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过 程(第2课时) 学习 1、能根据图画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目2、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德育主题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水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和水电站,加强德育 了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中教育 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内容 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教师激励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导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这节课让我继续去森林王国一探究竟。(课件出示:咕咚。)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用“一边…一边…造句”)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 二次备课 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 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次备课 来理解。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4.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 “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5.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6.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你体会到什么感觉? (课件出示话语。 7.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2.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3.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 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并模仿表演。 四、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20 咕咚 遇事要动脑筋,弄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