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格偏差的认定及成因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专家就在您身边!

人格偏差的认定及成因分析

对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诊断必须十分审慎,切勿草率,处置不当可导致“医源性”或“教源性”心理疾病。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不能给学生用标准人格障碍来贴标签对号入座,一般不诊断为典型的人格障碍,可名为人格偏差或性格偏差。而人格偏差是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大学生的人格偏差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矫正的,不宜刻板看待。按国际诊断标准,诊断人格障碍以18岁为起点,但人格偏差或性格偏差可追溯至少儿时代;追根溯源,有利于人格问题的解决。

所谓人格偏差是相对的,只要未影响当事人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不宜归为人格问题,而是追求人格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不宜把认知方面的问题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产生的心理冲突统统归结为是人格问题,也不能把人格问题反过来统统归结为是认知问题,尽管几乎所有的人格偏差都与主体的认知密切相关。

既然对人格偏差不能贴标签对号入座,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判定人格偏差呢?一般采用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来判定。各类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者的共同特征是:紊乱不定的个人心理特点和难以与人相处的怪异性格,不论其行为变异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会给他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灾祸;把自己的困难全都归咎于命运不济或别人的差错,怨天尤人,经常把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谬、悖理的;认为自己对别人可不负任何责任,总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而不管他人是否认同;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自己的固定看法或猜疑、仇视带到哪里,从而使其行为影响新环境的气氛;他们对其怪癖行为对别人的伤害或影响泰然处之,行若无事。人格障碍者的程度从轻微的人格偏差至严重的人格障碍各有不同,轻者基本上过着正常生活,只有与他最接近的人才会发现其怪癖;严重者则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而且溢于言表,并难于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中有人格问题的人绝大部分都属于人格偏差较轻微者,通过努力是可以得到矫治的。即使较严重的人格偏差,只要认识正确,有决心、有恒心,也是可以矫治的,尽管国际医学心理学领域对严重人格障碍者的矫治持较为悲观的观点。

形成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成因,因为这类研究特别困难的缘故,相关研究很少。迄今为止,对人格的正常变异原因所知甚少,所以,对形成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原因尚不清楚。与人格障碍形成有关的事件发生于童年早期,而人格障碍为人注意时已是成年,其间有些关系很难辨明。不过,人们通常认为,和其他心理障碍往往有复合的原因一样,形成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原因也必定是多方面的,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生物学因素。有一些证据表明,正常人格部分是遗传的,但对人格障碍还没有取得满

ttp://www.songkur.com 松果咨询-心理咨询指导中心h

——专家就在您身边!

意的遗传证据。有的心理学家曾提出人格障碍可能由于极端的基因变异,但迄今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假说。

2、心理因素。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单亲儿童、父母过分放纵或是过分严厉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直接的不良影响;父母亲的不良人格会在儿童发育过程中获得与一般社会标准不符的行为模式;此外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是否正常对人格能否正常发展亦有着关键的意义。

3、社会-文化因素。这类因素对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形成可能有重要影响,恶劣的成长环境是造成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温床。如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的经济状况、个人生活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接受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等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在分析人格偏差形成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外在归因与内在归因都能解释人格偏差的形成条件,但不能只着眼与外部归因,把责任推给社会或家庭;应着重于内部归因,主要从自我方面挖掘根源,才能找到解决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钥匙”。解决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没有通用“处方”,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ttp://www.songkur.com 松果咨询-心理咨询指导中心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