文将区域创新能力界定为一个区域将信息、知识和技术等要素不断投入,融入社会生产,从而形成新服务、新产品、新工艺,并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其核心是科技能力、研发能力或科技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指一个地区内所生产的劳务数量与物质产品,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二、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一)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创新能力正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创新能力高的区域有溢出效应,会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发展;欠发达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需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加强企业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区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二)模型的选取及修正采用最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对重庆23重庆统计市、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C-D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如下:αβ 式(1)Yit =AitKit Lit 县、巫山县、巫溪县)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黔江区、武隆区、酉阳县、石柱县、秀山县、彭水县)。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就业人数和研发经费投入额,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重庆科技统计年鉴》和市统计局。按照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3个区域对38个区县数据进行汇总,并对汇总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四)实证分析使用Eviews10.0进行回归分析,实证重庆市、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单位根检验使用2011—2018年的数据,采用Levin, Lin & Chu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对重庆市、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指标数据进行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Yit 、Kit和Lit分别代表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α和β代表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Ait代表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创新能力指标引入C-D生产函数,从而实现对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见式(2)。αβ 式(2)Yit =AiteritKit Lit γit=γInSit+λi+εit,Sit代表区域创新能力,γ代表区域创新能力的产出弹性,λi指不随时间变化而影响生产率的因素,εit是随机扰动项。为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影响,对式(2)两边同时取对数,形成式(3)。InYit=InAit+αInKit+βInLit+γInSit+λi+εit 式(3)表1 各区域样本数据单位根检验(P值)检验名称Levin, Lin & Chu ADF - Fisher Chi-squarePP - Fisher Chi-square重庆市0.00000.00390.0000主城区都市圈0.00000.01630.0000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0.00000.00140.0000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0.00000.00000.0000选取变量: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Y;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K;就业人数表示L;研发经费投入额表示S。(三)模型样本的选取及数据处理把重庆划分为三个区域,主城区都市圈(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南川区、永川区、合川区、綦江区、潼南区、铜梁区、大足区、荣昌区、璧山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垫江县、丰都县、云阳县、忠县、奉节由表1可见,P值均小于0.05,四个样本数据都通过了Levin, Lin & Chu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即通过了单位根检验。2.回归分析将样本数据带入Eviews10.0,分别对重庆市、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24统计论坛陵山区城镇群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2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指标CINLABLNINVLNRADR-squaredAdjusted R-squared重庆市2.1288710.2707750.2769850.3613900.9991990.998599主城区都市圈0.6463750.9004960.0940550.4636470.9982730.996978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3.9663302.7933221.0936410.1404720.9959850.992974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5.0191230.5327510.6530790.0252820.9550560.9213493.结果分析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创新能力、投资和劳动力三者的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显示三个区域的C-D函数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特点,经济发展已具有规模效应,只是各区域所依赖的生产资源不同。重庆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产出弹性系数大于劳动力和投资的产出弹性系数,说明重庆市已处于创新驱动阶段,且创新主要靠主城区都市圈拉动。主城区都市圈的区域创新能力产出弹性系数大于投资的产出弹性系数,小于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表明主由表2可知,重庆市、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回归分析结果方差系数在0.95之上,得出上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以上实证结果证明重庆市、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重庆市和主城区都市圈的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较大,分别为0.36和0.46,即当重庆市和主城区都市圈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1%,可以拉动重庆市和主城区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0.36%和0.46%;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居中,为0.14,即当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区域创新能力每增长1%时,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0.14%;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小,即当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区域创新能力增长1%时,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0.03%。城区都市圈还处于劳动和创新驱动为主,投资驱动为辅的阶段,需进一步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合作,协调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创新能力和投资的产出弹性系数小于劳动力投入产生弹性系数,显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另两个要素高。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需在重视劳动力“量”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要把劳动力的优势转化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创新能力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小于投入产出弹性系数,显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投资要素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另两个要素高。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需把精力放在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上。投资需谨慎,过高的投资会导致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此外,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25重庆统计的区域投资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大于创新能力的产出弹性系数,显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需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成果转移。广泛招才引智,设立专项资金,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本土创新专业、拔尖和领军人才,资助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持续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提高对科技型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起点高、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创新机构。在落实好已有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继续优化科技发展资金结构,加大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对关键技术研发成果配套奖励。围绕汽车、电子、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聚焦大数据、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打造重点研发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各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协同创新。各区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链条。要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实现区域间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共建机制、区域协同机制,推动产业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加快形成“主城引领,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区域联动”的创新格局。(二)主城区都市圈发展建议主城区都市圈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较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因此,一是继续提升本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竞争力,加快建设重庆科学城,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推进两江协同创三、对策建议 根据重庆市总体布局规划,结合重庆市、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域现状,对提升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重庆市发展建议重庆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较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但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明显,区域不平衡性突出。主城区都市圈的创新能力明显高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因此,一是需继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以“智博会”为平台,加强信息服务投入,大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经济。围绕我市产业升级需求完善创新链,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加快推动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创新,积极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总部,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跨界融合,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高水平的技术研究平台,加强26统计论坛新区建设,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创新资源,高质量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继续提升资源共享、专利导航、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高科技产业产能规模;加快推进重大科学装置建设,着力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快引进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二是充分发挥创新溢出效应,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资源共享,实现技术、人才、平台的有效流动。(三)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建议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小于劳动力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一是加速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尽快摆脱环境因素制约,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优化创新环境,积极引进、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二是充分吸收主城区都市圈的溢出效应,加快建设资源开发共享平台,促进技术要素自由流通,优化创新成果转化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三是着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发展支撑条件,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四是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吸引各类生产要素进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提高开放水平,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加强同各区域的交流、合作。(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建议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投资、劳动力对经济的影响高于区域创新能力。因此,一是研究科技创新功能布局,梳理优势领域,把控重点突破关口。二是提高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基础,推进创新合作,融入全市创新网络;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以智能化、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要提升地方财政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投入,培训和吸引研发人员,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自主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市统计局)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