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探析以S学生为个案研究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探析以S学生为个案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15卷·第2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Vol.15,No.2Apr.2012

2012年4月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探析

———以S学生为个案研究

杨燕萍

(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摘

·伊宁835000)

要】问题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但是问题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所以本研究采用

个案的方法,深入了解S学生的心理状况,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进行有效地教育与转化,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问题学生【中图分类号】G635.5

教育转化

个案研究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063-03

常处于自卑、偏激和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依据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学习是建立刺激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映之间形成联结。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应用正强化、负强化的原理转化问题学生。

正强化就是充分肯定学生一点点的进步,通过赞许、表扬、激励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达到激励的目的,增强、保持、巩固和发展优良品质;负强化则是对学生存在的毛病、所犯的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或惩罚,达到约束的目的,能使不良的思想行为得到控制、消除和改正。

在实际工作中,家长与教师将正强化与负强化有效结合,运用正、负激励原则,赏识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用奖励、表扬等正强化法促使问题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用批评、惩戒等负强化法促使问题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消除。

三、S学生的具体情况

【文献标识码】A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不仅关系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问题学生”原因复杂、教育困难、成效缓慢,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使学生成人、成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不抛弃每一个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希望,应当千方百计地教育转化他们。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一)概念界定

对问题学生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意义上,学习上有困难、交往上有障碍、思想上有误区、心理上不健康的学生即为问题学生。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春对问题学生的界定: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学生即是问题学生,而且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一个方面存在问题。

这里所指的“问题学生”并非那些有犯罪经历或精神上有严重疾病必须经过医治才能正常生活的学生,这些学生的“问题”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种不良影响而造成的。

S学生,男,12岁,小学五年级,个头不高,有点偏

瘦,衣服不整洁有些邋遢。老家在四川,家境贫穷,不得已父母到打工,在市场上卖面为生。S学生和

他的姐姐原来由奶奶照看,2008年来到。S学生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性格的孩子,一方面他表现得极其外向,上课做小动作、窃窃私语,课下经常会和同学发生摩擦而打架,经常旷课,去网吧玩游戏;但是他也有

(二)类型

常见的“问题学生”有三种类型:第一学习类问题学生,其表现为学业不佳,基础差、成绩低、学习跟不上;第二行为类问题学生,表现为行为偏激,经常不遵守学校纪律,有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第三心理类问题学生,即对未来失去信心,有心理障碍,经

*[收稿日期]2011-10-26

[作者简介]杨燕萍(1985.10-),女,山西祁县人,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助教,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

①黄家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3).

②阮为文.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63

2012年4月第15卷·第2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性格内向的一面:上课他从来不敢举手,教师请他起来回答问题,直摇头;有时叫到办公室谈话,更是一言不发。学习成绩差,特别是英语、语文每次都不及格。S学生比较叛逆,加上父母没时间管教,生活压力大,脾气急躁,经常“棍棒教育”,但是S学生还是屡教不改,在大家眼中是个问题学生。

四、S学生的成因分析

“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多种因素的综合体。每个问题学生又有其不同的原因,我经过多次直接与S学生谈话,间接地与家长和教师访谈,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情况,摸清他的脾性,弄清他心里想法,找出问题的症结。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对于学生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S学生老家在四川,家庭生活窘迫,不得已S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来到,S学生和姐姐留在家中让奶奶看管,但是奶奶已年迈,无力照看,只好两个孩子也来到。但是S父母文化低、没技术,只能干苦力活,工资很低。再加上全家的户口都在四川,上学没学籍,费用高,生活更加窘迫。平时父母忙于生意,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任其“自由”发展。父亲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经常心情不好,常常酗酒,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带有个人偏激情绪,认为棍棒教育是最好的方法,这样更激化S学生的逆反心理。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家庭影响是产生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因素

教育问题也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优劣的首要标准,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生活能力等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生活中,成绩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S学生不仅学习不好,而且经常旷课,上课睡觉、起哄,下课打架斗殴,每个老师都不喜欢他。排座位也依据成绩,S学生被安排在最后一排,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再加上S学生周围都是学习差的、上课捣蛋的同学,相互影响,更加剧了恶习的滋生。

龄小,正处于青春萌芽期,叛逆心很强,不愿被束缚,追求个性,难以沟通;而且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世界观,在行动中随意性大,易受主观感情支配,缺乏理智,自我抑制力差,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受外界诱惑,经常旷课到网吧玩游戏。虚荣心很强,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紧张,胡乱花钱,甚至跟有钱的朋友盲目攀比,非常自卑,甚至嫉妒、抱怨人世不公平。

(四)社会因素

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S学生经常上网吧打游戏、聊QQ等,易受到网络上负面的东西的侵蚀和腐化,还有社会上消极的思想、歪风邪气、不健康的书籍等,特别是面对形形色色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倾向更是无所适从。社会上年龄相仿的不良品行的伙伴,对S学生的影响更大,经常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等。

五、教育转化S学生的措施(一)家庭教育是关键

1、转变教育观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S学生的父母无论多忙,都应该把孩子的教育

放在首位,因为父母辛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孩子。

2、改善教育方法:“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棍棒

教育不是唯一的惩罚孩子的手段,过度的棍棒教育只会激化S学生的不满,嘴上服气但心里不服,更加叛逆。给S学生多一些引导,多一些鼓励,不仅能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而且会增加他的自信心,使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3、端正生活态度: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

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活是教育的肥沃土壤,“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最大。父母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S学生的发展,父亲不要酗酒,借酒消愁,正确看待,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用消极的眼光看问题,以自卑的心态看人生,用埋怨、唠叨、得过且过的态度去生活,只会使S学生从小失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消除“代沟”,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父

母应该有敏锐的觉察力及时及早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去除萌芽,消除不利影响,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意志力,学会的生活。

S学生所在的学校班容量大,教师精力有限,不

能顾及每个学生。而且与家长沟通少,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能准确把握。学校教育不当,特别教师没有起到引领帮助作用,也是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三)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存在内在矛盾,自我意识强但自我约束差,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S学生自身由于年

5、家长平时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与老师形成教育的合力,及时了解S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情况。双方达成一致,统一奖惩标准,形成合力,共同培养与教育S学生。

(二)学校教育是主导

学校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应该担负起教育“问题学生”的主要责任。

杨燕萍:“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探析

1、教师要因材施教,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抓住

学生的心理特点,防微杜渐,及时转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心观察S学生情况,深入分析S学生违纪的原因。有时S学生想吸引教师注意,故意捣乱、干扰课堂秩序,那么教师及时加以引导,使S学生懂得努力配合老师、专心听讲、积极回答,更能受到老师的重视;有时S学生觉得自己学习差,怕回答问题错了被老师同学耻笑,那么教师应鼓励S学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要怕错,只要积极思考、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就是很棒的。有时S学生上课心情焦虑、紧张、分心,可能家里遇到了事情,及时与家长沟通,有时间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共同解决。

(四)社会教育是条件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网吧应该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而大众传媒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播好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及模范事件,警惕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六、总结

“问题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任务和职责,需要多方配合、理解和支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问题学生形成又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共同教育转化S学生。参考文献:

[1]梁利.切实加强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

[3]黄家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3).

[4]阮为文.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5]齐平,安莉娟.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探析[J].教育探索,2006,(2).

[6][美]KennethShore,曹绍炼编译.教育“问题学生”的十种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6,(2).

[7]阎亚光,胡启平,焦利军.论“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8]魏彩虹.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

[9]罗建国,黄迪皋.试论“问题学生”的教育及转化原则[J].煤炭高等教育,2004,(6).

[10]武永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思路[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

[11]倪高武.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12]闫亚光,胡启平,焦利军.论“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6).

2、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

关系。教师以真诚、热爱、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产生公正、公正感,即使在细微处也要体现公平,特别在安排座位上,不要以唯一的成绩来安排,应该标准多样。可以按照身材的高低、视力的好坏、男女的搭配,也可以好、差生同桌,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充分利用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发挥群体对个体的作用。S学生从众心理很强,易受到班集体、气氛的影响。教师应该多组织活动,分配给S学生一定的任务,使S学生感到有被重视的成就感,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集体的力量不仅使S

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还可以扬长补短,不断地革除不良行为习惯。

(三)自身教育是根本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S学生由于年龄小,必须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相结合才能起作用。教师与家长应引导S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生活目标,从小事做起,从每天的学习开始奋斗。还要引导S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不断地自尊自强。S学生要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个清醒的认识,立足于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良习惯。S学生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懂得钱的来之不易,不乱花钱。还要提高辨别力,学会审视自己的朋友圈,多向刻苦努力的同学学习,主动请教难题,远离打架斗殴的同学。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