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期第53页 弥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发展期 竺小恩 摘要:讨论了弥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的背景和途径一一三次大的移民活动对中国文化东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出土的纺织机械和纺织物、文献记载的纺织品为依据,指出倭国纺织水平的提高是接受中国秦汉时期先进纺织文化的 结果;以出土服饰品,尤其是汉铜镜为研究对象,指出弥生时期倭国的饰品及工艺制作水平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已 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关键词:日本弥生时代;中国秦汉时期;服饰文化交流;纺织品;服饰品;汉铜镜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4)01.0o53.O5 如果说绳文晚期中日文化交流开始发生,那么到了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一公元3世纪后半叶), 中日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不仅以水稻生产为中心的农耕经济在日本得以普及,成为日 本物质文明的重要基础,而且在水稻及种植技术传入不久后,铁器、青铜器及其锻冶技术也由中国传入 日本。物质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日本原始社会的崩溃和部落联 盟小国的形成。 日本和中国的学者们大多认为,绳文文化向弥生文化转变,其中一个主要的推动因素就是中国 文化的影响。当时的日本还处于原始社会,而中国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日本还在使用石器, 而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农耕文化已经颇为发达了。自绳文晚期开始,先进的中国文化经过朝鲜半岛 等途径陆续传入靠近朝鲜半岛的日本九州一带,然后逐渐影响到其他地区。 弥生时代,正值中国战国后期到三国时代前期,这期间,主要接受中国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文化。秦 汉时期,史籍记载中有3次大的移民活动对中国文化的东传具有重大影响。 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率童男女和百工渡东海止住日本之事,“资之五谷种种百 工而行”,“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①这“平原广泽”究竟何处?有些研究者认为就是与中国隔海 相望的日本列岛。对于徐福其人以及徐福本人是否真正到过日本,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从这一历史 记载中至少可以知晓:在秦始皇时代,人们已经在中国至东海列岛之间实践、探索航路,而且在大 海之中找到了可以止住的“平原广泽”,并带去了中国物质文明,传播生产技术和文化。 二是燕人卫满东走建立卫氏朝鲜。卫满朝鲜是在箕氏朝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占有箕氏朝鲜的旧疆 土。卫氏治下的朝鲜民众除了半岛土著蛮夷之外,实际上有大量来自中原的华夏子民:他们中有箕子朝 收稿日期:2013.12.13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与东北亚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编号:13NDJC165YB】 作者简介:竺小恩,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编审。研究方向:服饰文化(浙江宁波315211) 。司马迁:《史记・淮南王衡山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第1期第54页 竺小恩:弥生时代:中目服饰文化交流发展期 2014年3月 鲜时代来自中原的箕氏朝鲜遗民,还有卫满从燕、齐等地招募来的流民。这是继箕子之后,华夏居民的 血缘与文化又一次融入了朝鲜半岛北部。而且特别要说明的是:箕氏和卫氏均为华夏子孙,箕氏朝鲜先 臣于周,后臣于秦,卫氏臣于汉,他们均属于中原王朝的外臣。他们所辖的疆域均在中华民族疆域范围 内,均属于中华文化圈;其政权的主体民众为华夏古族,其政权的性质为中华古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② 卫氏朝鲜的存在足以说明,与箕氏朝鲜一样,汉文化已经覆盖朝鲜半岛上的一部分地域。换句话说,从 箕氏朝鲜开始,经过战国时代、秦代到汉代,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域就一直处在中国文化的统治之下。 三是汉四郡的设立。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攻灭卫氏朝鲜,汉朝廷在半岛北部设立乐浪、临屯、玄 菟、真番四郡,并将中国内地的和中原民众大批迁移到四郡。四郡的设置,意味着汉帝国直接统治 的疆域扩大到了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域,也意味着汉文化直接移植到了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域。这对于汉文 化的东传自然影响深远,对于中日文化交流来说,缩短了距离,对于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来说,提供了便 利。四郡中的乐浪郡是汉帝国在朝鲜半岛的政治统治中心和文化移植基地,它虽然历经变迁,但始终维 持着郡县制度,存在时间长达400余年,其间创造了灿烂的乐浪文化。乐浪文化不仅吸引着朝鲜半岛上 的人们,也深深吸引着临近半岛的日本列岛的人们,日本列岛上的部落小国为此前往乐浪郡乃至, 亲身领略中国汉文化。 中国史籍中对当时中国与日本部落小国之间的交往有不少记载。 《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郡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是文献第一次提到 公元1世纪的“倭人”已分为百余国的状态,也是关于中日两国间开始官方交往的最早记载。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 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光武所赐印绶已于日本天明四年(1784年)在福冈县志贺岛出土,是一枚上面 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的纯金印。这个倭奴国就是当时的一个部族小国,在当时北九州博多地方(今 福冈附近),独自与中国东汉朝发生关系。实际上,当时已有30余个部落小国纷纷派使者赴东汉洛阳, 采取“奉贡物朝贺”的形式,与中国交往。《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 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中国东汉初期,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汉朝文化对倭 国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致于倭国派使者纷纷来朝。而当时的日本,还处在奴隶社会,从所献礼物看,两 国交往只能用“生口”作礼物,可见其经济还很不发达。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人条》(通称《魏志・倭人传》)也有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 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魏志・倭人传》较为具体地记述了公 元2世纪末至3世纪(正值中国三国两晋时期)日本政治、经济、民俗及中日关系。譬如公元3世纪曹 魏同倭女王国(邪马台国)密切的交往:仅魏明帝景初二年以后的10年间,倭女王卑弥呼就有4次派使 者到魏或带方郡,魏使赴倭女王国也有2次。其中景初二年(238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难升米、都 市牛利等使魏,献男生口4人、女生口6人,斑布两匹两丈;魏明帝赐女王卑弥呼以“亲魏倭王”称号 及金印紫绶珍贵物品,并于公元240年派官吏陪送日使回国。这是中国使者正式赴日的最早记录。公元 266年,倭女王卑弥呼遣使赴晋朝贡。(以后一个多世纪,史无记载,日本学者称为“欠史时代”。) 以上记载都说明四郡设置以后,日本列岛上的部落小国由于种种原因,都主动地与中国交往,而中 国对日本列岛上的小国了解也越来越多了。 除了中国史籍记载以外,日本考古出土文物也说明在这一时期有着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约公元1 世纪初,王莽时代的货币已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福冈、长崎、大阪、京都及长野等地均出土过刻 有“货泉”的王莽时代的钱币。奈良天理市出土了刻有东汉灵帝中平年号(184~189年)的铁制大刀, 大阪府和泉市及岛根县均先后出土了刻有“景初三年”铭文及魏“景初三年(239年)陈是作镜”铭文 的铜镜,等等。 。张碧波《卫氏朝鲜文化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第179页。 2014年3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期第55页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以外,在服饰文化的交流上较之于绳文时代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弥生时代日本的服饰虽然在服装款式上因为没有实物留下而难以妄下论断,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这一时代出现了纺织物,纺织物的出现无疑会给服饰带来了改革。 纺织品出现最为普遍的依据:一是由于纺轮的存在,还有陶器的底部以及其他物品有布纹的压痕这 一事实。当时的纺织物的织布方法,是最原始的平织法。一般线的密度在一平方寸里有经线40或50根, 纬线3O根左右。线的材料是苎麻等树皮草茎。其稀疏程度接近于麻布。@ 二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知道3世纪中叶日本已经有了纺织品。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 仅魏明帝景初二年以后的l0年间,倭女王国派到魏或带方郡的使者多达4次,魏使去倭女王国2次。这 6次交往的记载中,出现大量的纺织服饰品: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倭女王卑弥呼遣难升米、都市牛利 等通过带方太守刘夏使魏,献男生口4人、女生口6人,斑布(据华梅注:韧皮纤维织的布)两匹两丈。 魏明帝赠绛地交龙锦5匹,绛地绉粟厨10张,蓓绛5O匹,绀青50匹。另又特赠绀地句文锦3匹,细斑 华厕5张,白绢5O匹……铜镜百枚、珍珠、铅丹各50斤;正始元年(240年),太守弓遵遣建中校尉梯 俊等奉诏书印绶诣倭国,并赍诏赐金、帛、锦厨、刀、镜、采物,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正始四年(243 年)倭女王又献倭锦、绛青缣、绵衣、帛布等物……。卑弥呼宗女壹与所立之时,壹与遣倭大夫率善中 郎将掖邪狗等20人献上男女生口30人,贡白殊五千孔,青大句珠二枚,异文杂锦二十匹。从这些记载 来看,弥生时代晚期,日本的纺织品已经相当丰富,既有从中国获得的锦、绢、帛类等织物,也有他们 自己生产的锦、缣(细绢)、帛等,《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也有“种禾稻、 麻、蚕桑、缉绩,出细 、缣绵”的记载,可见已有相当的纺织技术水平。而且倭国纺织技术掌握与提高与中国纺织技术的输 入是有紧密关系的,从文献记载分析,238年,倭女王献给魏帝的除了生口以外,只有倭国的土布—— 斑布,而5年以后,243年,来使贡献的物品中,纺织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有“倭锦、绛青缣、绵 衣、帛布”等,到倭女王之女壹与所立之时,织锦水平又有了进步,所献纺织品已是有了各种纹样的“异 文杂锦”。倭国的纺织技术在5年之间发展得如此之快,这与借鉴、学习中国纺织技术是分不开的,是他 们对中国秦汉时期先进文化接受的成果。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大一统国家,与统一国家的政治文化格局相适应,战国时期由于 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中原与齐鲁、北方、吴越、荆楚、巴蜀等地服饰差异逐渐消解,各地区服饰呈 现出明显的融汇趋势。服装生产技术较之前代也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纺织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丝帛 的种类较之春秋战国时代增多了,见诸于文献的有绨、绢、素、纨、缣、纱、罗、毅、绮、绣、锦等。 其中锦用染成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经线起花,平纹重经,色彩绚丽,可谓秦汉时期丝织品最高水平的 代表。苎麻与葛布加工技术也较前有所提高,东汉人对苎麻服装有“色似银袍以光躯“的美誉:吴越地 区出产的葛布质地细腻、色泽洁白,被称为“白越”、“细葛”、“香葛”。棉在此时期也传入中国,文献中 有汉代内地人穿棉制服装的记载。汉代染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织物着色丰富,在马王堆1号汉 墓出土的织物有25种颜色,染料有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前者包括红花、茜草、栀子、紫草、皂斗和蓝 靛等,后者包括皂矾、朱砂、绢云母和墨黑等④。总之,秦汉时期服装原料较之前代丰富得多,原料加工 和服装织染技术均有相当大的进步,一些原本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纺织业亦有所发展,人们整体着装水 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谈到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有必要提及“归化人”。即指来自日本列岛以外的人。《日本书纪》崇 神天皇十一年(公元前87年)条、十二年(公元前86年)条连续记载:“是岁,异俗多归,国内安宁”, “异俗重译来。海外既归化。”⑤。这里指的归化人主要指朝鲜族人和汉族人。朝鲜族人从事土木工程的比 。小林行雄著,韩钊,李自智译:《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五》,《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3期。 。吴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3页。 。《日本书纪》(上),株式会社岩波书店,1967年初版,第249页。转引自张世响《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从绳文 时代后期到平安时代前期》,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第1期第56页 竺小恩:弥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发展期 2014年3月 较多,汉族人从事技能工作的比较多,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又在日本创造新的文化,对日本文化的 发展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归化人到了日本之后,逐渐与日本人通婚,融入了日本的血统中,成为 后来大和民族的一分子。 《日本书纪》应神天皇十四年(283年)条记载:“十四年春二月,百济王贡缝衣工女,日真毛津,是 今来目衣缝之始祖也。是岁,弓月君白百济来归,因以奏之日,臣领己国之人夫百二十县而归化。”同书 应神天皇二十年条记载:“二十年秋九月,倭汉直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而来 归焉。”归化人数量之多,可参考《汉书・地理志》的记载:“玄菟郡,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 八百四十五。县三:高旬丽,上殷台,西盖马。乐浪郡,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 十八。县二十五:朝鲜、遂成、增地、带方 ……”@二郡共28县,近11万户,人口62万多,平均每 县越4000户,22000人,照此推算,汉直阿知使主率l7县民有37万多,弓月君率120县民有200万多。 尽管上述数据不够准确,但还是约略可说明当时移民到日本的归化人之多。这些归化人到带来了先进的 技术、文物和知识,在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弥生时代的服装究竟如何?《三国志・魏志・乌桓鲜卑东夷传》“倭人”条对其服装有描述:“男子 皆露 ,以木绵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价,作衣如单被,穿其,贯头 衣之。”《三国志》记载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记载看,在中国汉魏时期倭人的服装形制还是很 原始的,男子“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将整幅布缠裹身上,不施裁缝,而是用打结或束缚的 方法固定在身上;女子“作衣如单被,穿其,贯头衣之”,这是典型的贯头衣。这两种服装形制在中 国都是旧石器时代的服式。 如果《三国志》记载的真是弥生时代的倭人的服装,那么,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如前所述,在 绳文时代末期,弥生时代初期,为躲避战乱或其他原因,中国有大批移民直接从或间接从朝鲜(箕 氏朝鲜、卫满朝鲜等)将金属器、水稻及其栽培技术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生 产力的发展,加剧了分化和阶级分化,使日本原始社会渐趋瓦解,从而出现了一些部落联盟的早期 小国。还有秦始皇时代徐福率童男女和百工泛海东渡止住日本的传说。秦汉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已经相 当繁荣:服装等级制度鲜明,男女服装款式、种类繁多,质料丰富,纺织缝制技术先进。难道这些移民 在将金属器、水稻及其栽培技术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日本的同时,他们身上所穿的服装对日本 原始的贯头衣和缠裹装没有一点冲击力?难道他们在传播水稻栽培技术的同时就不会传播别的技术(如 缝纫技术。中国早在两周时,就有了掌理裁缝衣服的官“缝人”和掌理染丝帛之事的官“染人”)?难道 这些移民到了倭国以后入乡随俗脱下汉魏文明服装而套上贯头衣?这些都因目前无实物可考成为疑点。 同绳文时代一样,弥生时代的服饰品受到中国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弥生时代用玉和角、 贝等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贝制的腕饰,是用芋贝和天狗螺这种大型卷贝切制而成的。通常男子用天狗螺的贝镯(图1),女 子用芋贝制的贝镯(图2)。在福冈县饭冢市立岩遗址的瓮棺中,发现了人骨架上戴的贝镯。它是以大 小为顺序,若干个腕饰排列而成,小的接近手腕,大的接近肘部。这说明弥生人已经注意到了佩戴装饰 品的细小环节。 除了贝镯以外,在佐贺县和静冈县还出土过弥生时代 的青铜手镯,它以贝制腕饰为样本。发现的青铜手镯虽然 不多,但足以说明服饰品制作技术的一大进步。另外在奈 良县唐古遗址出土的弥生时代前期的陶器中,还发现有涂 红漆的木镯。 装饰项链用的是管玉和勾玉。管玉是一种细小的管状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26—1627页。 图1天狗螺贝镯 图2芋贝贝镯 2014年3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期第57页 玉器。勾玉是弯曲成C形的一种玉(图3),而且是小型, 多为硬玉制成。在须玖冈遗址的瓮棺和佐贺县唐津市马场发 现的瓮棺中,还出土了玻璃制品(图4),这是一个比较重 要的发现。这些硬玉或者玻璃,都是来自中国的输入品。 因为弥生时代是一个与交往日益显著的时代,所以 相比绳文时代常见的装饰品减少,如骨、角、牙的装饰品进 入弥生时代明显呈衰退现象,而制作的各种物品则成为 权力者们崇尚的东西。福冈县须玖冈本及丝岛郡怡土村三云 的瓮棺中发现了玻璃制的璧。这种璧的产地是中国,为一种 礼仪性质的器物。这些来自的器物,对于弥生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宝物。青铜或白 铜制的铜鉴,原是的一种化妆用具,早在新石器时期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已有铜镜实物,但直到春秋 时代铜镜数量仍然很少,只是贵族享用的奢侈品,从战国时代开始,铜镜数量激增,汉代延续了这个势 头,铜镜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用品。在日本须玖冈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镜;福冈县丝岛郡怡 土村井原遗址有西汉中期镜出土。在北九州地区的弥生时代墓葬中,共发现了百余枚铜镜。有星云纹镜、 蟠螭纹镜这些早期铜镜,还有重圈纹镜、内行花纹镜、方格规矩镜等中期以后的铜镜。这些铜镜已从装 饰用具转变为个人的财富象征,也有某种夸耀自己占有异国器物的成分在内。这些汉镜的出土也进一步 反映出弥生时期的饰品深受汉文化影响。 在汉文化影响下,弥生时代工艺分化、发达并且制作专业化,生产的规模已脱离了各个集团自给自 足的范围,有了转向社会生产分工的倾向。这一时期出现了石器制造作坊,说明石器制造业己经。 木器、漆器制作都有了一些特殊的工艺。纺织工艺大大提高:出现了植物纤维抽线织布的技术;用于纺 线的石制或陶制的圆形纺锤也有出土;出现了原始的织布机。制作青铜器、铁器等金属器有了专业技术 人员。⑦总之,在汉先进文化影响下,弥生时代的工艺制作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Yayoi Age: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Dress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ZHU Xiao—en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ways of the dress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Yayoi age.Three great immigrations greatly affected 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east.Based on the unearthed textile machinery and textiles as well as the documented textiles,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he tim- provement of Japanese weaving level is the result of its acceptance of advanced textile culture in Qin and Han dynasty.With the unearthed cloting hand accessories,especially he tHan copper mirr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points out that the accessories and the craftsmanship reached a considerable heigh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d・ vance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Yayoi age of Japan;Qin and Han dynasty of China;dress culture exchange;textiles;clothing and accessories;Han copper iror m(责任编辑:田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