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宋道学周边考据学的形成与影响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4年第1期 总第121期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Sum No.1 2 1 南宋道学周边考据学的形成与影响 温志拔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两宋学术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继承性。经历两宋之际的学派整合与文化 重组。王安石的新学逐渐式微,而元祜学术则得到不同程度的承续。南宋中期以前,众多文士因家学、地方传 统、个人学术选择等原因,受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文史传统影响较大,形成与道学不尽相同的重视文献考 据的“汉学”学术路向。二者相互论争、彼此影响,共同构成多元的南宋学术。南宋中期以后,逐渐进入主流的 道学,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但其发展也正是在周边考据汉学的影响下,走完了自身逻辑和 历史过程。 关键词:考据学;道学;学术史;重省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421(2014)01—0009—05 两宋学术史的转向,最为著名的判断,是北 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折中两派,此派观点流行 宋至南宋经历了一个“内向化”的过程,这似乎 甚广,持续久远。两宋之际文士韩驹认为徽宗以 已成为一种公论,一个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学 来新学、洛学均有空疏之弊:“(新学后学)专治 派争鸣的北宋,转人道学鼎盛的南宋。然而,深 经,其所旁取以为资者,《老》《庄》《扬》《列》 一入到这一历史过程的各个细节,仍然存在诸多 《三经义解》《字说》而已”,“(二程后学)通于道 问题需要解答。南宋道学之外的知识形态究竟 德性命之理,诚前世所不及,然一为吏,则素所 如何?这些知识形态是否具有其共性并使之与 蓄积不过以善其身而已”。【聊 北宋末、南宋初 道学相区别?作为异质的这一知识形态对道学 的新学株守一经,穿凿附会,洛学静坐反观、近 发展的影响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 乎禅思,均无用于天下之事。至孝宗淳熙间仍有 疑使南宋学术史具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大臣指出:“近来掌文衡者,主王氏之说则专尚 穿凿,主程氏之说则务于虚诞。”[411790北宋诸大 南宋前期的学派整合与文化重组 一北宋钦宗至南宋孝宗时期,以反思“荆公新 儒在治世、博学、义理方面兼通并蓄,值得称道, 学”的学术专断为契机,士大夫对新学与元祜学 而极端化的新学和洛学,穿凿空疏、高谈性理, 术的关系展开了论争,以杨时为代表的洛学坚 都被普遍认为是无益于治国理政。因此,在一般 决主张废新学,而一般文人则对洛学的自承道 士大夫看来,要重构南宋政治学术文化,就必须 恢复北宋前期深厚博 统不无质疑,如张元斡、陈与义等对两宋之际的 打破学术偏见,超越党争,洛学态度冷淡Il1,保持维护传统儒学的文化立 大、兼容并蓄的祖宗“右文”之法: 场,孙觌以道学为“矫诞之士,褒衣大带,禹行舜 昔者国家右文之盛,蜀学如苏氏,洛 趋,卖声名于天下,叩之空空,然真孔子所谓鄙 学如程氏,临川如王氏,皆以所长经纬吾 道,务鸣其善鸣者也……苏学长于经济,洛 夫者;而无所知之徒,又相与从而和之”[2]525-527, 收稿日期:2013-09—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宋考据学研究”(项目编号13CZW03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两宋之际的学术世界” (编号2013M540528)阶轻}生成果。 作者简介:温志拔(1980一),男,福建永定人,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唐宋文献整理与研究。 10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4年1月 学长于性理,临川学长于名数。诚能通三而 之道满门矣,岂不休哉![5]243 同属于外向的知识方式。从学术方法和精神原 订补、校勘辨讹尚实之风,凸显着文献考据学的 贯一,明性理以辨名数,充经为济,则孔氏 则上看,这些学术形态都体现出严谨求真、考证 南宋高宗对于元祜学术与新学的态度“暖昧”, 特质,即以清儒以后的学术语境观之,或可称之 基本上随其政治需要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因此 为与“宋学”相对的“汉学”特质,又可称道学周 王氏之学在南宋的式微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尽 边的考据之学。 管如此,由于后继乏人,新学在学理上的衰微已 二经不可避免。南宋前期的学派宽容,真正的受益 道学周边考据学的学术系谱 与道学之士的道统自觉相近,南宋文史学 者是洛学和蜀学。不仅如此,徽宗时期,元裙党 禁打击的主要是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文学,以 及司马光为代表的史学,兼收并蓄的思潮,本质 上说,则是道学和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影响下 的文史学术的反弹与复兴。纵观两宋学术,北宋 学术主要是“荆公新学”独占官学与蜀学、朔学、 洛学的排异和论衡,南宋学术,经过前期的整合 与重组,主要表现为文史之学与道学一枝独秀 的排异和论衡。二者论衡的结果也几乎相似,即 新学和道学的官学化。 北宋学术宏阔,南宋学术精深。这一认识不 仅突出体现在道学体系的日渐严密精细,也体 现在与道学相异的文史诸学的发展中。基于两 宋之际以降新学、洛学的空疏无学,复兴的文史 之学突出表现了对文献考据的回归,这些重要 的文史之士主要包括: 从欧、苏文学一脉看,北宋欧、苏、黄主要以 天才式文学创作为特征,受其影响的南宋文士, 则更凸显了学者气象,诗文创作外,还大量组织 参与文献校勘、古籍整理、版本搜集、年谱编订 等学术活动,如周必大、楼钥、方崧卿等;受欧阳 修学术影响的经学疑古及考证、金石之学,如赵 明诚、洪适、洪迈、吴械等;受司马光及其史学影 响的史学编撰、史地考证、文献目录之学,如李 焘、李心传、吴仁杰、程大昌、王象之、王益之、晁 公武、陈振孙等;4.此外,还有一批博学洽闻的 文人学士,与道学追求一以贯之、沟通天人的体 系性知识方式不同,表现出庞杂博闻的知识形 态,其著作形式主要是学术考证笔记,如吴曾、 黄朝英、高似孙、周密等。这些学者与道学或远 或近,但都体现了与道学不尽相同的学术范式、 思想主张:一种形而下的,具体实用的知识追 求,与探求内在道德性命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们 术之士也体现了突出的学术渊源和归宗意识。 可以说,南宋道学周边纷杂的学术形态,大致上 仍是洛学之外的北宋元祜学术的发展深化。这 些学者与北宋诸学的系谱关联,或者本身在家 世渊源上即与北宋诸儒有密切的联系,或推崇 地区乡贤的学术成就,抑或者其学本身即受北 宋学者影响,纠补前人之学。 1.家世渊源与地域色彩。如孝宗名臣周必 大,其外祖母为北宋名儒宋庠孙女,其外祖父王 靓“亦以古文论周秦强弱,见知东坡”同 ,如此 渊源加之周氏郡望庐陵,自然对欧阳修、苏轼等 先朝名儒推崇备至,谓欧阳修为“本朝儒宗”。宋 人即言周必大“发挥文忠之学”,救元j;占以来“穿 凿破碎之害”[7]79。其主要学术成就在校理《文苑 英华》与《欧阳文忠公集》以及《二老堂诗话》的 文献校勘考据,更直接地表达了周必大对欧阳 修的尊崇: 昔韩文公以六经之文倡于唐,而其遗 书初因公大显,厥后遂以六经之文鸣于宋, 盖传道之宗在焉。今侯笃志《韩集笺校》,讨 论殆四十年,传录无虑数百家,然后定著善 本。既牧庐陵,尊事公于故乡,以风励学者, 其有补于斯文岂少哉![8]267 此文所赞为方崧卿的《韩集》校勘,但其所谓尊 事庐陵“以风励学者”,也显然正是其编辑校勘 《欧阳文忠公集》的初衷。 2.推崇地区乡贤的学术成就。如蜀地丹棱 李焘,在学术渊源上主要有两支,一为眉山苏氏 之学,一为温公长编史学。后者属其学本身的学 术渊源,前者则属推崇乡邦文献成就。周必大 《敷文阁学士李仁甫挽词》其二、六称道蜀都三 苏与三李父子,同出岷岭英气:“父子才名震蜀 都,家风人道似三苏。不知岷岭英灵气,底向眉 第1期 温志拔:南宋道学周边考据学的形成与影响 山特地殊。”]91189-190颇具意味的是《宋史》本传所 于道学的外向认知路向。 载:“焘论两学释奠……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 南宋道学周边学者对于北宋文史之学的系 马光、苏轼,黜安石父子。”[10111917作为文史之士 谱,不仅是自身学术渊源的指认,也是其不同于 的李焘,明确主张黜王氏之学,而升范仲淹、欧 道学的学术史表征。他们构成了与日渐主流化、 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之学,其中包括乡贤苏 官学化的道学相异的群体及其诉求;那么,这些 轼、文史学前修欧阳修、司马光,以及李氏所推 具有“汉学”朴学性格的道学周边之学,对同期 重的范仲淹所代表的敦行士风,却未提及重视 及以后的道学有何影响? 内在道德操行的二程,其中所透露的学术系谱, 三 内向抑或融合:南宋中期以后的学术走向 不言而喻。 3.其学本身即受北宋学者影响,纠补前人 之学。史学重“适用”的,南宋史学复兴不仅在史 料考异这一学术方法上继承北宋,在史学功能 论上,也体现了前后的一致性。如南宋学者对与 古代山川地理与沿革地理、地方历史文化等地 理学博物知识的关注也是文人“实学”的重要部 份。对于地理方志之作,北宋司马光《河南志序》 即以之为“博物之书”[1111359,南宋学者亦以博学 “有用之学”视之: 本朝刘侍读原父奉使契丹,能言古 北口、松亭、柳河道里之迂直,以诘虏人,虏 相与惊顾羞恧,卒吐实以告,士君子多识博 极至此,岂不足以外折四夷之奸心,表中国 之有人哉。是则地里之书,至此始为有用之 学。[121380 积其所见,撰次成论,凡五十有一篇。 岂敢谓能有明,然章而习之,白首不知止, 亦冀施之实用,不徒为此空言尔。[t31307 (下划线皆为引者所加) 其论延续了北宋人对于地理书“识博”“有用”的 认识,并且强调了地理博物知识并非“空言”。事 实上,与道学内向化的自得体贴知识方式不同, 南宋文史之士的史地知识具有明显的外向特 点,它们指向的是军国政治与地方行政、民间教 化的实用价值。北宋地理总志、图经原属朝廷收 集、记录、考察各地物产、财税、人口等官府档案 性质。南宋的方志地理,发展为考订古地理以证 九州岛华夏之实,以及记载地方历史沿革、教化 风俗之史,更具学术化、学者化。前者以程大昌、 毛晃、傅寅等人《禹贡》经书地理考证学为代表, 后者以王象之《舆地纪胜》及南宋盛行的各地方 志为代表。但此类历史地理之作,均体现了不同 孝宗乾、淳时期是南宋学术思想发展的一 个高峰,也是道学发展臻于鼎盛的时期,吕祖 谦、朱熹、陆九渊等道学名士云集一时。此后至 南宋末,不论是社会政治还是学术思想方面,对 于儒者道德主体强调,日益成为关注和讨论的 焦点。始于两宋之际的中国学术文化的内向化 ㈣,即完成于这一时期。同时,在走向孔庙神坛 道路上的南宋道学,其排他性、封闭性和空疏倾 向也随着加强。南宋前期一度复兴的文史诸学, 至中期以后似乎再次趋于冷寂,尤其在庆元党 禁后,道学影响力空前加强,越来越多文士投向 道学。然而文史诸学并未就此烟消云散,而是融 人道学肌体之中。事实上,南宋道学正是两宋之 际以来学术融合的结果,而嘉定以后道学自身 的反思,也融汇了文史博学考据的要素。内向或 融合,对于南宋学术发展而言并非矛盾,而只是 一体两面,视角不一则结论不同。 首先,朱子学向以“集大成”著称,主要是对 北宋五子即道学理论体系自身的集大成,然而 就朱子学格局看,实可称集北宋以降各家学术 之大成。对此,钱穆先生在其《朱子新学案》中有 全面的列举归纳,囊括了经史之学、文学注释、 典籍校勘、辨伪考据等旧,两宋之际以来的学术 整合,至朱熹得以汇流。尽管朱熹对王安石、苏 轼等人的经史、诗文所潜藏的道心、人心危害保 持着警惕,甚至对一般学术原则和方法的考据 学,也持保留态度,认为“若论为学,则考证已是 末流”[1613047,但是朱熹对北宋诸学本身,则评价 甚高,多有吸纳。关于这一点,从朱熹治经之法 所述的前贤名单中,也可窥见一斑: 《易》则兼取胡瑗、石介、欧阳修、王安 石、邵雍、程颐、张载、吕大临、杨时,《书》 则兼取刘 敞、王安石、苏轼、程颐、杨时、 12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4年1月 晁说之、叶梦得、吴械、薛季宣、吕祖谦, 《诗》则兼取欧阳修、苏轼、程颐、张载、王 安石、吕大临、杨时、吕祖谦,《周礼》则刘 敞、王安石、杨时,《仪礼》则刘敞,二戴《礼 记》则刘敞、程颐、张载、吕大临,《春秋》则 啖助、赵匡、陆淳、孙明复、刘敞、程颐、胡 百三十八《杂论》中即讨论了包括程大昌《演 繁露》、洪迈《容斋随笔》在内的多部考据笔记。 关于笔记与道学的关系,有一则材料做了 生动描绘: 嘉定屠维单阏之夏,得疾濒死。既小 一愈,无以自娱,而心力弗强,未敢覃思于穷 安国,《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则 理之学,因以平日闻见,稍笔之策。l181- 又皆有《集解》等书,而苏轼、王舅、吴械、 无法进行深入的“穷理”思考,则以博考平日闻 胡寅等说亦可采o l1 ]3633-3642 这份名单几乎涵盖了北宋主要的学术流派,不 仅其经、史、文学一并“可采”,前揭两宋之际以 降文史之士,如吴械、吴仁杰、程大昌、周必大等 古音、名物考证,文献校勘学者,均在师友之间, 甚至往复论学。北宋二程洛学在北宋末的式微, 除了政治原因外,自身学术过分脱离中国学术 以文献传承为根底的传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南宋朱熹、吕祖谦等人的道学发展,正是建诸于 对道统的文献清理、四书等原典的文献校勘考 证和注释基础上。不论是宏观的文献意识,还是 具体的训诂注释,朱熹等的文献工夫都体现了 非道学的文史之学传统的影响。要之,南宋道学 周边文献考据之学,对道学在南宋的发展确曾 产生过积极影响。 其次,从考据笔记之学术归属在南宋的发 展变迁,亦可见道学周边考据之学对道学的影 响。考据笔记是内容方面以经、史、名物、制度、 典故博闻考证为主的笔记,起于唐而兴于宋神 宗以后。以北宋末王观国《学林》至南宋末罗璧 《罗氏识遗》约60部考证笔记为例,大致以南宋 中期为界,此前学术渊源可考的笔记作者,均与 苏轼为主的元韦占学者存在或远或近的关系,出 于元j;占文史之学,体现了较强的文人气质;此后 的笔记作者,则与道学存在更为密切的关系,甚 或即是道学门生,且愈接近晚宋,情况愈加明 显。其中较为突出者,如谢采伯、赵与告、史绳祖 等分别师从朱熹、杨简、魏了翁。道学之士从事 笔记博闻考证,显然受到原以苏轼师友门生为 主的文史之士笔记博考的影响,因为在北宋二 程时代,笔记与一般训诂考证、博闻类纂一样, 常被归为玩物丧志、零碎议论。南宋中期以后, 道学已不再排斥笔记博考之作,《朱子语类》卷 见“自娱”,这是道学接纳博闻考据的重要原因。 当然,考据笔记与道学更为重要的互动,是道学 提升了笔记的品格,笔记则为道学反思和发展 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宋末道学之士如史绳祖的《学斋占毕》,是 较为著名的考据笔记,其各卷内容,均不出四部 文献的范围,且明显以考论经书传注,考证诗文 名物为主。正是以琐闻考证为主文人考据笔记, 与道学相结合,才产生了较为纯粹的文献考证 札记,笔记真正成为回道学之士归经典阅读而 探求义理,体现博文约礼传统的文献和学术形 式,并最终出现了典型的读书考证札记——宋 元之际的王应麟《困学纪闻》。从经学《易》、 《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 《乐》、《春秋》及三传、《论语》、《孝经》、《孟子》、 小学,至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文,内 容涉及考订经书传注、文字训诂、辞章义理,考 证史实制度、历术地理等经史四部文献之考证。 从内容到形式,该书都成为宋儒考据学与清儒 考据学的过渡津梁。何俊先生认为以王应麟为 代表南宋末期道学出现了回归文献考证的学术 转向,而实际上折中转向,很大程度上是北宋以 来文史之学影响之下的结果。 四结论 由北至南的两宋学术,学界多认同刘子健 先生的“内向”说,一个基本原因便是南宋朱熹 一系的道学成为思想史的发展方向和学术话题 的中心,然而即便是关注心性义理的南宋道学, 也充分吸收了北宋文献考据之学的理论和方法 成果。南宋学术并不限于道学,也不限于考据 学,道学周边多元学术,更多继承了欧阳修、司 马光乃至苏轼等为代表的北宋学统,其以文献 考据为中心,具体庞杂知识为特点的学术路向, 第1期 温志拔:南宋道学周边考据学的形成与影响 13 6】【8】【9】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M】.《宋集珍本丛 与道学注重构建内在体系的趋向具有明显的不 [北京:线装书局。2004. 同。同时,通过关注南宋后期道学自身的发展线 刊》影印傅增湘校清欧阳柴刻本.7]徐谊.平园续稿序,/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82册) 索可知,南宋世儒之学,也对道学在南宋后期回 [【M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归五经、注重文献的风气产生了影响。凡此种 种,均拓展了宋代学术的期待视野,深化了“宋 【11】司马光.司马光集【M】.李文泽、霞绍晖点校.成都:四 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川大学出版社.2010. [121李埴.舆地纪胜序,/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94 参考文献: [1】王建生.两宋之际文人视野中的“伊川学”[J].中国典 籍与文化,2011(4):17—21. 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o6. 【1O】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程大昌.禹贡论序/,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21 【2】孙觌.南兰陵孙尚书大全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 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影印明抄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 2006. [3]韩驹.请劝士博学疏,/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161 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l4】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M】.赵冬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5】钱穆.朱子新学案【M】.成都:巴蜀书社,1986. 【4】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M】.影印《宛委别藏》本,阮 [16][17]朱熹.朱熹集【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 元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育出版社。1996. [5]员兴宗.九华集【M】.《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刘氏嘉 【l8]赵与告宾退录(自序)[M].、齐志平点校.上海:上海古 荫移钞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 籍出版社.1983. The Form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extual Criticism surrounding the Neo-Confucianism ●____________—— Confuciconlucianian sm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n ̄outhern ̄iona Dynasty ・--------------------——WEN Zhiba (Fuqing Branch of Fuj 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Fujian,350300) Abstract: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e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they showed great consistency.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academic schools and cultural restructuring,Wang Anshi's,,New School”gradually declinedwhile“Yuanyou ,School was inherited in varying degrees.Before Mid—Southern Song numerous literati were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Ouyang Xiu,Su Shi,and Sima Guang due to family learning,local traditions,personal academic selection and other reasons.They formed a new paradigm of textual criticism different from Neo-Confucianism.They deb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which constituted the diverse academic studies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After the Mid-Southern Song Dynasty,Neo-Confucianism was gradually recognized as the mainstream and became increasingly narrow and exclusive.However,the completion of Neo—Confucianism 8 own logic and historical process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rounding textual criticism schoo1. Key words:the textual criticism;Neo—Confucianism;academic history;refection (责任编辑:尤小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