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数学培优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一课时 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 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 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第二课时 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5.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6. 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7.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8. 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第三课时 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时 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第五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第六课时 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七课时:期中复习

第八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第九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第十课时: 图形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

1、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第十一课时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十二课时: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

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教学难点:

1. 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第十三课时: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四课时:期末复习一

第十五课时:期末复习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