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4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Apr.2006 第7卷第2期 (Social Sciences) Vo1.7 No.2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王梅 ,陈士俊 ,孙妍 (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2.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天津300072)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困境 [摘要】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发 展速度喜人,但仍存在着研究范式缺失、课程体系错位、研究人员匮乏和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的困境。为此要重建 学科的研究范式、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合格的研究队伍、丰富教学形式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6)02—0063—05 Plight of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and it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ANG Mei’,CHEN Shi-jun ,SUN Yan’ (1.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an;2.Research Center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an) Key words:education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disciplinary development;plight Abstract:Education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is a multi-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intersected by education,economy and management.The speed of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atisfactory,but there still lies the plight in terms of research paradigm,curriculum system,researchers and the form and method of teaching.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the research paradig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set up,qualiifed researchers should eb cultivated,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should be enriched.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 是学科发展中的沉疴。“有了一种范式,有了范式 学科交叉的学科。…其特点是将经济学原理和管理 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 学原理运用于教育管理过程之中。虽然教育经济 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J一般来说,一个学科形成并 与管理学科的产生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逐步成熟的内在标志有四:一是有一群在这个学科 求,但它的发展仍处于“垂髫”之年,面临着许多现 领域(问题域)孜孜以求、探索不止的研究队伍。他 实困境。 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行为规范及价值标准,形成了 一个相对稳定的“科学共同体”;二是成立研究机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现状 构、学会组织,建立学术会议制度,创办专业期刊等 的社会建制;三是出现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逐 (一)研究范式缺失 步被这个“科学共同体”所认可,成为这个学科的学 就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而言,研究范式的缺失 术范本或经典之作的知识建构;四是出现了在学术 [收稿日期]2005-09-13 [作者简介] 王 梅(1978一),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界有一定认可度的权威人物,成为这个学科的奠基 者或学科带头人。以上这些概括起来就是范式。 而我们从中国期刊网和维普数据库中以“教育经济 与管理”为关键词仅搜索到4篇文章,且多是以一 般经验归纳和简单思辩演绎为表征的论文,尽显学 科范式、振聋发聩的学术经典尚未出现,这不但没 的课程结构是5+5+2(5门学位课程+5门专业 课程+2门选修课程)。美国的课程结构也主要是 扩大选修课的比例,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增加职业 性、生活实用性科目,其课程的设置表现出灵活性 和多样性的特点。同样,英国教育方面课程硕士的 有给学科发展注入必要的生机,反而暴露了学术的 课程结构是2+4(2门核心课程+4门选修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教育方面课程硕士的教学突出 浮躁,表现出学科在研究范式方面存在严重的 问题。 追根求源,这种研究范式的缺失归咎于教育经 济与管理学科归属的 昆乱。该学科是由教育经济 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并列的学科在1997年调整合 并而成的一个交叉学科,但其上位学科难以确定。 国内学术界通常将其归属于管理学,其一级学科则 为公共管理,而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则将其归类于 教育科学,一般是将其置于教育学系、教育科学学 院或教育管理学院内,鲜有将其归口于经济学门类 的,这样,既造成了其学科归属的偏于一隅、各行其 是乃至混乱无序,也折射出这种合并的貌合神离与 有名无实,这就导致了各种理论和术语仅仅添上 “教育”、“经济”、“管理”的修饰语,披上“教育经济 与管理”的“外衣”粉墨登场,来去匆匆,混淆视 听。 所以,建构自身的研究范式,已经成为教育经 济与管理学科建设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而这种 范式的构建,既需要研究者的学术自觉和自律,又 需要在学科发展中确立交叉学科而不是多学科意 识,探索教育、经济、管理三者有机结合的适宜方法。 (二)课程体系错位 教育经济与管理的课程体系尚不合理,主要表 现在以下两点: 1.课程内容的错位。这与学科的隶属不可分 割。如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在管理学系之下 的,课程内容主要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主,如管理 学、西方经济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辅之 以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门核心课程;而归在 教育学系之下的,则以教育类课程为主,如教育经 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财政学、教育科学研究方 法、教育统计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研究等,辅 之以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这种将课程设 置与隶属关系相联系的做法盲目性较大,忽视了学 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可取的。 2.课程结构的错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了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课时数倍于其他课程;两 门核心课程中有--fl是所有专业(方向)都必修的, 即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 法在内的“研究方法基 础”,另一门则是本专业(方向)的概论性主课。查 看其各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几乎找不到独立设 置的“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 这些课程的原理、规律、技术、方法已被有机地结合 到所有其他课程中了。相比之下,我国教育硕士的 课程体系仍显臃肿,原因是主次不分和课程缺乏有 机结合。这种课程结构的错位给交叉学科人才的 培养带来了困难。 (三)研究人员匮乏 学科发展需要人去实现和推动,在制约学科发 展的诸多因素中,研究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关键因 素,因为其他因素都要通过研究人员的活动去表达 和演绎。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领域中,专业研 究人员的匮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中共有41个设立 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或学科点,已经有了初步的 繁荣,但是,稍加观察便不难发现,目前教育经济与 管理专业研究队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矛盾 就是:一方面,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正式 启动还不到十年,因此现有研究队伍中既懂教育 学,又能熟谙经济和管理的“科班人员”极其匮乏。 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经济与 管理专业极为有限的毕业生中也大多未能投入到 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交叉学科研究中,研究队伍依然 匮乏,新补充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往往只能从其 他相关学科和专业调入,这种临时性的拼凑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 教学是师生之间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 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以这种活动作为源 泉,引发学生的文化性发展。“教学不等于发展。 不过,倘若教学正确地加以组织,那么,学生的学习 可以引领学生的发展,可以引发教学之外决不可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王梅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65 有的一连串的发展过程。这样,教学是在学生的发 展过程中在其内部发展非天生的历史特质的不可 或缺的普遍契机……教学就这样引发发展中决不 全自然发生的一连串过程,成为发展的源泉。” 我国对各大学开设的教育方面硕士课程的管 理通常是采用统一教学大纲来进行规范,大多数试 点院校使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 荐的教材,有关课程教材的统编工作正在进行之 中,但对课程的管理尚缺乏评估标准和监督程序。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尽 管在教学方式上有些试点院校的任课教师既重视 系统讲述,又辅以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和命题作业 等方法,并在案例教学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但就 目前情况来看,仍有相当一些试点院校在有关课程 的教学中照搬理论型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式,仍然是纯理论探讨,学生以听课、记笔记为 主要学习任务,教学方式不够主动活泼,教学进程 不够规范,缺乏互动性,讲到哪算哪,未能充分发挥 教学的引导功能。因此,在这些方面我们还需进一 步总结经验和深化改革。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 对策 (一)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 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 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然而这种建构将是一个艰 难的探索过程。首先需要学科研究人员树立良好 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态度,重新审视教育经济与管理 之间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逐步厘清彼此的界限, 探究三者的最佳契合点,为不断建构自身的知识体 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尝试放弃传统的教 育学概念,更多地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深入到哲学、 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乃至有关 自然科学等影响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学术领域,以宽 广的学科视角去洞察、诠释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内在 机理,以多样的研究途径去寻找和探索学科发展的 方法。此外,还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 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隶属,从而提供使其茁壮成 长的土壤。 (二)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 1.课程范围要不断扩大。我国目前大多教育 经济与管理专业都隶属于教育学,但其重点不应仅 局限于学习教育类课程,还应学习经济管理类的课 程,如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 理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工作中 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育管理方面,计算机也发挥 着巨大的作用,所以,还应开设计算机类的相关课 程。特别是今天我们强调要培养“T”字型的宽基础 教育管理或教育经济的专业人才,那么课程设置就 既要有所偏重又要有所兼顾,只有将课程范围逐渐 扩大,拓宽知识结构,才能使研究生选题时视野宽 阔,便于选择研究视角,否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能 力的发挥。 2.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理论课程的 学习,如缺少实践的环节,再加上研究生本身缺乏 实践经验,很容易导致研究生不知如何将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所以,要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重大社会 问题,尤其是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相关的前沿知 识和学科动态设计成“案例研究”或“专题探讨”等 形式渗透到相关的课程学习中,使理论与实践相联 系,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整体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也可针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开设新的课 程,在课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 把有关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加以组织和安排。 这样的课程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它不受传统学 科界限的制约,又有自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 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 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都十分有益。 考虑到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基础课还是必要 的,但应该逐渐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地 为了理论而讲理论。所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 课程设置应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课程内容应该包括 教育的领导与管理、教育的国际展望、教育行政管 理学、教育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育财政、教育信 息管理系统、组织行为和管理心理、教育品牌经营 与管理、教育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 预测与规划等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大专题 讲座的力度,如国外教育管理比较研究、终身教育 与社区发展、比较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专题研 究、教育赢利模式等,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不断开 阔学生的思路,弥补书本知识陈旧的缺点。 (三)培养合格的研究队伍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需要独特的研究方 法——多学科研究方法,即交叉学科是多门学科的 有机结合,在研究方法上也自然是融合多门学科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方法。【5 多学科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是一大创新, 在实践中也富有成效。在学科细化的今天,各门学 科的独特研究方法对系统性问题的解决日显不力。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提出,在方法论上为这个问题的 解决提供了前提条件。多学科研究方法并非仅是 第7卷 向何种角色转换,要视教学的需要而定。教学是集 体性的,而教学中的开放性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 人际关系。教学空间的开放是开放性教学的应有 之义。空间的开放要求教学活动不一定完全局限 于教室内,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 乃至校外延伸。即使在教室内进行教学,也可以根 据教学的内容,打破单一的座位编排方式,进行座 位的各种组合,使固定空间变为弹性空间。教学过 各种学科研究方法的随意组合,如同交叉学科的形 成机制一样,多学科研究方法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好比是一个“资源库”,内含了各种各样的资源, 但在使用这个“资源库”时,面对不同的问题,这个 “资源库”输出的有效资源也是不同的。 这就要 求研究队伍也必须掌握这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同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队伍可以采用以 下三种方式来补充: 1.遴选优秀的专职教师。他们是主干力量, 负责承担日常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精通教育学、 经济学和管理学,并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善于在 教学实践中把握内在规律,为学生指点迷津。 2.聘用优秀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是在 业务上非常出色的人。他们能熟练使用多学科的 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相关问题,虽然 行政隶属关系与专职教师不同,但对学生的培养也 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3.聘请相关学科著名的或有建树的专家、教 授。这些人可以通过举行报告会、动态学科讲座等 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思路。 (四)丰富教学形式与方法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 专业,一般只在研究生阶段设立。它培养的学生应 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教育发 展的最新动态,并能结合实际情况预见未来的教育 发展趋势。所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 育是十分关键的,在这一阶段,不仅要打牢学生的 理论功底,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培 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这就 求我们要丰富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式,改变原有 J ̄i YFI的教育理念,从战略发展角度向学生灌输新的 有长远性的教育理念。所以,应倡导开放性、建 构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开放性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开放,这就要求 在人格上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 的人际关系;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 教师可以是指导者、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 倾听者,可以是长辈或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 程的开放是开放性教学的本质,过程的开放性要求 教学的全程应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要根 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来调整课堂教学 形式。 建构性教学是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满足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本质上应 该是一种指向课程内容的主动建构、积极探索、不 断改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与之相适应,教 师不再要求学生被动接受和重复训练,而是鼓励学 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但 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创造性教学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而提 出的。在走向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的进程中,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重点,这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革新课程 内容,还要讲究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创造性教学的 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获取某一结论性内容,而 是要把重点放在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训练上。 它要求教师努力塑造学习气氛,留给学生广阔的思 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它 还要求教师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策略,运用 变式教学,教法有新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学习兴趣。教学是不同视点的认知活动的沟通 过程。创造性教学可以为每个成员提供良好的知 识资源,使每个成员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由 于每个成员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 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 种差异性就为新的视点和新的看法的出现提供了 最好的条件,也为每个成员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了 契机。 在教学方法上,考虑到研究生的特点,教育经 济与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要以课堂讲授和围绕案 例进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并辅之以邀请专家、 学者作报告以及参观调查等。要求研究生对知识 活学活用,积极参加案例分析;用简短的问题引导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王梅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67 研究生在课外阅读和思考,以扩展知识面,丰富思 [2]T・S・库恩.李宝恒,纪树立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 维,增强自学能力。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 总之,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应 [3]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 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充分发挥及挖掘 [J].教育与经济,2002,(3):1—5. 本专业优势,全面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素质,使其在 [4]欲喜隆司.现代教科揄 活勤理揄的研究——陶冶 圳 育 统一[M].京都:凰同害房,1997.40—41. 瞬息多变的竞争中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为我 [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 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育出版社,2001.4. [6]周仲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辩护[J]. 参考文献 ’ 教育与经济,2003,(2):5—8. [1]杨天平.关于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 (责任编辑:舒莉霞) 与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2003,79(1):55—57. (上接62页) 实行学分制的各方面条件都有待于进一步改 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33. 善”。 8 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培养 [2]李桂红.高校学分制改革缘何步履维艰[J].建材高教理 大量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论与实践,2000,(3):84—88. 高级专门人才与造就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少数精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英是两项并重的事业。无论学年制、学分制抑或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年学分制,各类高校要依据各自的办学目标、性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8,260,263,267,272. [4]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务和实际条件选择教学管理制度。作为目前高 1989.93一l09. 校教学制度改革的一个主流,只要各高校充分认识 [5]鲁洁.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115 到学分制的本质,扬长避短,结合本校的特点和优 一l25. 势,积极稳健地创造条件,统筹协调校内人事、教 [6]刘东燕.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管 学、分配、岗位等相关管理制度,激励管理人员、教 理体制[J].高等建筑教育,2000,(2):34—36. 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把学分制改 [7]陈玲.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若干问题思考[J].福建高教 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 研究,2002,(6):45—46. 道路。 [8]杨德广.建立中国特色的学分制[J].现代大学教育, 2001,(3):3—7.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舒莉霞)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