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灵药经

灵药经

来源:化拓教育网
灵药经

一、草部

甘草

甘草我们并不陌生,只要咳嗽,很多人都服过“甘草合剂”。甘草可是我国中草药中的一宝,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即帝师。他道:“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甘草入药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记有甘草,并将其列为药之上品。对甘草之所以被尊为“国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它是知名度最高的中草药,还有灵草、美草、蜜草、蜜甘、通灵等美称,也有露草、荠草、草古、汾草、粉草、棒草、甜根子等俗称。

甘草是豆科植物,多年生。春天长出青苗,高约一二尺,叶似槐树叶,七月开花,花呈紫色,结的果实似角子。茎挺拔直立,根似圆柱,深秋结果。

我们都知道甘草很甜,因为甘草中含有丰富的甘草酸,含量高达百分之十左右,还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甘草酸的甜度比蔗糖高五十倍,所以有人称甘草为“甜草”。这种甜被认为“物甘之至极”,是补脾益气的佳品。《神农本草经》说其“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可用来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因为甘草能够进入十二经,补肺腑的正气。腹内正气充足,邪气就不能侵入了。明代陆粲的《庚巳编》记载了一件甘草治病之事:永乐(1403—1424年)年中,明成祖朱棣患有风湿病,内脏邪侵,群医问诊后束手无策,时有吴江人盛寅重用甘草将其治痊,于是明成祖任命盛寅为太医院御医官。

甘草还具有很好的解毒功能。因为它味甘,五行学认为味甘属土,而按照传统的观念,百毒入土则自化。现代科学也证明,甘草能够与毒物结合,生成无毒物质,排出体外;同时,它又能吸附毒物,化解体内毒素。明代陆粲的《庚巳编》还记载了甘草解毒的事:用甘草救皇帝被任命为御医的盛寅,有天早上进入御药房,忽然感到头痛如裂,差点眩晕倒地。他自己和其他太医都没有办法解救。有人在市上找来一位草泽医生。草医拿出一包草药粉末让盛寅服下,一会儿就痊愈了。宣宗朱瞻基对此非常惊奇,就召来草医寻问原因。草医说:“盛太医空腹进入药房,是诸药之毒侵袭而病,我的草药仅仅为一味甘草罢了。”

甘草的除热去毒功能我也多有实践。一次,邻居找到我说,他因湿热阴部瘙痒,搽了很多西药膏,搽的时候有效,但是一停药又开始痒,非常苦恼。我让他用甘草熬水,每天至少洗三次,一周后,病症消除。现在民间多用甘草和绿豆熬汤服用,治疗食物、药物、农药等中毒病症。

甘草还能止咳祛痰,清热利泻,前文所言“甘草合剂”就是一剂止咳良药。另外,据《神农本草经》说:“久服轻身延年”,足见还是养生的药物。

黄芪

我幼年时,父亲常用黄芪、党参来炖鸡,说是很滋补的佳品,民间对这味药的认识还是很对的。

我国使用黄芪为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长沙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黄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道:“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本草汇言》道:“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本草逢原》也道“黄芪

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自古以来,我国就将黄芪用作增进体能和抵抗疾病的良药。所以黄芪又名黄耆,耆是年长之意,是赞扬它是药中补气的长者。

黄芪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一米左右。性微温,有甜味,它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固表,补益各种虚弱症状,增补元气。我幼年父亲炖的黄芪鸡汤就是起这个作用。你别说,这还真管用。那年,我母亲由于劳累,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说话无力。父亲说该补补了。于是,他杀了一只母鸡,找出抽屉里备用的黄芪、党参,炖了一锅鸡汤,主要让母亲喝。鸡汤吃完。母亲的身体也就好起来了。后来,不管家里景况怎样,隔一两个月,总要吃一次黄芪炖鸡。

黄芪还能解肌肉中的热毒,对内热消渴等病很有效;还能活血生血,治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病;对于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都有较好的功效。

党参

我们在电视里常见到这样的情节:当人生命垂危时,中医就用一点人参或者让其含在嘴里,或者熬汤服下,病人顿时就提起气来。人参确实是中医的上等良药,但是人参的价格昂贵,我们在生活中难以常用。其实,民间常用一种价廉物美的党参来代替人参,既能常吃,药效也差不多,党参真是百姓的养身之参。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没有列党参,党参之名最早出现在清代的《本草从新》:“按古本草云:参须上党者佳。”书中所说的“真党参”是指产于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的五加科人参。后来这个地区的五加科人参逐渐减少乃至绝迹,有人就用其他形态类似人参的植物来冒充,并沿用了“上党人参”的名称。到了清代,医家已清楚地认识到冒充品与人参的功用不尽相同,并逐渐将形似防风、根有狮子盘头的一类的药材作为独立出来,作为新药材品种,称之为“党参”。

当时医家冒充人参,但并不是找一些只是形似而毫无药用价值的植物,找的是确有药性的中药。党参是草质藤本植物,有白色乳汁,味浓臭。它的主要功用是“补”,是俗话说的“补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对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症状的虚弱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有位母亲,她上中学的儿子有段时间记忆力很不好。这位母亲从一位老中医处得到了一个方子:用党参粥治疗孩子记忆力衰退。她先将米洗净,稍浸泡,然后把党参择净,和大米混合在一起熬粥,在吃的时候放点冰糖。她天天熬粥给儿子吃,过了两个月,她儿子的记忆力明显增强了。这个方子很有道理,按照中医的观点,引起记忆力衰退有多种原因,但最基本的原因是气血不充足,心失去营养,心是主管思维记忆的,这样自然记忆力就下降。党参正是发挥了补气益心的作用。

党参对于失眠者也是一味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党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能够延长睡眠时间。另外,党参中还含有皂甙、微量生物碱、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和氨基酸等,对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能力,保护心血管系统等,都有良好的作用。

大家在抽屉里放上一些百姓可以经常消费的、价廉物美的党参吧,经常吃一点是大大有益的。

沙参

有一位年轻人到了广东,知道广东人爱煲汤、爱喝汤,饭前定要饮一盅靓汤,于是他也入乡随俗,上饭店晚餐时,先喝了一盅汤。汤里汤里有肉块,还有形状像萝卜、比小手指略

细的东西,微甜。汤的味道好极了,他把肉和“小萝卜”一扫而光。不料晚上上床后浑身燥热,异常兴奋,折腾到4点才睡着。第二天他才知道,这撩人的“小罗卜”是沙参。

沙参对于有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受不了,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是一个宝。沙参又名山胡萝卜、羊奶参,生长在深山高坡灌木丛中,或沟壑阴湿地带、阔叶林内,素有东北小人参之美誉。它的外形酷似人参,营养丰富,内含胡萝卜素、维生素、粗纤维,另含有果酸、淀粉、葡萄糖及其多种微量元素,被称为不可多得的天然补品和保健品。它主要功效是清肺热、养肺阴,养胃阴、生津液。常食沙参,可补脑安神,养胃健脾,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沙参分为北参和南参,北参的药用功效要大于南参。

沙参民间又成为“锁阳”,以名明义,说明它能够补肾助阳。我把它用来治疗老年人的前列腺炎。有个老伯八十岁了,解小便困难,肚子也经常痛,我判断他是得了前列腺炎,于是让他用沙参泡水或泡酒喝。他一个月吃一斤沙参,一连吃了三个月,状况有了根本好转,排尿顺畅,以前靠芬必得止痛,现在已经不用止痛药了。

沙参很便宜,民间普遍食用,还进入了菜谱,有沙参玉竹瘦肉汤、沙参煲鸡蛋、沙参心肺汤等不一而足。我非常推崇明代戴元礼在《秘传证治要诀》中记载的沙参粥:用沙参15至30克,粳米50至100克,冰糖适量,一起熬成稀薄粥,早晚温热各食一次,3至5天为一疗程。这粥有润肺,养胃,祛痰,止咳的功效,对于肺热肺燥、肺气不足、肺胃阴虚的久咳无痰、咽干或热病后津伤口渴有很好的作用。但是伤风感冒、咳嗽者不要服用。

丹参

丹参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有个青年名叫阿明,他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阿明自幼在风浪中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看都未治愈。这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开紫蓝色花、呈红色根的药草,用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但是去岛的路上水流湍急,暗礁林立,去者九死一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他凭着高超的水性,闯过一个个“鬼门关”,终于登上了无名岛,采来了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治好了母亲的病。村里人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丹参是我国一种很有名的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属于唇形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河北、陕西、吉林、四川、辽宁,韩国和日本也有丹参。一般分为紫丹参、赤丹参和血丹参。

丹参的主要作用包括活血、清热、止痛。临床上,丹参主要用作治血热瘀滞,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产后瘀血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可明显地降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液粘度,促进纤溶系统功能,改善血脂。所以丹参对于心脑血管病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能够缓解疼痛,防止血栓形成,促进瘫痪肢体恢复,被广泛用来治心绞痛、缺血性中风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丹参对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病的改善也有作用,临床研究还证实,能使其临床症状减轻、缓解或消失。

现在老年人常常服用“复方丹参片”,对于心脑血管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我曾给邻居的一位老太太说了一种丹参汤:把30克丹参放在1升左右的水里,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熬30分钟,晾凉之后喝。一天按照此量做两份,当作茶饮。老太太喝了后,她的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症状有明显好转。

肉苁蓉

肉苁蓉有“沙漠人参”之称,被历代王朝列为“贡品”。古代许多医典对其都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它:“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日华子本草》道:“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神农本草经》道:“肉苁蓉,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久服轻身。”

传说肉苁蓉是天神派神马赐给成吉思汗的神物。金明昌元年(1190年),因为争权夺利,铁木真(成吉思汗)被他的结拜兄弟札木合联合泰赤乌等十三部共三万人围困在长满梭梭林的沙山,铁木真的队伍又饥又渴,筋疲力尽。札木合把俘虏用七十大锅煮杀,这种残忍的行为激怒了天神,天神派出神马跃到成吉思汗面前,将精血射向梭梭树根,然后用蹄子趵出了像神马生殖器一样的植物根块。饥饿的成吉思汗与部将们把这根块煮来吃了,神力涌现,冲下沙山,一举击溃了札木合部落,然后统一了蒙古。这种根块就是肉苁蓉。

肉苁蓉是多年生寄生草本,高80至100厘米。茎肉质肥厚,不分枝。鳞叶黄色,肉质,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味甘,性温,主要功能是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治疗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等症状。

许多人为了补肾壮阳,吃了鹿茸、巴戟天、淫羊藿等补药容易上火,口干舌燥、牙齿肿痛。有个肾虚病人就对我述说了这个苦恼。我对他说:“吃肉苁蓉,它的性格温和,既能补肾,又没有副作用。”

也有的大便结燥病人为了通便,服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等药后,倾流直泻,便虽然通了,但是人也虚脱了,特别是老年人、体弱者、孕妇便秘病人很难承受这种通便。我就对他们说:“服用肉苁蓉,通过增加肠内渗透压,减少水份的吸收,促进肠道蠕动,使大便变软变湿而缓缓排出。”

现在,中药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发现肉苁蓉有着很好的抗衰防老功效。它能保护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改善脑循环等多种功能。能够增强记忆力,防治老年痴呆,具有抗氧化、降低血压、降低谷丙转氨酶、增进食欲的作用。

肉苁蓉有这么多的益处,又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真是一种大众化的、安全而有效的神药。我劝大家不妨在家里放置一点,可以茶饮、煎汤、制成膏、煮羹、泡酒等方法食用;可单用,也可配伍使用,充分利用这天神赐予的神药为我们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