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 110° 21 〜116° 39', 北纬31° 23'〜36° 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 6省毗邻,东西长约 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 中居第17位。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占着居中的地位。 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 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 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 600— 800公里 之内。在历史上,河南一向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 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现代的京广、京九、焦枝、陇海、新菏等路 干线纵横交织于河南,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 更密切了河南与 全国各地的联系。
通常情况下,将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称为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据 此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可分为五个方面。
气候
从气候方面看,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属于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这 样的带来的结果是春季干旱而风沙较多, 夏季炎热且降雨大,秋季晴天多日照充 足,冬季寒冷且雨雪较少。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12C到16C之间。气温年较 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C (1951年1月12日,安阳);极端最高 气温442C (1966年6月20日,洛阳)。全省气温分布大体是东高西低,南高北 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 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至240天。年平均 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 1100毫米以上。 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水文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 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 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 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 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 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河南水力资源蕴藏量 490.5万千瓦,可 供开发量315千瓦。
目前,全省已修建水库为2347座,总库容270亿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79 万公顷。中国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已于 2001年度全部 竣工。
生物
河南省因南北气候不同,东西地势高差悬殊,因而动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 地域差异性较明显的特点。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于 3个自然 地理区:(1)华北平原 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2)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 森林草原区(3)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
据统计,河南全省植物种类约4200种,其中树木约400余种;高等植物 约 有197科,3600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二,木本 植物占三分之一。自 然植物资源中主要用材树种有15个,木本油料树种有7个,淀粉植物树种5 个,药用植物约800多种。栽培植物资源中主要粮食作物有 7个,经济作物有 7个,果树资源有20余个。
河南省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共有400余种,占全国动物 种的20 %。其中哺 乳类60余种,鸟300种,爬行类35种,两栖类23种。
土壤
河南省由于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以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因而土壤类型繁多,其分布情况如 下:京广线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黄河、 海河冲积平 原,是河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潮土区,山丘区较大河流的河 滩地一般 也是潮土分布区。河南的潮土可分为砂土、淤土、 两合土 3个土属。沙、颍河 以南的淮北平原和南阳盆地, 唐、白河两岸的南阳、唐河、新野、邓州等是砂 疆黑土分布区。黄河两岸的新乡、商丘、开封、濮阳 4地区的部分县是盐碱 土的分布区。淮河以南的洪积倾斜平原,淮河北 岸的淮滨、息县、正阳及省境 内的唐、白河下段河流两侧 等地区有水稻土的分布。豫西的黄土丘陵的白土阶 地和缓 丘上中部的立黄土、低山丘陵区位置较高处的红粘土、 太 行山及伏牛山 东侧向潮土过渡地区的油黄土等,都是褐土 类的土属。由秦岭入河南段(灵宝 南部)起,东到嵩山、 东南到方城北,熊耳山、嵩山、太行山和伏牛山的中山 山 地均分布着棕壤。豫西低山与丘陵地南坡和大别山北坡,或称坡积侵蚀缓岗 坡地,发育有黄棕壤。是河南亚热带林 木,特别是茶叶、油桐等经济林木的适 宜土壤。河南的土壤大类型有黄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 疆黑土、盐碱土 和水稻土 7种。若以质地分类,它们占总 耕地的百分比是:粘质47. 1 %、沙质19. 9 %、壤质15. 1 %、沙壤质底层加胶泥14. 0 %、砾质3. 9 %。
地貌
河南的地貌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河南位 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 西部的太行山、崤山、熊 耳山、嵩山、外方山及伏牛山等属于第二级地貌台阶,东部的平原、南阳盆地及 其以东的山地丘陵,则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 河南地势的总趋势为,西 部海拔高而起伏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从西到东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从丘陵 过渡到平原。河南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 2390. 6米,正是这样的地势,使河南境 内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山区。其二,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 平原、盆地
等地貌类型齐全。河南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境内不仅有绵延高峻的山 地,也有坦荡无垠的平原,既有波状起伏的丘陵,还有山丘环抱的盆地。多种多 样的地貌类型,为河南农林牧和工矿业的全面发展,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河南山 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 有伏牛山。河南的丘陵多数是低山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的石质丘陵,有些是黄土高 原经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黄土丘陵,丘陵与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 豫西北少数地区、豫西山地东缘和豫南东部边缘地带。 河南平原广布,辽阔坦荡。 省内中部、东部和北部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亦称黄淮海平原,西 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麓,南至大别山北麓,东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积广阔,土 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具有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地 貌特征,面积约2. 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中部地势平坦, 水热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均可在此生长发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