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1-11-15T11:29:31.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7期供稿 作者: 张海珍[导读] 目的 评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并探讨相应的行为治疗方法。
张海珍(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妇幼保健院 山西晋中 030600)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257-02
【摘要】目的 评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并探讨相应的行为治疗方法。方法 2005-2010年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收集92名ADHD患儿,年龄6-13岁,均符合DSM-IV诊断标准。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附加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经过一年(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的差异。结果 经过认知行为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有统计学意义(χ2=7.88,0.0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又称多动综合症或多动症,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广度缩窄、冲动控制缺陷、多动行为等,儿童期的患病率为5.3%,严重影响儿童精神健康。ADHD的这些表现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良,对同伴灌洗、亲子关系、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未经干预矫治者多发展为儿童期的品行障碍或青少年的违法行为,且成年后出现反社会人格或其他精神问题的风险也远远高于正常人群[1]。因而,对于儿童期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行为特点的理解及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了晋中市2005-2010年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92名6-13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病程为7-13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6名,其中男30名,女16名,平均为(8.3±0.4)岁;对照组46名,其中男27名,女19名,平均为(8.1±0.3)岁。两组参与者在年龄、性别、智力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⑴符合2006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精神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中的5项诊断标准[2];⑵经
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评分在15分以上(包括15分);⑶全部病例均为非器质性损伤,排除精神发育迟缓、癫痫、抽动症等神经精神疾病;⑷符合症状标准以及眼中标准已经超过6个月。 1.2.2研究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哌甲酯(利他林)治疗,每次5-10mg,每天早、中两次。试验组在给予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与家长及学校共同制定认知行为治疗方案。⑴认知训练:采用Douglas装配飞机的训练方法;⑵行为治疗:采取靶行为、奖励、鼓励、暂时隔离法等方法增进患儿的注意力;⑶疏泄疗法等。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以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教师版)的十项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将结果分为三组,:⑴效果明显:评分<7分;⑵好转:评分8-14分;⑶无效:评分≥15分。其中试验组总体有效率91.3%,对照组总体有效率78.26%。两组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χ2=7.88,0.01
表1 应用Conners量表测得两组疗效比较[n(%)]
注:有效率=效果明显+好转 测得χ2=7.88,0.0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精神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动、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ADHD症状多出现于学龄期儿童,但其起病多在6岁以前,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好转,但也有部分病例会延续到成年期。因而,对于儿童期的ADHD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ADHD的治疗主要以中枢性兴奋剂哌醋甲酯(利他林),近期效果显著,但是长期治疗时,效果逐渐下降,且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2006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ADHD诊疗建议》指出: ADHD的治疗需要针对患儿的不同发育时期, 采用多学科、长期、多模式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如学校参与的课堂干预和父母的培训,目前就被认为是一种治疗ADHD方式。
由于目前关于ADHD的心理行为治疗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对于治疗过程中如何正确规划家长、学校方面关于心理行为治疗的比例分配、不同年龄儿童采用的认知行为干预的方式、不同年龄儿童对于治疗的可接受性以及配合程度等诸多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因而,我们还有许多症结没有解开,这需要我们不断为之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张丽珊,金星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儿童青少年的功能损害[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872-875.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医学学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0):7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