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3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5 No.3 2006年6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6 谈声乐学习的三个基本要素 宋春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摘要:在声乐学习中,主要应训练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而呼吸、发声、共鸣是最基本的要素。文 章主要介绍了如何能有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如何去控制气息,在声带积极闭合挡气情况 下,用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声;如何使发出的声音通过咽腔、12'腔、鼻腔、头腔等共鸣器官的共鸣, 使声音得到扩大而悦耳动听,以及呼吸、发声、共鸣三方面如何互相支持、统一协调。 关键词:声乐学习;呼吸;发声;共鸣 中圈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1750(2006)03—0202—02 声乐学习主要是训练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诸 大:在两肋,特别是腹部肌肉的配合作用下,使横膈膜升降 如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吐字、表现等方面,但就声 的幅度再大些,再有力量、有控制协调一些。正如打气筒打 音的基础来说,呼吸、发声、共鸣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可以 气一样,打气筒的吸气、充气主要是靠气筒内的活塞环(皮 从发声器官的构造以及发声的过程看出三者前后相继、相 碗)的拉、推活动,而我们人体的胸腔、腹腔就好像一个气 互配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筒,两者之间的横膈膜就是气筒中的活塞环,靠两肋的扩张 发声器官是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呼吸器官:鼻、咽、喉、 和腹肌的收缩力量使横膈膜下降,这样胸腔便产生了空间 气管、支气管、肺脏、膈肌(又称膈膜)、腹肌,等等;二是发声 (对肺泡的压力减小),体外的大气压就自然地将空气通到 器官:喉头(喉结或喉器)、声带;三是共鸣器官:胸腔、喉腔、 鼻咽腔送到肺部,使胸腔扩大上提,这样吸进的气息就自然 咽腔、口腔、鼻腔和头上的领窦、蝶窦、筛窦,等等。呼吸是 深沉饱满了。然后,靠两肋和腹肌的力量,有控制地让横膈 有深度地、饱满地吸进空气和有控制地呼出气息去冲击声 膜慢慢的还原,压缩肺部内的空气,使其均匀的推送出去, 带;发声是声带闭合挡气,在气息的冲击中震动而发出声 冲击声带发声。 音;共鸣有调节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使声带振动发 怎样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觉到横膈膜的活动呢?我 出的声音得到扩大和丰富。 , 们平时笑得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肚子痛,就是横膈膜活动 发声的过程是依靠两肋和腹肌的作用,使横膈膜下降、 过累而引起的原因。通过实验使我们知道气息推送出去和 吸满气息,然后让吸进的气息有控制地呼出去冲击闭合的 控制的力量,主要是靠横膈膜和腹肌的作用,还有两肋的保 声带振动发声,而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细小的, 持力量的作用。由于控制保持气息的力量主要是靠腹部肌 必须依靠共鸣器官产生共鸣作用使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 肉的收缩用力,所以,呼吸支托的用力点是在下腹部(丹田 所以呼吸、发声、共鸣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三者是相互 处)。这样呼吸的支托就比较深沉而能持久,也就改正、消 协调配合的统一体。歌唱者要把一首作品完整的唱出来, 除了依靠口、鼻吸气和喉颈部、腹部肌肉用力的、肤浅虚弱 既要加强呼吸的控制力量,使声带按要求振动发声,又要调 的浅呼吸。要使歌唱的声音有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 节共鸣、美化扩大声音。所以,声音训练,一方面要强调有 必须要加强锻炼两肋、腹肌和横膈膜的运动机能和保持、控 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又要强调声带的积极闭合、向下 制气息的能力。对于初学者可以做一些纯呼吸的练习,如 挡气振动发声;还要强调各共鸣腔体的积极共鸣作用,三者 靠两肋的扩张和腹肌的收缩力量,使横膈膜下降,深深地吸 缺一不可。 好一口气,稍停瞬间,然后利用两肋和腹肌的力量,有控制 一、呼吸对歌唱发声的支托作用 的让横膈膜慢慢地还原,使气息均匀徐缓的从上下关闭的 牙齿缝中送出去、摩擦发出轻微的“丝”的声音来。开始可 如何能有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呢?首先,必须 以练习20秒钟,然后逐渐延长到4o秒钟,这样就能有充足 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简单地说,平时我们静卧在床 的气息去适应唱歌了。同时还可以配合作一些简单的发声 上的呼吸,就是最自然、正常的呼吸方法,它没有嘴、鼻吸气 练习。练习方法是:口腔像打哈欠一样开,情不自禁的自然 的杂音,也没有耸肩抬背的多余动作,而是靠横膈膜升降的 大笑来唱,笑唱练习是很容易体会两腰、腹部和横膈膜的积 吸气、吐气。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就是这种呼吸状态的扩 极跳动的。两腰外部的颤动就像大热天我们看到的狗热得 收稿日期:2006—03一l8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SKL一2005—930) 作者简介:宋春丽(1971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音乐教育与音乐理论研究工作。 ・20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宋春丽:谈声乐学习的三个基本要素 吐舌喘气的那种腰部颤动一样,这种练习能够使两腰及腹 肌强劲有力。 二、歌唱的发声原理及练习 好,产生嘶沙的杂音。 在体会打哈欠的基础上,再练习当远处有人喊你时,你 大声回答“有”字声音。这时的声带状态是用力内收拉紧 的、喉头也是向下用力的,可以很好的体会声带的内收用力 有了正确的呼吸方法,能用上两肋、腹肌与横膈膜的力 和闭合。可以配合做一些发声练习,先发短促的单音“啊”, 既能体会声带的张开和闭合,也能感受两腰及腹肌的弹跳 作用。发声时声带边缘变薄向下用力稍碰触一下又立即分 量,吸进充足的气息,是发声的基本保证,接下来就要看如 何去控制气息。就好像气球充满了空气,假设我们把捏紧 的气嘴松开,那么空气会一下子泄漏出去,气球也就瘪了, 如果我们在气嘴上插上带簧片的音哨,那么气球里的空气 开,能使声带的张弛、厚薄变化机能得到锻炼,使之灵活自 如。接下去发五度下行的连音 保持、体会声带内收的感 就会慢慢的冲击簧片,发出连续不断的呜叫声,这就是歌唱 的发声原理。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到呼吸和发声的关系。 在发声歌唱时怎么去体会气息沉下去呢?既要要求用 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声,又要体会气息沉下去,这样很容易 使人难于理解接受,也不太好掌握。歌唱的气息没有沉下 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声带向下拉紧,闭合挡气不够造成的。 就像上面说的充满空气的气球一样,气嘴不捏紧,空气就会 一下泄漏出去,气球也就自然没气了。歌唱发声时如果声 带闭合不好,那么气息也就自然会浮浅上来、泄漏出去,所 以,要使气息能充分的利用冲击声带振动发声,首要的是应 该让声带向下拉紧闭合好、挡住气息,使其积极振动发声, 这样才能有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就像充满空气的气 球,气嘴捏紧时,用手板去推顶气球的底部,会感到气球对 手板有回弹的反作用力,如果把气嘴松掉,那么用手板去推 顶气球底部就用不上力,也不存在回弹的反作用力了。歌 唱发声时声带拉紧闭合,向下挡好气,那么就能用上腹部肌 肉收顶的力量去推动气息积极冲击声带发声;反之声带闭 合不好,气息浮上、泄漏出去了 腹部肌肉收顶的力量就使 用不上,自然也就没有深沉的呼吸支托力量了。由此看来, 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力量是建立在声带积极闭合挡气的基 础之上。声带只有积极闭合挡气,才能承受气息的冲击而 振动发声。 歌唱的发声状态简单地讲就是打哈欠、吸气时那种状 态,这时的发声器官是打开通畅的,喉结的位置是放下的。 平时要多做这种打哈欠、吸气的练习,体会喉结的放下稳定 和喉咙的放松打开,歌唱发声时强调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 是为了使喉头处于较低的位置,始终放松打开,而不堵塞、 挤紧,同时强调声带拉紧闭合、向下挡气,也促使了喉咙的 放下稳定和打开轻松。既然声带的拉紧闭合挡气能够促使 呼吸深沉持久、又富有弹性,还1}墩喉结放下稳定、声音自 然通畅,那么怎样才能使声带闭合好,向下挡气呢?我们可 以小号演奏为例。小号演奏者在吹一个延长音时,他主要 不是用腹肌的收顶力量去加大气息的冲击,而是上下嘴唇 皮用力向口腔内收紧,只有这样才能使气息有力从紧闭的 嘴唇皮中成一条气柱冲出来。如果嘴唇皮紧收的力量不 够、松弛了,那么吹出的气息不成气柱,小号的声音也就散 杂无光彩了。发声时的声带就像吹小号时的嘴唇一样,是 用力向内收的,这样,才能承受起气息的有力冲击而振动发 声,发出的基音才是纯正清晰的。否则声带不用力拉紧内 收、向下挡住气息的冲击,就会被气息冲开,使声带闭合不 觉,直到结束。这种练习对声带闭合不好、声带沙嘶的学者 是有益的。发“衣”母音的练习对声带的内收拉紧是比较 有益的,有不少的初学者发“衣”母音的喉咙容易挤紧,可 以先用“呜”母音代替。发“呜”母音(发“衣”母音也是一 样)声音比较集中、狭窄,容易形成一条音柱。练习时感觉 气息像一根玻璃管一样,从喉咙里直插到腹部,这种感觉也 带动声带向下拉紧内收,使喉咙放下了,而声音像水一样从 玻璃管内向上涌喷出去,这样既体会了气息深沉的支托点, 也感受了声带的内收挡气。 三、歌唱中的共鸣 在有了深沉的呼吸支托的基础上,声带又能积极的闭 合内收,向下挡气振动发声,但发出的声音是细弱的,只要 通过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共鸣器官的共鸣作用后,声音 才能得到扩大而悦耳动听。 怎样才能获得较好的共鸣呢?任何人发出的声音通过 咽腔从口腔里发出来都会得到一定的共鸣、扩大,要使声音 自然流畅,只要在口腔自然张开的情况下,笑肌稍微上提, 下腭自然放下,使发出来的声波沿着硬腭向上牙齿背方向 运动,就可以得到和充实这种明亮靠前的口腔共鸣。要使 声音有高位置、集中、圆润、丰满而富有光彩,特别是动听的 头腔共鸣,需要经过训练来获得调节共鸣的方法,主要是依 靠共鸣腔体的共鸣。因此,必须使咽腔肌、软腭、舌肌协调 工作,要使发出来的声音更进一步反射到鼻腔、头腔中去, 首先要张开上口盖,提起软腭,连同软腭后缘正中的小舌头 (又称悬雍垂)也向上提,使口腔上部呈“圆顶”的感觉。同 时鼻孔两翼感觉向两侧上方张开,就像突然遇到偶发事件, 惊吓地倒抽一口气一样,这时喉头是放下打开的。上口盖 提上去了,下腭也随同放下。这样咽腔、口腔和鼻腔的通道 和空间就会更宽一些,口腔里发出声音的集中反射点也就 自然向上移动了一些,声音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的诸窦 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如此,整个头腔共鸣就比较丰满 了,发出的声音也清脆悦耳、铿锵有力了。 平时训练时,强调把声音送到鼻腔中去,就是要求寻找 声音的高位置头腔共鸣,这种声音的获得必须是打开喉咙、 提起软腭才会产生。头腔共鸣的获得要从长期训练中去获 得,像闭口哼唱的练习是很有效的。吸饱满气后,闭嘴、口 腔里空的状态下,把声音从鼻腔里哼出去。发声时会感觉 鼻腔顶端的眉心向上振动,这就是声音的高位置共鸣。有 的人闭口哼唱口腔不够空松,要注意改善。 (下转第208页) ・20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歌唱是一种精神与生理密切结合的活动,如果演唱者的精 神振奋,此时发声器官也必然处于积极状态,当我们听到许 多歌唱家演唱时,常常为之感动,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阎 维文的《母亲》,刘和刚的《父亲》,王丽达的《沂蒙山,我的 娘亲亲》,等等。正是由于这些歌唱家真正做到了“声情并 茂”,所以才有如此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4]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美)约翰・卡罗・伯金.教唱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3. [6](意)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0. [7]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8]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1O]李萍.跟我学唱歌(民族唱法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责任编辑:罗红 社.1996.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土海:土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姜家祥.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3]武秀之.民族声乐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Cultivating the Singing Ability of Students nationaliyt Vocal Music in Higer Pedagogical College YANG Zhong Abstract:The vocal music class is one of compulsory courses in the music education speciality of hish ̄pedagogical college.The VO- cal music performance has the very strong usability and practicality,therefore learning it well has enormous practical sig- niifcance to engaging in the music education.This article beginns from the key questions of vocal music study to enhance vocal music singing abi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way of nationality singing;higer pedagogical college student;sound concept;concept of basic sound production ‘‘‘<<‘‘‘<<<<‘<‘<‘‘<<‘‘‘<‘<‘<‘<‘<<<<<‘<<‘<<‘<‘‘‘‘<<<<‘<‘‘<<‘<‘‘‘‘<<<<‘<‘‘‘<‘<‘‘‘<‘‘‘<‘‘‘<‘‘ (上接第203页) 有两条弧线:一条是向下作用的气息弧线,从喉头发声部位 向下用力,沿着胸、腹腔弧冲直顶腹前壁,使腰部肌肉用力, 四、呼吸、发生和共鸣三者的协调 产生积极稳定的呼吸支托。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就必然 上面分别讲述了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在实际的歌 有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这就是反作用力的声音弧线。由 唱发声中三者是同时并进、互相作用而产生效果的。为了 于反作用力的作用,使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沿着咽腔、口 便于掌握、理解、实践,我们把呼吸、发声、共鸣这三方面作 腔、鼻腔向上弧冲眉心,产生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的头声。 用的力量点称为: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点。在歌唱发声中 根据上面的讲述,在歌唱声音基础训练的呼吸、发声、 既要追求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点(在小腹部位丹田 共鸣三方面,利用互相统一协调、支持来共同铸造美好的歌 处),又要强调声带的拉紧闭合、向下挡气,积极振动发声的 声。同时,可以配合一些适当的发声练习,通过实践练习, 基音点(在喉咙部位),还要寻求声音位置的共鸣焦点(在 进一步去体会、了解呼吸、发声、共鸣三方面对歌唱声音的 鼻腔顶端眉心上)。第一点要使声音有深沉持久的呼吸支 重要性和进一步熟悉,at握这三方面的技能技巧。 托就要利用上小腹肌肉的作用力。要像充满空气的气球一 除了基本练习外,还可以选用一些中外著名歌曲中的 样,不能松掉捏紧的气嘴。如果漏气,就用不上腹部的肌肉 乐句和片断来结合练习。这样除了在歌唱时呼吸、发声、共 的收顶力量,也就不可能有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声带闭 鸣三方面得到训练外,还可以在咬字吐字、音乐表现等方面 合好,也促使喉结放下打开。声音通畅了,就能较好地去调 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发声练习和 节,寻找第三点,即口腔上部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所以,训 歌曲演唱,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及自己认真刻苦的长期磨 练歌唱的声音,第一是强调声带的闭合,喉结放下;第二是 炼中。是一定能获得进步、提高演唱水平的。 收腹,用力点在腹部,靠横膈膜尽量把吸进去的气息压送出 来,振动声带发声;第三是打开上日盖,使声音反射集中到 参考文献: 鼻腔头顶上去,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而且是声音越高,声 [1]金卫国.声乐教学再探[J],淮北爆发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带向下拉紧的力与腹肌收顶的力越强,声音更加集中送到 科学版),2005,(4):144—146. 鼻腔顶端眉心上去。归总一句话就是:保持吹气的状态歌 [2]吕琪慧.谈谈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呼吸[J].艺术研究, 唱。因为吸气的状态就是喉头是放松的、腹中是收缩的、口 20O4,(4):68—7O. 盖(软腭)是打开的。这样在歌唱发声时就会感到人体内 责任编辑:罗红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