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代取火方式述论

来源:化拓教育网
圆园20年7月第33卷第4期保定学院学报允韵哉砸晕粤蕴韵云月粤韵阅陨晕郧UNIVERSITYJul.,圆园20灾燥造援33晕燥援4DOI:10.13747/j.cnki.bdxyxb.2020.04.009

宋代取火方式述论

张彦晓(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取火是古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宋代取火方式多样,主要有钻木取火、阳燧取火、击石取火、火烬取火、发

烛取火等。宋代击石取火方便实用,成为宋人最常用的取火方式,发烛取火的使用和推广是中国古代取火方式的一大历史进步,对后世取火方式影响深远。宋代取火方式具有丰富多样和等级差异明显的特点。宋人根据不同取火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因时因地制宜地加以综合利用,以发挥最佳效能。

关键词:宋代;取火方式;发烛中图分类号:K244;K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员674原2494(2020)04原园051原05

学界关于取火方式的研究多聚焦于火柴的由来与发展方面,研究成果较多淤。关于中国古代取火方式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季鸿崑先生从科技史的视角切入,分别阐释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取火方式的演变[1];蔺理生先生也从科技史的角度出发,重点梳理了近代社会取火方式不断发展的过程,其间也目前学界尚未见对宋代取火方式的专门研究,笔者拟从社会生活史的涉及了古代取火方式的演进[2]。

角度,重点考察宋代社会主要存在的取火方式及其在宋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笔者不揣谫陋,以期分析不同取火方式的使用条件与优劣,不足之处敬请诸位方家指正。

人类从发现和利用火开始,一直在利用压火法保存火种的方式来满足取火需求。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生活内涵的丰富,这种单一的取火方法已然无法满足人类取火的需求,人工取火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宋代以前,古人已经逐渐掌握了一些人工取火的方法,诸如钻木取火、火烬取火、击石取火等。宋人继承并且发展了这些取火方法,还将五代时期出现的发烛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且将火烬取火升级,将阳燧取火用于医疗,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宋代取火方式较之前代更为多样,主要有钻木取火、阳燧取火、击石取火、火烬取火、发烛取火等。

一、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取火方式之一,主要利用摩擦生热的方法,当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引起易燃物燃烧,从而达到取火之目的。宋人对钻木取火已有科学的认知:“钻木取火,人谓火生于木,非

[3]289也。两木相戛,用力极则阳生。”宋代钻木取火多用于仪式方面,取其象征意义。宋廷每年清明节都

举行榆木钻火比赛,“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并且对表现优异者予

收稿日期:圆园20原02原21

作者简介:张彦晓(1987-),女,河南汝州人,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制度史、社会生活史。

淤关于发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英)罗伯特·坦普尔撰、陈养正等译《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21世纪

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郭正谊《也说发烛》,《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第1期,第96页;季鸿崑《再谈发烛》,《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第4期,第96页;杨宪益《关于火柴的起源》,《寻根》,2002年第1期,第33页。

51

张彦晓:宋代取火方式述论

以奖励,取得薪火之后赏赐给臣僚巨烛,称之为“钻燧改火”,得到薪火赏赐的官员也皆倍感荣幸[4]。钻木取火虽为仪式性质的取火,但也足见钻木取火在宋代宫廷时有用之。钻木取火更多是在于表达薪火

[5]相传之意,王安石曾在诗中写道,“若未解传薪,何须学钻燧”,也是取此寓意。

宋代钻木取火虽然更多是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具有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象征意义,但与此同时,钻木取火作为实用型的取火方式在宋代的使用也时有发生,尤其在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的边远地区

[6]使用较多。李昭玘曾到过大漠,体验过大漠生活,指出“大漠之北,冰厚三尺,钻木敲石,烟火不出”。

从李昭玘的记载可知由于大漠苦寒,又雪气凝重,钻木取火虽取火不易,但仍不失为大漠地区百姓所使用的一种取火方式。钻木取火虽比较耗时费力,但所需材料均可在大自然中获得,无需耗费资金,因此在偏远地区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取火方式,至今仍为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所使用。

二、击石取火击石取火,作为人类最早掌握的取火方式之一,在宋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由于击石取火便捷实用并且成本低廉,因此成为宋人最为常用的取火方式。火石是击石取火最为重要的工具,比较常见的多为硅质岩石,致密而且坚硬,多为灰色或黑色,破碎后产生贝壳状锋利的断口,和燧石或铁器击打

[3]289会产生火花。“今以石相轧,便有火出”,宋人程颐即认为此种火石与铁器击打摩擦生火与钻木取火

原理颇有相似之处。宋人常用两块燧石互相击打取火,故燧石也称打火石。击石取火往往还需要一些辅助物品,如布头、干草、树叶等易燃物。用火石在另一块火石上猛烈划击碰撞,发出的火星引燃提前预备的易燃物,取火即成。近代社会,在新式火柴尚未普及之前,广大乡村仍在沿用击石取火的方式。

击石取火由于使用便捷并且成本较低,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陆游晚年久居故乡江阴(今浙

[7]江绍兴),即“击石以取火,薪桂持煎烹。五云夜覆鼎,谈笑得长生”,多采用击石的方法取火,以薪柴作

为燃料烹煮食物,过着清贫乐道的田园生活。叶茵也描写过击石引火煮水煎茶的情形:“相逢疑旧识,

[8][9]敲火自煎茶。”宋人胡仲弓云:“击石求鲜火,敲冰引滞泉。深居聊避世,不为学神仙。”描述一位隐士

击石取火敲冰取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宋人晁补之诗云:“朔风吹雪乱沾襟,走马投村日向沉。遥想

[10]诗人正行于茫茫雪地之中,遥想澄慧道人此刻正在击石生火,顿时道人敲石火,冷杉寒竹五峰深。”

感觉更加寒冷,以上足见击石取火在宋代应用之广泛。

由于火石价格低廉并且便于携带,击石取火也成为宋代行旅之人最主要的取火方式。《夷坚志》载:有人名曰郑四客者,带着仆人造访其姑母。途中天色已晚还下起了暴雨,郑四客看到一个空屋子便

[11],取出打火石,敲石生火,折断芦苇和篱木为柴薪生火做饭。史走进去休息,“敲石取火,折苇篱炊燃”

料可见:其一,宋代击石取火的使用成本较低,是寻常百姓最为常用的取火方法;其二,宋人击石取火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打火石等击石取火工具可以随身携带;其三,宋人尤其是行旅之人,常常有意识地随身携带打火石等取火工具,以备应急之用。

三、阳燧取火阳燧,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阳燧取火即是利用太阳光取火,相对于钻木取火“木燧”而言又叫“金燧”,是古人利用凹面镜聚焦的原理在日光下取火的一种方法。将阳燧置于日光下使光线聚集在杯底尖处,杯底预先放置艾、绒之类的易燃物,遇到强光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即可燃火。阳燧的材质多为

[12]铜,形状跟镜子类似,事物在阳燧里的映象是倒立的,“向日生火”。宋人黄震对阳燧取火也有一定的[13]认识,“炼五石铸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利用太阳的热量,用金属制成凹面镜,再向着太阳

吸收热能,当太阳能集聚到一定程度即可生火。宋人对阳燧取火的原理具有最科学认识的是沈括。沈括对阳燧取火的过程和原理给予了科学的阐释:“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

[14]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发。”阳燧的表面凹面不平,将其对着日光可以看到一个焦点,将焦点置于

52

保定学院学报圆园20年第4期

易燃物上,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即取火成功。这是对阳燧取火的科学记述,反映了宋人对光学原理的科学认识。

阳燧取火在宋代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取火方式。宋人朱翌曾写道,“过尽长滩唤落帆,舟人取火上

[15]高岩”,即言一个船夫爬到高高的山岩上,利用日光阳燧取火。阳燧取火取自太阳的热能,是针灸、艾

灸时取火的最佳方法,宋人更多将其用于医疗,成为宋代医者首选的取火方式。宋人朱弁晚年血气日

[16]衰,面目清瘦,请医者艾灸,“阳燧神逾速,铜仙术尽施”,医者使用的即为阳燧取火的方法。阳燧取火

法固然简便易行,但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但凡遇到阴雨霜雪天气或是夜间,便均不能使用。只有日光较好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阳燧取火的方法。阳燧取火同样需要易燃物的协助,正如宋人林洪所云:“取火之法有钻木取火和阳燧取火,‘入夜则当以石,今昆山石也。或竹木相戞如锯木然,亦可矣’。”到了夜间

[17]可以用击石生火,也可以利用竹木摩擦生火,“若能拾干薪扫落叶以储之,尤见有彻桑未雨之意”。无

论是钻木取火还是阳燧取火,都必须准备一些布头、干柴或落叶等易燃物以作引火之用。

四、火烬取火火烬取火是最原始的取火方式之一,主要采用在灰烬之中藏火的方法来保存火种。灰烬隔绝余火与空气阻止了燃烧,取火时拨开表层的灰烬,将易燃物放在灰烬上,用力吹气即可得火。宋人杨万里写

[18],讲的就是这种原始的利用灰烬取火的方法。宋代火烬取火既保留有道“起吹松叶烬,自点桕花灯”

原始的方式,也出现了煤烬灶下取火的新方法。

宋代由于采煤业的发展,煤炭在城市地区的使用更加普遍,日益成为理想的燃料。由此,宋代燃料有基于此,结构发生变化,初步形成了古代社会中后期“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的基本能源格局[19]。宋代灶下煤灰处取火成为一种新的取火方式,成为灰烬取火的升级版本。宋人陈敬在《陈氏香谱》中写

[20]315陈敬认为焚香的取火道:“近来焚香,取火非灶下即蹈炉中者,以之供神佛、格祖先其不洁多矣。”

方式十分讲究,而直接自灶间或火炉中取火,是对神佛和先祖不够虔诚的表现。另外,这条材料也反映出灶间或炉中取火是宋人比较常用的取火方式。随着煤炭使用的推广,宋代逐渐产生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取火方式。待煤灶使用完毕,用湿煤封住灶口,仅留一个小洞维持微弱的燃烧,虽看不见火苗,但灶内煤烬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温度。取火之时只需找个易燃物放在洞口,即可点燃。陈敬所言“故用煤以扶

[20]316接火饼”,使用的即为此种取火方式,既可节约燃料,又便于随时取火点灯,是宋代燃料使用与取火

方式的双重进步。

五、发烛取火五代时期出现了类似火柴的发烛,人们开始使用发烛取火,至宋发烛的使用更为普及,成为日常使用的物品。关于发烛出现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观点。罗伯特·坦普尔先生根据《辍耕录》所载北周建德年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认为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公元577年遭受军队包围深处困境的北齐宫女发明[21]。郭正谊先生认为,原始火柴应发明于公元2世纪,为早期炼丹家发明[22]。季鸿崑先生则认为,刘安所制的“法烛”并非“发烛”,而是一种高级燃料[23]。笔者认为,北周建德六年(959)“齐后妃贫

[24]者以发烛为业”,确如郭正谊先生所言记载有误,应为“齐后、妃贫者,至以卖烛为业”。又遍检史料发

现五代之前文献资料,均未见有发烛的相关记载,而成书于950年,五代时期陶谷所著的《清异录》为发烛的首次出现,因此可断定发烛应当出现于五代时期。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发烛产生于950年之前的五代时期。

宋代发烛取火的广泛使用和推广,是中国古代取火方式的一大历史进步。发烛产生于五代,至宋代使用始日益普遍。宋人将松木做成小木条,在一端染上硫磺,借助火种或火刀火石等遇火即可燃烧,称作“引光奴”,后来叫“火寸”。宋人陶谷写道:“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松条,染硫磺,置之

53

张彦晓:宋代取火方式述论

[25]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火奴’。如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需要指出的是,宋代

的发烛并不能直接取火,需要借助一定的火源方能取火成功。但就可行性而言,发烛较之其他取火需要提前准备火绒等易燃物更为方便,且体积小巧,更易于携带,因此发烛在宋代己经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商品,并且有专门售卖灯草、发烛之属的商人[26]。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寸的小贩[27]。发烛可以随身携带,因此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司马光寓居洛阳之时,常在书房东边的小阁子里夜宿,只有一位老仆人侍奉左右,每天一更二点(21:40)时,司马光即让老仆先行休息,写书直到子夜之时,熄火灭灯开始休息。“至五更初,公即自起发烛点灯著述”,刚过五更(05:00),司马光即又起身发烛点灯著书立说,每天皆是如此[28]。发烛取火的方式虽简便易行,且不受天气的限制,但由于成本较高,因此多使用于富贵之家。

南宋初年,宋金战事频仍,金人奸细使用发烛取火在临安府纵火的现象时有发生。绍兴六年(1136)夏四月,临安府火灾多发,严重时数刻即焚烧千百家,赵霈建议“仍保五均坐,庶火初作,众亟扑灭,事下刑部立法”,实行严刑峻法,推行连坐之制。时任礼部尚书兼权刑部的李光认为此事极为不妥,即上疏称:今议者不但不体恤失火之家遭遇灾祸,而且用严刑峻法来惩治他们,“凡焚及官司舍屋一律付之极典”。李光认为纵火的凶犯理应予以严惩,但失火之家多为不幸者,若以此实行则恐滥刑滥罪殃及无辜,不能彰显朝廷遇灾恐惧的修省之意。并且“放火之家则是硫黄、发烛千里而随身矣”,这些纵火之人使用发烛、硫磺点火十分便宜,更是防不胜防。而被火之家本已遭遇不幸,再付之极典实为不妥[29]。南宋初年,金人在临安府纵火给南宋政府带来了巨大损失,此类行径实属可憎。与此同时,从史料也可见南宋时期使用发烛取火的方法已传到金朝,这充分反映了发烛在当时已成为较为普遍使用的取火物,被时人广泛使用。

六、结语宋代取火方式具有丰富多样和等级差异明显的特点。宋代取火方式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样,主要有钻木取火、阳燧取火、击石取火、火烬取火、发烛取火等,这充分体现了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自五代时期出现的发烛取火,至宋代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并且还出现了专门以售卖发烛为生的商人。此外,宋代煤炭使用的增多,灶下煤烬取火也较之唐代增多,多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宋代以儒立国,商品经济发达,士大夫与商人阶层生活较为优渥,在取火方式方面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等级差异。宋代富贵之家多采用发烛取火的方式,广大普通百姓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多采用成本较低且较为方便的击石取火的方式。

宋代钻木取火更多是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具有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美好寓意;钻木取火虽费时耗力,但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击石取火因其成本低廉且方便易行,是宋人尤其是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火方式。阳燧取火深受天气因素的制约,雨雪天气和夜间晨昏皆不能使用,且阳燧取火耗时颇长,因此宋人日常使用较少,多用于医疗。火烬取火也是宋人较为常用的一种取火方式,而灶下煤烬取火作为或烬取火的高级模式,则多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发烛取火,是宋代最为先进的一种取火方式,因其方便易行,深受宋人欢迎,但由于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多为富贵之家使用。以上诸类取火方式各有优劣,宋人多因时因地制宜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取火方式的优势。宋代取火方式丰富多样,尤其发烛取火的使用和推广是中国古代取火方式的一大历史进步,对后世的取火方式影响深远。参考文献:

[1]季鸿崑.中国引火技术的演变[J].中国科技史料,1991(3):9-13.[2]蔺理生.谈谈取火方式的演变[J].火柴工业,2002(2):14-20.

54

保定学院学报

[3]程

颢,程

圆园20年第4期

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

[5]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99.[6]李昭玘.乐静集[M]//宋集珍本丛刊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661.[7]陆[8]陈

游.剑南诗稿校注[M].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469.思.两宋名贤小集[M]//宋集珍本丛刊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210.

[9]胡仲弓.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765.

[10]晁补之.鸡肋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69.[11]洪[13]黄[14]沈[15]朱[16]厉[17]林

迈.夷坚志[M].何

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918.

[12]潘自牧.记纂渊海[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9.

震.黄氏日抄[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453.括.梦溪笔谈校证[M].胡道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1.翌.潜山集[O].知不足斋丛书本,1935:137.

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88.

洪.山家清事[M]//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6:270.

[18]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M].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2171.[19]柴国生.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J].中州学刊,2019(5):123-127.[20]陈

敬.陈氏香谱[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M].陈养正,译.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5:192.[21]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22]郭正谊.也说发烛[J].中国科技史料,1992(1):96.[23]季鸿崑.再谈发烛[J].中国科技史料,1992(4):96.[2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5485.[25]陶[26]周[27]周[29]李

谷.清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5.密.武林旧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04.

密.增补武林旧事[M].朱廷焕,增补.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185.光.庄简集[M]//宋集珍本丛刊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19.

[28]马永卿.嬾真子[M]//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66.

TheMethodsofMakingFireintheSongDynasty

ZhangYanxiao

(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Henan464000,China)

Abstract:Firewasanindispensablepartofdailylifetotheancients,intheSongDynasty,themethodsofmakingfiremainlyincludeddrillingwoodforfire,usingmetallicconcavemirrorforfire,strikingstoneforfire,usingembersforfire,burningoriginalmatchforfire,etc.Themethodofstrikingstoneforfirewasconvenientandpractical,whichbecamethemostcommonwayoffiretakingintheSongDynasty.Theuseandpromotionofthemethodoftakingfirebyoriginalmatchwasagreathistoricalprogress,exertedaprofoundinfluenceonlatergenerations.ThemethodsofmakingfireintheSongDynastywasvarious,andtherewereobviousgradedifferences.Accordingto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differentmethodsofmakingfire,thepeopleofSongDynastymadecomprehensiveuseofthemtogivefullplaytothebestefficiency.

Keywords:SongDynasty;methodsofmakingfire;originalmatch

(责任编辑张春生)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