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调查带来的思考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l2卷第8期 2oo6.Vo1.12.No.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med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62l 【中医思维学】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调查带来的思考 张雪亮,沙 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北京 100700) 关键词:中医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抽样调查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3250(2006)08.0621.02 题的回答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教育,无论时代怎么发 展,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有着独特的方式, 和时代的发展、现代化进展的速度关系并不是很大。 在回答“当代中医界是否特别需要师承制教育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时,100%的被调查指导老师、 86%的被调查学生和75%的管理人员回答“是”, 100%的指导老师和管理人员一致回答“目前中医药 界的师承制人才太少”,和“中医单位需要多培养这 样的人才”,60%的指导老师还回答“如果条件允许 想多带几个徒弟”,说明当代中医界的“师承制教育” 是符合时代和学科发展需求的。 在回答目前国家“师承制教育”的考核制度和管 理方式是否合理时候。90%的被调查人员回答“基本 合理”。100%的指导老师和50%的管理人员认为 “目前师承制教育徒弟的筛选标准基本合理”,管理 人员中100%回答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原因在 于“缺少经费”,其中25%的人同时认为“管理制度 不合理、不完善”。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下简称“师 承制教育”)是中医药学术独有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 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三章第十六条 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 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 药技术人才”。 1师承制教育概述 我国从1990年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以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可称为国家 级)先后有三批1607名老专家被聘为指导老师, 2285名中医药工作者分别成为他们的“徒弟”。通 过这种方式。前两批已有1343名学术继承人完成了 学习任务,合格出师,目前正在中医临床和中药研究 开发等领域发挥着作用。此前的两批共有1021指 导老师向学术继承人传授自己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 结形成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临床诊疗经验技术,不 仅加速了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的培养,还 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 2调查方法 “师承制”教学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适当组织 在回答如何看待“师承制教育”的学生知识结构 时,50%的被调查管理人员认为“接受师承制教育的 学生需要了解甚至学习更多学科的知识”,而反对者 占50%。但是作为“师承制教育”中的关键人物即 学生和指导老师是怎么看的呢?80%的被调查老师 认为“在传统的基础上越广博越好”,50%的指导老 师认为应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问题的回答说 明一个重要问题,即在人们心目中被认为较为保守 些相对集中的理论学习,同时注重学习古典医籍, 充分体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规律。虽然国 家对“师承制”教学有多项严格的规定,以确保教学 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究竟中医药“师承制”教学中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效果如何,目前还缺乏针对“师 承制教育”指导老师、“师承制教育”跟师学生、各级 “师承制教育”管理人员的调查。为此,我们于2004 年11月~2005年3月以北京、山东等地区为主,对 三批“师承制教育”涉及的指导老师、学生、管理人员 进行了部分调查,共调查指导老师18名,跟师学生 23名。管理人员5名。 3调查结果 在问及“师承制教育”能否起到大学、研究生等 院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时,所有被调查老师和 学生(100%)一致口答“是”,说明“师承制教育”所涉 及老师、学生双方均认为“师承制教育”和院校教育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无论在正规院校接受 教育多少年,并不能完全代替“师承制教育”。本问 的老中医药专家群体并不反对自己的学生学习其他 学科知识,不是一味强调仅仅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 而被调查的学生中高达86的人更是明确表态认为 “接受师承制教育的学生需要了解甚至学习更多学 科的知识”。这充分说明尽管中医药学科接受教育 的方式可能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但作为现阶段的 中医药人才,视野应该开阔。知识面不应该只是局限 于中医药学科本身,而应该是接受甚至主动学习多 学科知识,与时俱进,方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另一有意思的问题即中医药人才是否需要学习 外语,有着浓厚保守色彩的“师承制教育”所涉及人 员是如何回答的昵?答案很有趣,60%的指导老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622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6年第l2卷第8期 20o6.Vo1.12.No.8 53%的学生、25%的管理人员回答“是”,40%的指导 老师回答“无所谓”或者“因人而异”,而53%的学生 明确回答“不需要”,l3%的学生回答“说不好”,管理 人员中50%回答“不需要”,另外25%回答“说不 好”。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外语的比例,老中医药专家 的比例竟然比学生还高,说明老中医药专家并不是 特别反对学习外语,而学生中出现这种倾向却不能 否认受舆论导向误导的可能。 接受“师承制教育”的学生究竟应该是完全克隆 老师的经验还是在老师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呢? 回答这一问题时(只调查了老师和管理人员),所有 指导老师和管理人员一致回答“发展”,其中有20% 的老师回答“克隆”的同时又选择了“发展”,说明老 中医药专家并不是固步自封的,他们殷切希望自己 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不断发展中医药学术,这在 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医自身发展的思维所在。 那么,经过“师承制教育”以后,其效果究竟如何 呢?在回答“能起到传承老师医疗特色和水平的效 果”时,70%的指导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经过数年的 学习基本达到了该目的,而部分老师在回答“基本可 以”的时候特别注明是因为跟师学习时间太少,而明 确回答达到了该效果的比例仅为30%。 “师承制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是为了做临 床吗?100%的指导老师回答说“也需要承担教学和 科研任务”,其中50%的老师即使在回答“应该专做 临床”的同时,也选择了以上答案。在管理人员中, 也有50%的人员认为学生出徒以后,“需要承担教 学和科研任务”。在回答“接受师承制教育的目的” 时候,60%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治疗和理论水平的提 高”,同时还有26%的人回答“使科研思维更活跃”, 而且高达80%的被调查学生明确回答“师承制教育 能提高科研选题的能力”,说明“师承制教育”不仅可 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还是科研思路的源泉,93%的 学生认为经过“师承制教育”以后,理论水平也相应 得到了提高。 目前的“师承制教育”是采取跟师学习的方式, 那么除了这种“一对一、面对面”的带教方式,有没有 其他更好、教育影响力更广泛的方式呢?在被调查 学生中,30%的人认为“有”,l3%的人回答“没有”, 更多(46%)的人相信“也许有,但尚未找到”。在管 理人员中,50%的人回答“也许有,但尚未找到”,回 答“有”和“没有”的各占25%。 4讨论 经过“师承制教育”初步抽样调查,我们发现了 不少问题,有些回答是出人意料的。比如老中医药 专家并不反对甚至提倡学生应该学习多学科知识, 学习外语等等,在人们心目中充满了保守色彩的老 中医药专家群体能做出这样的表态,充分说明中医 药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当代的中医药人才一定 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需要,不能因为中医学科 的特色而一味强调继承而忽视强调现代化。以上调 查数据和初步分析仅做参考,我们将逐步将该工作 引向深入,争取得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张雪亮(1963一),男,医学硕士,硕士 生导师,副主任医师,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承人,从事中医养生理论研究。 [6] 刘艳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学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研究院 院报,2003.7. (上接第620页) 耳鸣眩晕,故辨证主要从上述三者出发。 将数据挖掘技术用于名老中医经验研究是一种 创新的方法,本次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了名 老中医诊疗眩晕病的辨证思维模式。在今后进一步 的工作中还应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完善采集软件 设计,更好地突出中医的特点,同时扩大样本量,并 基于中医问题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改 进统计模型。 参考文献: [1] 薛伯寿.蒲辅周学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0.11. [7] 张启明,田欣.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1)一脾 (胃)病篇[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2.25. [8] 秦笃烈,鲍亦万.中医计算机模拟及专家系统概论[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 [9]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OOO.4. [1O] 罗翌,汤湘红,周红,等.632例急诊眩晕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分 析[J].新中医,2OO2,34(6):29.30. [11] 吕湘宾.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 1995,8(2):53—57. [12] 刘桂荣.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21(1):128.129. [13] 马斌荣.中医专家系统与中医知识库[M].第1版.北京:北京 出版社,1997.1. [2]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寝汗辨证论治和用药经 验选析一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37)[J].辽宁 中医杂志,2003,30(1):14.15. [14] 邱德文,沙凤桐.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M].第 1版.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586-590. [15] 邱德文,沙凤桐.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2)[M].第 1版.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278.293. [3] 傅文录,刘宏伟.7O位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 [J].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1):490-494. [4] 李建生,刘洪.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名验方整 理分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12(1):11-14. [5] 鲁兆謦,杨蕙芝.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7.12.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田琳(1978.),女,住院医师,医学硕 士,从事中医临床老年病及名医经验整理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