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哲学意蕴管窥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18卷第4期 2016年12月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 ̄of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o1.18 No.4 December 2016 《安娜・卡列尼娜》的哲学意蕴管窥 张则天 (太原学院中文系,太原030032)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含有极强哲学韵味的小说,托尔斯泰借着安娜的人生娓娓道出了人生悲剧的奥 秘:人生就是一种痛苦。安娜之死不是社会悲剧,而是人性悲剧,这种死是为了“列文的生”,是向死而生。结合叔本华 的人生如钟、如跑道论调和托尔斯泰曾提到的“圆拱形结构”可图解书中描述的四种家庭模式,从而突显出托尔斯泰 隐于书中的人生主张和哲学观。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叔本华;家庭模式 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23(2016)04—0073—04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创作于19世纪的长篇小 说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它丰富的思想内涵 荣心的满足(其实爱情的实质也不那么美好,佐证1 的观点)[”。 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这部作品一出版就引起了社 3.生活让爱情越走越远,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我 会轰动,历来受到文学家的众口赞誉。作者赋予了这 部小说太多的情感。并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土地私 有制、资本主义的观点和态度,其中列文被看作是托 尔斯泰本人。但安娜作为书中的灵魂人物,更是负载 了托尔斯泰的情与怨。 一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势必有一天也会走到像和卡列宁 一样的处境。就算弗伦斯基出于责任感对我好,对我 温存。却没有我所渴望得到的爱情,那这也是地狱 (生活必定要走向无聊或痛苦,无法改变)【l_。 4.我对谢廖沙的爱也并没有胜过自己对自己的 、安娜负载的人生意蕴 爱(作为促成生活痛苦的一份子,我也是天性如此, 无法改变。人是利己主义者)I1l。 5.就连小女孩儿(代表这个社会的未来)也会装 模作样。这个社会已经虚伪得没救了(整个社会就是 假的、虚伪的)【1]。 (一)安娜之死对人生的倾诉 关于安娜的死因,大多数归结于情欲的追求、爱 人的变心、社会的虚伪。可古今中外,为了爱情或受 了社会压迫而死的形象数不胜数.安娜之死却显得 复杂且独有匠心。作为一个“圆形人物”,安娜的死绝 6.我们生来都是为了要受苦受难,我们都知道 不是纯粹地为爱情或为情欲而死,也不能简单地归 结为社会的虚伪,否则安娜这个形象不会如此令人 惋惜和喜爱。 重新梳理一下安娜死前的心理脉络,具体如下。 1.人与人之间的惟一关系。是生存竞争与仇恨。 人们摆脱不了烦恼……[1] 这一点,都在想方设法欺骗自己。可是,一旦看清真 相,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不会得到幸福的,除非欺骗 自己又欺骗别人.可欺骗也让我觉得痛苦,因为我追 求真挚自然,但我又想得到幸福,我不可能得到我所 想要的)?川 7.理智是为了摆脱苦恼.那我为何不结束注定 苦难的生命_lJ。 2.弗伦斯基爱我也并不纯粹,一部分是为了虚 [收稿日期]2016—01—03 [作者简介]张则天(1994__),女,河南三门峡人,本科在读,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73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8.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欺 骗.一切都是罪恶![11 整条线归结出来就是:生活是苦难的。我们用谎 言覆盖苦恼,我无法走向我要的幸福。托尔斯泰在写 《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对叔本华的哲学理论非常着 迷。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一切 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2_。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 尼娜》前后也一度困在自杀的念头里,所以安娜的想 法就是托尔斯泰的想法,作者通过安娜肯定了叔本 华的哲学理论,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痛苦的倾诉。 安娜自杀前的篇幅中,安娜很清楚弗伦斯基是 爱他的。“我难道不知道他是爱我的么……”【1]但安娜 又选择用自己的死来复燃她和弗伦斯基之间的爱。 其实安娜复燃的不是爱,而是爱中的真挚美好,爱能 给予人的幸福。但是人毕生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幸 福无法到达,或者说只是在一瞬间.且必将走向痛苦 或虚无的境地,就像《老人与海》的寓意所指——人 可以通过努力满足欲望.但是最终还是要遭到毁灭。 这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厄难。人活在世上,难免产生欲 望,欲望是一种个人价值的追寻,代表着一种生存意 志,可欲望难免带来痛苦。人生是痛苦的,因为人们 追寻不到长久而完善的幸福。安娜生存的意志非常 强烈,所以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死前的心理活动也十 分绝望。因此,《安娜・卡列尼娜》并不是一出单纯的 类似“易卜生戏剧”的社会悲剧,而是一出人性悲剧, 安娜的痛苦具有普遍f!生。托尔斯泰借着安娜的人生、 安娜的思想娓娓地道出了人生悲剧的奥秘。 (二)安娜灵魂中酿成死亡悲剧的因素 安娜最终走向死亡,按莎士比亚戏剧的“性格悲 剧”观・ 来看,安娜性格中一直潜藏着一个致命的弱 点.但是同时也是她最大的优点。据说托尔斯泰在几 经改稿最终定稿时抱着书稿痛哭不止,对笔下的安 娜十分同情和喜爱。安娜让人同情喜爱的优点,通读 全书我们可以捕捉到——求真。安娜是一个追求真 挚的人.托尔斯泰十分注意突出安娜求真的品格, “在她那乌黑的头发上——全是她自己的。没有掺一 点假”ll】。在赛马场事件后,卡列宁警告安娜不要在社 交场做出失礼的行为的时候。安娜坦白自己爱弗伦 斯基憎恶卡列宁,并觉得把一切讲明是一件多么好 的事。在卡列宁告知安娜可以不尽妻子的义务但是 74 可以享受妻子的权利,只要她能维护他的名誉时.安 娜拒绝过这样的生活。尽管当时上流社会的偷情已 司空见惯,但安娜却不愿与这样的贵族妇女们同流 合污。安娜发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爱自己生的 小女儿,并且不能装出爱她的样子。在弗伦斯基说她 不自然时,安娜非常生气。 正是这样的真挚与虚伪限了的社会以及安娜追 求的幸福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人活在世上,难免产生 不符合道德规范或世俗认知的情绪或想法,但是这 种想法一旦表现出来。大多会导致人生的责难和不 幸。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自我价值难以伸 展同样也是痛苦和不幸的。在这种永不会改变的两 难境地下,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会选择遵守世俗规范 或者欺骗、虚伪。可作为真挚的安娜,无论是欺骗还 是改变自己的本真都是那样的痛苦,这样的真挚使 她难以存于这个社会。 同时.安娜追求的幸福不同于普通人追求的幸 福,她追求的幸福实际上是美的代表——能给人带 来愉悦的人或事物,她不愿意有一点痛苦夹杂其中。 她无法忍受弗伦斯基对她的淡漠,无法忍受没有生 气的生活。可以说,安娜追求的幸福是一种至真至美 的幸福。这又跟真发生了激烈冲突,因为世上不存在 这样的幸福,除非用谎言和改变来获得。而安娜追求 的是一种相对完美静止的幸福。这种追求跟浮士德 对于古典美的追求有些相似,浮士德追求“单纯的高 贵,静穆的伟大”的希腊古典美。安娜本人既以单纯 为特征,又想获得一种静止的美,总之她的追求已超 过了浮土德所追求的第二阶段“爱情”,她的追求是 伟大的。 有不懈的追求,才会有灭顶的绝望。安娜像一个 英雄悲剧式人物.她用生命来做个体意识的抗争。但 是她又不是美狄亚。她不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做野 蛮的个体意识的抗争。她不会用尽手段追求自己的 爱情,满足自己的私欲.她追求的幸福是一种真和 美,如同夸父追日一样高尚而执着。她的个体意识、 生存意志,她的追求都在理性之内。但是当她走到一 个极端的境地时,才发现这一切是不可以并存的,于 是她宁愿用死来换取自己的追求。 英雄们每向自己心中的理想迈进一步就又往死 亡靠近了一点。如俄狄浦斯王,每当他向自以为能摆 张则天:《安娜・卡列尼娜》的哲学意蕴管窥 脱命运的理f生迈进一步时.却相反地越靠近了悲剧 的牢笼,安娜也是这样。安娜作为一个勇敢真挚的 人,带着人生沉重的悲剧观,替一度想自杀的托尔斯 泰赴了死。这种死是向死而生,有了托尔斯泰心中 “安娜的死”,才能获得“列文的生”。 (二)由欲望建构的人生圆拱模式 托尔斯泰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人生 如同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大多数人终其 一生……他们与钟表的构造想仿佛。发条扭紧后,它 就不知理由地摆动着。人类呱呱坠地时,人生钟表的 发条就开始扭紧”[21。而托尔斯泰在别人攻击他说《安 娜・卡列尼娜》是平行故事结构没有联系时,曾在 二、人生圆拱中的家庭模式 (一)四种家庭模式的心理解构 《安娜・卡列尼娜》有两条主线故事,但其实托尔 1878年致拉钦斯基的一封信中写道:“你对《安娜・ 斯泰描述了四种家庭模式。第一种是世俗的家庭关 系,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和多莉构成的家庭关系,它 代表了当时俄国许多上流社会的家庭模式,以家庭 成员的容忍或欺骗来延续家庭生活。第二种是列文 和基蒂这种既是自然结合又符合社会期待,也是作 者所推崇的一种家庭模式,既追求幸福又懂得克制, 牢守家庭的约定。第三种是安娜和弗伦斯基且以安 娜为代表的由本我欲望个人情感所构成的家庭模 式。第四种是瓦莲卡和谢尔盖・伊万诺维奇这种本可 以结为家庭却完全用理智否定了个体意识的关系。 这四种家庭关系事实上正可以用弗洛伊德“本 我、自我、超我”的心理动力论来分析。安娜代表了 “本我”,是欲望的代表。是受潜意识支配的、人与生 俱来的自然愿望,只遵循享乐原则。列文代表了在 “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自我”,它是个调和产物。现 实原则暂时中止了享乐原则,列文是瞳得克制的。 第一种和第四种都是“超我”.由完美原则支配, 只不过服从的意识不同,前者服从的是当时社会的 意识。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曾说:“除了生活所给予一 切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的那个一般的解答之外, 再也得不到其他解答了。那解答就是:人必须在日常 的需要中生活——那就是,忘怀一切。”[1l忘怀一切, 也忘掉你自己。忘掉生存意志,符合生活的需要。符 合社会的需要。弗伦斯基在碰到安娜之前也有一套 不是规则的规则,这规则不是明文.而是为了在社会 生存,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套门路。这都是服从于社会 意识之下的最好见证。而第四种服从的是一种理智 型的意识,在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想向瓦莲卡求婚时 明明觉得自己动情,且觉得瓦莲卡是个再合适不过 的人.可又怕自己只是一时的情感,不符合理智,还 想坚守自己对前妻的诺言,从而放弃了这段婚事。他 的理智超出了常人的理解。 卡列尼娜》的看法我觉得是不正确的,恰巧就是为建 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衔接得使人觉察不出什么 地方是拱顶。而这正是我致力以求的东西。这所建筑 物的联结不依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交往),而自 有其内在的联系。”[3]于是便生出一种奇妙的巧合。叔 本华的人生如钟摆论调中的钟恰好接近圆拱形.而 徘徊的钟摆也是圆拱形的一部分,可把“无聊”和“痛 苦”做为圆拱两个对点,把四个家庭放进图中相应的 位置,就可以用图1描述托尔斯泰笔下的家庭模式。 列文和基蒂 瓦 尔 诺 基 网尔卡李 奇和多莉 图1托尔斯泰描述的家庭模式 由图1中我们可看到。安娜的故事是从无聊走 到痛苦的。且在痛苦处做了自己生命的结束。而列文 的家庭可能走了四分之一多一点.承认个体的欲望 但又有克制。瓦莲卡和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基本是在 规则中或用一种十分理性与克制的态度来生活。斯 捷潘・阿尔卡季奇这样遵循社会法则的家庭。他们走 过痛苦但是又向世俗妥协,在途中分解了自己的欲 望,走到一个新的指针里。托尔斯泰正是用这四种家 庭对比来推崇自己的主张——列文的家庭模式。 通过图中对比,我们可看出+列文不走向痛苦的 秘诀在于克制。但托尔斯泰对于用充分的理I生与克 制来面对生活观点的态度。可以从作者对瓦莲卡和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的态度看出——“她从瓦莲卡身 上领悟到,只要做到忘我和爱人,就能够心安理得、 幸福美满。基蒂想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她明白了什么 75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是最重要的,就不想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要全 超我”的理论可以把托尔斯泰的化解方式总结为“克 制地承认本我.追求欲望”。 三、结语 身心地投入到展现在面前的新生活中去”【lI。他们的 生活自有美好之处,也是—个“清凉的落脚点”。托尔斯 泰在《复活》里更推崇这种生活态度——禁欲和爱人。 悲剧意识人类很早便有,生命痛苦、生存意志虚 安娜的一生是“人生本苦恼”的阐述.列文的思 想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尝试。两个主线故事交叉在同 一无使人们失望沮丧。“生命对于幸福的本能愿望,被 理性所引发的矛盾所困扰:后者表明苦难、死亡与虚 本书里赋予了《安娜・卡列尼娜》极强的哲学韵味。 托尔斯泰用细腻的笔法阐明了悲剧观,像尼采一样 肯定叔本华的观点但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托尔斯 泰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能获得幸福的“小绿棒”.虽然 结果未能得其所愿,但是《安娜・卡列尼娜》这部能唤 醒人类悲剧感的巨著永远是一盏照亮现实、使人们 看清世界的明灯。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周扬,谢素台,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1111. 无是所有人的命运。一个人性的‘我’支撑着生活;另 一个理性的‘我’断言生活是不可能的。这种二元性 分裂折磨着所有意识到自我的人们。” 托尔斯泰通 过安娜的死肯定了叔本华“人生本是苦恼”的理论。 可即使生存意志要否定,生命却是有意义的。所 以,悲剧感要化解,酒神节就是一种纵欲式的化解。 宗教其实也是一种化解方式,托尔斯泰认为宗教经 验不是以往之自然现象的产物,而是一种与对自然 之不可理喻力量的恐惧感迥然不同的在内在状态的 体现 。许多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化解方法。叔本 华提倡无关心的态度,转向艺术、建筑、绘画或雕刻、 诗歌、悲剧、音乐,否定意志但不自杀;改变观点,默 认自己的痛苦、同情的爱[5]。尼采提倡用一种形而上 的慰藉来化解。托尔斯泰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宗教 化解理论。而在这本书里,托尔斯泰提出了一种“克 [2]弗洛伊德.叔本华超级成功学【M】.吴生明,译.长春:北方 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3-14. [3]贝奇柯夫.托尔斯泰评传【M】.吴钧燮,译.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1:15. 【4]董江阳.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综述『J].宗教学研究, 1994(Z1):26-3 1. 【5]王宪平,白付伟.简评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J].天中学刊, 1995(4):13—14. 制的家庭生活”的理论来化解,因为此时,托尔斯泰 正在度过一段十分美好的家庭生活。按“自我、本我、 责任编辑:董东明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Anna Karenina ZHANG Ze-tian (Chinese Department,Taiyuan University,Taiyuan,030032,China) Abstract:A nna Karenina is a novel which contains strong philosophy.Tolstoy exposed the mysteries of life tragedy through Anna’S life:life is a kind of pain.Anna’S death is not a social tragedy,but a human tragedy.Her death is for“Lewin’S life”,namely living towards death. Combined with“life is like a clock”by Schopenhauer,and Tolstoy’S circular arch structure,the four kinds of family patterns in the book can be explained,so as to highlight Tolstoy’S views on life and philosophy hidden in the book. Key words:Anna Karenina;Tolstoy;Schopenhauer;family pattern 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