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相四线供电系统的零线断线故障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三相四线供电系统的零线断线故障分析 。霍大勇’赵志永 摘要:在我国通用的低压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零线 的可靠与否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在生产和生活中,供电系统因 零线断开造成人身和设备故障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不必要 的损失。在现行的低压供配电系统中,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 施,保证系统中零线的良好运行,避免中性点偏移而引发供电 事故。 关键词:三相四线制;中性点;零线 目前,国内的低压供配电系统广泛采用的是三相四线制方 案。相线在变压器副边接为星形接法,其中,中性点引出线即 中性线,该中性点在变电所做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值不大于 1011。为保证中性点与大地的可靠连接,在低压电力配电线路 中要对引出的中性线重复接地。因为,在这种供电系统中的中 性线和大地等电位连接,该中性线被称为地线。该地线在三相四 线制供电系统中又作为零电位参考点,在对称三相负荷的情况 下,中性线上的电流为零,该线又称为零线。 1994年,在某大型三线企业的一个独立生活区内,发生了 区域的职工宿舍家电同时损坏事件,所有的损坏家电均表现为 进线变压器烧毁。现场分析为零线断线故障所致。原因为该生 活区家电种类和容量增多,而电线线径没有增加,因三相不平 衡加剧,造成零线长期过负荷运行,最终零线断路。 2002年,某酒店维修电工屡次接报,在食品加工房间不定 时有电击感觉,但在现场维修时,有时能够测量出金属水管对 地交流80伏左右的电压,有时没有。很长时间问题得不到解 决。其故障原因为:在相邻房间装修顶棚时零线没有连接牢 固,造成某一个装饰灯开启后零线上电位增高为危险电压。 做以下分析,可以了解零线断线或者接触不良时所引起的 电压变化,找到分析故障的理论依据。图1是三相四线制供电 系统的示意图。 U 图1 零线接地的三相四线系统 图1中,电源电压三相对称,即使在三相负载不对称的情 况下,三相负荷在每一相所得到的电压仍然是对称的。O点与 N点等电位,负荷电压等于电源电压与中性线上的电压的向量 差,即: UAo=UAN--UNo U U旷Um U U旷U —U IN×ZN 式中,z 是零线上的阻抗,通常为零;I 是零线上的电 流;U是各部分的电压相量。 三相负荷平衡时,零线上没有电流流过,这就是通常所说 的零线可以按照火线的1/2~1/3选择截面的原因。 三相负荷不平衡时,零线上流过三相不平衡电流;两相空 载时,零线上的电流等于火线上的电流,零线与火线的截面应 该相等,否则,将造成零线绝缘老化甚至烧毁的事故。 在图1中,当N和0点断开,即零线断路时,为维持三 相电流的向量和等于零,负荷中性点必产生位移。电源侧残余 的中性线(N点)与负荷侧残余的零线(O点)之间将有电 压,计算为: UNf)=(U^N×Y^+U ×YB+U ×Y( ),(YA+YB+Y(I+YN) 式中,Y Y 、Y YNF分别为A、B、C相及中性线N上 的导纳。此时,假定三相负荷阻抗关系为: Y 2YA, Y(:=3YA 因零线断路,所以Y =0,将上述数据带人式中,得: Um=(一1/4+i,12)U相 各相电压有效值为:UAO=/6 U辑I UⅨ)=/6 U U( ):/6 U 由计算结果可知,在负荷不平衡的三相电路中,零线断 路,负荷的中性点就向负荷大的方向偏移,于是,使各相负荷 所得到的相电压发生变化。负荷大的那一相,负荷电压降低; 负荷小的那一相,负荷电压则升高。 三相四线制电力线路运行中,应当严禁出现零线断开的情 况。在线路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三相负荷严重不平衡的电路中,应按照实际的电流设 计或改造零线,零线的截面应在火线的70%~100%之间。在 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设计、安装或运行中根据负荷变化情况的 调整,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 2.零线、火线上的所有连接均应可靠,符合国家规范, 连接部分的接触电阻不能大于同长度的相同材质导线的电阻。 避免不同材质导线的直接连接,禁止采用铝线的直接对接。 3.中性点应保证可靠引出,即电力变压器二次侧内部中 性线引出线不得断路。 4.加强巡视和维护线路,避免外部机械损伤(如大风、冰 雪、碰撞电线杆、人为等原因)造成零线中性线断路。 5.零线上禁止接保险和开关。 零线是保证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对于单 相设备而言,零线断路,单相负荷的正常工作状况就会遭到破 坏,并在零线上产生危险的电压,会威胁到人身和设备安全。 因此,在现行的供配电系统中,保障零线的安全町靠非常重 要。 参考文献 1 刘介才.供配电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机械工业电力设计规范.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1.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 在郑州轻工业学院攻读工程硕士学位。2.郑州轻工业学院讲 师。) 2007.06中小企业科技 1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