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时评11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4——2015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时评(十一) 不留怪发型就导致学生没个性?

开学首日,北京某中学规定,男生剪成板寸才能获准入校,女生不得披发、染烫发,也不能涂指甲油。上海一专家表示,学校对于学生发型的苛刻要求,可能会抹杀学生个性。(9月2日《新京报》)

按照这位专家的观点,我国很多学生所以没个性似乎和学校要求过多过细有关,也似乎,学校只要不要求学生,只要让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就会有个性,否则就是抹杀。果真如此吗?学生的个性与教育到底有多大关联?

学生的个性当然与教育相关,但如果因此说,学校对学生发型的规定就会抹杀学生个性显然是看错了病,也吃错了药。

按照我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需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这其实不过是对学生符合其在校生身份最起码的规定,即便其中有学校对头发、服饰、衣着等稍加具体规定,但要求的实质并未改变。如果说因此就会抹杀学生性格,显然整个“规范”也难逃其咎。其实,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作出规定并不是我国的特例,而是全世界均如此。比如,在加拿大的Lord Kitchener小学,在学生人手一册的记事本(类似于学生的成长手册)上,就有7条明确的“穿衣戴帽”规定。其他国家亦然。但并不见有科学研究发现因此抹杀了学生的性格。可见,上述专家的结论似是而非。

其实,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而不是让学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既然如此,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对一个学生来说,不是在所难免,而是成为必须。不然,空谈个性何用?

人人都知道的例子是,等车上车要排队,否则就会秩序大乱;过马路也一样,要绿灯行红灯停,如果一个人非要与众不同,不按规则行事,偏要红灯行,结果只会引来害人害己的车祸。可见,必要的规则意识不仅不会带来个性的抹杀,还是个体存在的保证,自然也是个性存在的保证。

从学校的要求看,只是把“不准留长发”的要求具体细化为了“留板寸”,虽然苛刻了点,或许能令一些学生不满,但若上升到抹杀学生个性的高度,显然是夸张了。个性若果真这么容易被影响倒好了。

其实,历史上真正有个性、做出创新贡献的那些大师级人物往往是遵守规则的。人们谈起数学家陈景润,往往津津乐道于其“不修边幅”的个性,其实,陈景润真正的个性是对数学的狂热和“不达目的不罢休”对数学真理的追求;牛顿、爱因斯坦„„哪一个不是呢?严格说来,这些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这些个性,而是因为他们的成功使这些个性因素凸显了出来、为人所知了。 就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身心发展并不成熟,又处于青春叛逆期和模仿期,很容易被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不良社会元素牵着鼻子走,比如,看到某明星留些“鸡

1

冠头”,难免不起而效之,如果学校任由他们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打扮上,显然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因此,即便对他们稍微严苛些,又有什么错呢? 近年来,随着“以生为本”的大力提倡,许多学校在教育孩子时,不仅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在各种舆论面前也开始茫然失措,甚至丢掉了教育主动权。也许,这才是值得认真反思的。

何必多抱“诺奖女婿”的洋大腿

最近几天,诺贝尔奖各个奖项揭晓。有人说,今年,诺贝尔奖离安徽蚌埠很近,因为诺贝尔奖化学奖的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称得上是“蚌埠女婿”。为此,网上图片显示,蚌埠某中学还通过该校电子屏,打出了“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字样。(10月15日中安在线) 称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为“蚌埠女婿”,是因他的夫人吉娜,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吉娜小学就读于蚌埠大庆路小学,初中、高中都就读于蚌埠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不过,看罢“祝贺校婿得诺奖”的网络截图,我却马上感到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媒体报道写得明明白白,在硕大电子屏上以“校婿”称呼埃里克?白兹格的,其实是吉娜曾经就读过的一所中学而已。那么,疑问随之而来:一则,就算如今对于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已经不像过去一般的谈虎色变,但也不至于“开放”到了可在中学校园里大谈特谈“我校女婿”的地步了吧?,你一所中学倒是自说自话地攀上了“诺奖女婿”而沾沾自喜,但对现今仍在就读初高中的那些“校女”们而言,这样随便热抱“洋大腿”的荒唐叫法,究竟利焉弊焉? 再则,看到诺贝尔奖洋得主头上的炫耀光环了,作为吉娜曾经就读过的一所中学,赶紧沾亲带故地称之“校婿”,那吉娜读过的大学,年少时在蚌埠读过的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是不是也要争先恐后地来争这位异国的“校婿”和“园婿”了。

国人好“攀”,近些年来,为了那些“XX故里”,早已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如今,遇上了一个“诺奖女婿”,新闻中,岂止是“我校女婿”,诸如“蚌埠女婿”、“安徽女婿”甚至“中国女婿”的报道字眼,也是层层升级、频频入眼。让人疑惑的是,一片“女婿争夺战”的虚热之后,在那诺奖洋得主的本人眼里,他到底又认可了多少“虚拟丈人”们的美意呢?

何必多抱“诺奖女婿”的洋大腿。对于异国他乡的诺奖得主,咱们用不着动辄以“女婿思维”而沾沾自喜、津津乐道,倒是正如一些网友所议论的那样,该多去思考和反省于:不少在国内品学兼优的“校女”“校儿”们,去了异国进一步求学深造后,咋就往往选择把“根”也扎在了人家那儿?与其称外国的诺奖得主是“XX女婿”,不如期待有朝一日,让咱们的诺奖得主,屡屡成为异国攀附的“XX女婿”或“XX媳妇”,那才是真正的面上有光、可喜可贺了! 对于诺奖的争取,老是抱着不以为然的“平常心”,未必就是一种好心境

2

和好姿态。然而,热衷于通过“女婿思维”来求得内心的某种微妙平衡,似乎也该有话直说地指出其矫情与不妥了。

15专业被亮红牌该反思什么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前几年这些时髦的专业,出现在教育部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中。13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要求各高校在申报专业时参考全国、分省(市、自治区)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避免盲目布点、重复设置。(10月14日《大河报》) 专业涉及高校和学生两头,一是高校如何设置专业,一是学生如何选择专业,两者都需要一个科学的态度。但15个专业被亮红牌,曾经时髦的专业风光不再,首先该反思的就是高校专业设置。

高校的专业设置本该是一个细致活,本该“立足本校,从长计议”,但近些年却显得匆忙、粗糙、跟风、短视,很多专业的设置唯“名”是论。高尔夫、彩票、女工、老年、网安„„不少高校只看到就业市场的短期需求,缺少科学审慎的态度,对那些一时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一窝蜂地跟风,而毫不考虑自身的长期发展,从而结出“专业趋同、就业难”的恶果。

以上海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高校明显“重复建设”的学科专业达十多个,如“应用经济学”,现有15所高校开设这门专业,超过全市研究生教育院校的2/3;又如“工商管理”,14所高校均有开设;再如“公共管理”,也有13所高校开设。连“新闻传播学”这样就业对口率较高的非普适专业,开设院校也达10所。

贴上时髦标签的专业虽然说吸引到了足够多的生源,但一个专业的健康发展却需要师资、教材,硬件设施、软件管理等综合配套,需要前期的市场调研,需要中间环节的细节跟进,需要后期的打磨提升,倘若这些都不具备,其结果必然是在“最难就业季”的现实背景下,让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之路上更加艰难,最终导致这些专业“门前冷落鞍马稀”。15个专业被亮红牌,正是高校盲目跟风,又缺少专业建设的必然结果。

值得反思的还有学生选择专业的态度。虽然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大学所设专业未必一味与市场接轨。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就读大学,首要的还是为了今后的就业。可现实却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诸多原因,许多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往往是盲目的。

以这次榜上有名的法学为例,一位2013年毕业于河南某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说,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出于对律师这一职业的崇敬和喜爱,她毫不犹豫地选了法学。但四年大学后,等到她该找工作时才发现情况不妙:当律师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容易,司法考试不过、律师资格不过,白搭。最后,他们班,3/5的学生去考公务员,1/5的学生找了和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

3

导致学生对专业盲目选择的除大学信息提供不到位、中学缺少专业指导等外界因素外,最根本的还在于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还缺乏对学生本身兴趣、爱好的认知了解,直接造成了很多学生直到面临专业选择时,仍然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只好盲目跟风。

15个专业被亮红灯,需要反思的不只是高校专业设置问题,也不只是服务问题,更要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让学生从小了解自己、认知自己。

陈家祠广场说拆就拆,巨额损失谁来担责?

耗费巨资建设的广场说拆就拆,如此这般的“短命工程”,不仅造成了财政开支的严重挥霍,更是暴露出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决策的盲目与随意,应当追究如此“短命工程”背后的责任。(编者按)

四年前为了迎接亚运,广州荔湾区政府耗资8亿元打造西关最大的广场—陈家祠广场,但今年因地铁8号线施工,广场已经被拆了一半,围蔽成工地。有市民斥责太浪费,市地铁公司解释,修建广场时地铁8号线还没通过发改委审批,荔湾区政府无法预计广场建好后4年又要部分拆除。(据10月16日《南方都市报》)

耗费巨资建设的广场说拆就拆,如此这般的“短命工程”,不仅造成了财政开支的严重挥霍,更是暴露出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决策的盲目与随意。不可否认,修建地铁是至关重要的民生工程,但在规划、修建地铁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科学谋划,岂能荒唐地把投入巨资建成不久的广场轻易就拆掉呢?对于广东省委、省纪委等相关部门来说,应当追究如此“短命工程”背后的责任。 近些年来,我们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在逐年增长,但我们的财政实力远未达到可以随意挥霍的地步。因此,有限的财政资金该如何科学合理支配,这无疑是对地方官员的重要考验。毕竟,当前我们尚及太多太多亟待解决的民生事项需要花钱,无论是城乡公交服务体系的严重短缺,还是校车安全等,以及当下公众对于健身、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需求,都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来逐渐解决。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我们痛心地看到,一些地方政府,耗费巨资大搞 “面子工程”、“景观工程”、“形象工程”等。这不仅导致了财政资金被无端挥霍浪费,也让民意很是受伤。比如,有的国家级贫困县,连个像样的体育场都没有,但地方政府却置国家“禁令”于不顾,大肆建设奢华的政府办公大楼;有的地区城乡交通环境十分薄弱,可政府大院却是“豪车扎堆”„„ 在中央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新风的大形势下,近一段时期,中央叫停了数百项“形象工程”,也就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对于广州市出现的这起“短命工程”,当应启动严肃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对那些盲目决策的官员作出处置。当然,接连频发的“短命工程”,也提醒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要科学决策,切不能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肆意挥霍!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