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羌族特色建筑及文化发展
学校: 学院: 专业: 课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章 序章
1.1背景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在古代指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
部落,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上已有对“羌”的明确记载,众多历史文献及出图文物表明,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进入耕种与放牧结合,并以养羊著称于世的民族。羌人自称“尔玛”,即本地人,其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北川羌族自治县、汶川、黑水县、松潘县内。羌族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羌族分布的地区,山峦重叠,河流纵横,地处高山峡谷之内,被称之为云朵上的民族,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度,但由于居住海拔、地形差异大,其气候也有极大差异,常常形成河谷地带百花盛开时,高山之上依旧大雪纷飞,正是由于这样的气候原因,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羌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利用石头木材搭建令人惊叹的精美建筑。羌楼,石板木屋,村寨聚落等都是其典型代表建筑。而本文将通过对羌族一些典型建筑的详细介绍,来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他们的民族特质,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民族。
1.2文章结构及要展开的工作
第一章简介羌族的历史、分布及生活环境,以及本文的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将详细介绍传统羌族特色建筑碉楼的结构、功能以及成因;第三章将详细介绍现代羌族聚落新北川县城的大致情况及背后的原因;第四章将总结前面几张的内容,探索羌族特色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
第二章羌族特色建筑之碉楼
2.1碉楼的来历及历史
羌族人称碉楼为“邓笼”,在秦末汉初,羌人由西北来到岷江上游开垦土地由游牧转向定居,于是,他们抛弃原来的帐篷,在山间取石为材在深山间将一座座碉楼矗立起来,而到了汉朝后,在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中记载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屠数重,门内以楫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其下,高于二三十丈者称鸡笼,高于十丈者谓之碉。碉楼历经岁月的侵蚀,抵抗频繁的地震,山体崩塌等严酷的自然灾害,依然屹立到现在,其间
闪烁着羌人的智慧与其文明演进的光辉,历朝历代皆有文献描写羌人以及羌人居住的碉楼,碉楼之于羌人的意义不亚于苏州园林之于汉人。
2.2碉楼的分类 2.2.1按建造原料分
按建造原料分,可分为黄土碉和石碉两种,黄土碉由粘性很强的胶泥土建造而成,后者这用石片堆砌而成,如汶川县布瓦山上的碉楼就是黄土碉,而理县桃坪羌寨则是石碉。
2.2.2按用途分
按用途分,大致可分为家碉、寨碉、战争碉和烽火碉四种。
(1) 家碉,这一类在碉楼中最为常见,多修建在住宅前,并与庄房相连,
既可以住人,又可以圈养牲畜还可囤积货物,其实用性非常之高,这类碉楼并不像战争碉高,但发生战事也可作为小型堡垒,成为抵御战事的有力工具。据说,一家只要有男孩就要修一座碉楼,每长一岁便向上修一层,一直修到16岁封顶。可见碉楼对于羌人的重要性
(2) 寨碉,寨碉是族长的指挥碉楼,居于羌寨,是族长权威的象征。
比其他碉楼都要高大雄伟,用于在战时居高临下指挥战斗。
(3) 战争碉,一般位于山峰或者关口处,其碉身高大,用于屯兵抵御外敌。 (4) 烽火碉,一般位于大山高处,其功能与古代烽火台一致。即可用于羌
寨之间传递信号,也可用做碉堡进行防御。
2.3碉楼形状和结构
居住碉房呈方形,比较矮小,石片砌成,平顶,一般分三层,每层高约3米。底层为厕所或做圈养牲畜、堆草沤粪用。二层一般为堂屋及卧室,有些寨子将畜圈建在主体建筑旁、单独设出入口时,则底层中部设堂屋,在适中的位置砌一方形烧火用的矮台,木材常年不息地燃烧着。矮台中立一称作锅状的三角金属架,大者直径1米,做饭是置锅,烧火时有遮挡作用,并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或堂上方为神龛,供祭祀祖宗、家神、财神等。平时全家聚会、饮食、节日歌舞、接待客人以及祭祀祖先,都在火堂四周举行。碉房各层均留二三个窗洞。窗呈方形、十字形,内大外小,面积0.3~0.5平方米,用石板或木板于内镶成,不加窗格,可防风防盗、,但光线不足是其缺点。碉房各层以独木砍削成锯齿形为梯供上下。房顶为平台,平台上留尺许方孔以通风透光(即天窗),下雨时用石板盖上。平台用途甚广,是羌人室外活动的主要场地,晒粮、脱粒、老人散步、妇女针织、儿童游戏皆于其上进行。碉房相互依借,使屋顶平台连成一片,高差处则置木梯互通往来,成为连通相邻各户和沟通人们交往的第二通道。平台四周砌有矮墙,以防坠险。平台后方通常盖一牌小屋做贮藏室,台上还置有放玉米的粮架,
以四根木柱为以细竹成小屋形。屋顶后部一角或四角有一堆小石垒成的小塔,塔顶立有一块白石,每逢年节供奉祭祀。住宅旁多建有高达数丈的碉楼,用于防御敌患和贮存粮食、柴草。
2.4碉楼建造方式
碉楼建造要经过多道程序,石壁是由片麻石和本地黄泥浆混合砌筑而成,在重力和化学反应的作用之后,具有不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可确保长期使用,甚至可以抵抗更加强烈的地震。石墙基础砌筑在地下岩石层或山体上。石墙厚度达70~80厘米,内部一侧垂直于地面,外部一侧向上收分,顶部是40cm左右厚度。碉楼中北墙线通过砌筑成贯通墙壁的突出棱线,使墙面的强度增大,以抵御北风,在当地被称为“鱼脊背。
第三章羌族现代民居风貌 3.1羌族现代民居形成背景
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位于山峦起伏的四川省绵阳市西部,县城曲山镇周边龙门山数峰夹峙,河流穿流而过,这里风景秀美,生活安宁,具有浓郁的羌族风貌特征。不幸的是,北川县城位于龙门山脉两大地震断裂带交汇处——映秀镇和擂鼓镇之间。2008年5月12日灾难降临于生活在这里的羌族人民,秀美的北川县城在大地的轰然巨响中被夷为平地,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交通瘫痪,古老的羌族人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为拯救苦难的人民,在的号召下,集全国之力,国内数位建筑设计专家,数个建设团队受命重新选址、设计、建设新的北川县城。新北川也因此成为了现代羌族民居的窗口。
3.2 新北川县城总体设计思路
北川新县城作为国内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全新县城,肩负着羌族民族文化的
传承与复兴的伟大使命。由于千百年的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羌族传统民居聚落形成了因地借势,有机自然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与形式不拘于固定套路,始终与环境相协调。而新北川的建造则继承了这一传统,对城市山水格局,肌理形态进行考量,从而建设出了机具羌族特色的现代化羌族聚落——新北川县城。
3.3 新北川县城建筑特点
3.3.1山水格局:山水相融,拥抱自然
由于新北川地址位于群山之间的河坝上,设计采用了严格保护大山形体,建设用地环山而建,既不占山而建又可与群山相呼应的设计思路,让大山成为城镇的背景。利用浅丘地带,进行适度开发,使之形成丘融于城城遥望山的风格。
3.3.2城市肌理:集约紧凑,疏密有致
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自然环境与微观气候等因素影响,为保护城镇周边山体,城镇人均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每人以内(此类少数民族用地可放宽至150
平方米每人),基于城市运行效率,以双棋盘式路网格局划分城市地块,结合宜人的气候,将安昌河与安昌河周边路网及绿化带结合,缓解静风效应,利于城市空气流动。
3.3.3空间形态:整体趋于平缓,局部富于变化
新北川整体保持羌族传统的平缓舒展的风格,建筑群以低层、多层布局为主,局部点缀小高层。而在细节处点缀的手法丰富建筑轮廓线的变化,丰富空间感受。
3.4 城内代表性建筑
在新北川县城空间结构中,文化中心、抗震纪念馆、羌族特色步行街,以及
禹王桥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性节点,这些特色羌族建筑群将山局、营寨、祈福、重建繁荣等主题凸显了出来,是羌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3.4.1禹王桥
禹王桥是一座人形廊桥,横跨安昌河,是县城景观的轴和步行廊道的西侧起
点,其风格集中的体现了羌族民居建筑特色,采用三段式划分,避免桥体过长带来的单调感,内置商业店铺,坡顶设置高窗,便于通风。
3.4.2 羌族特色商业街:巴拿恰(羌语:商业街之意)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新北川的支柱产业,而步行街正是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其定位为仿原传统羌式建筑,外部形象充分体现了原生态羌族建筑特色,采用片石、原木等传统建筑材料,力求原汁原味,建筑内提供商业,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接待等现代功能设计。 3.4.3抗震纪念园
北川抗震纪念园是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抗震精神的重要标志场所,规划设计反应了地震救灾重建的全部过程,以”静思园”,“英雄园”和“幸福园“的组成体现了“追思灾害”、“几年抗震”和“展现幸福”的设计定位。
第四章 羌族特色建筑的成因 4.1宗教信仰对羌族建筑的影响
羌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至今仍保留有万物有灵的灵物崇拜。在羌族的
建筑文化中,含有比较浓厚的多神崇拜思想,并在多方位有所体现,羌人崇拜火,据传羌人是上古时期,炎帝部落的分支,曾经是西北黄河流域的游牧民族,他们利用火来取暖、烤肉、驱赶野兽,当迁徙至西南地区时由于海拔较高,气候相对阴寒,火的作用愈加重要,进而产生对火的崇拜。如碉楼中的火塘,对羌人来说就机具神圣意义,另一方面,羌人喜火葬,因而火塘就既包含了对宗亲的追思和对神明的尊敬。相应的,围绕火塘也有许多禁忌,如不可从火塘上跨越,不可在火塘旁作吐痰、放屁等污秽之事,体现出火塘的重要地位及羌人对火塘的敬畏崇
拜心理。而碉楼中的另一重要设施神龛,这更加体现了羌人的神明文化。神龛位于进主屋门的左前方屋角,用木板制成,有秩序地贴满了灶薇花(一个大鼎中插着莲花的图案),羌族人称之为“神衣”,是羌族每户必备的陈设,专门用来供奉家神,包括天、地、国、亲、师诸神,还有观音、牛马二王、财神、门神、灶王、文武天子、羊神等,也有笼统称为“角角神”,体现出羌人希望通过供奉诸神,保佑家庭平安,六畜兴旺的朴素心理。神龛的装饰形式各不相同,但内容基本一致,天、地、国、亲、师每户均有,供奉在神龛台的最中心位置,左右放香炉,龛台的两侧有对联,内容为吉祥语句,如“祀先祖如在其上,佑后人呼唤维新”,横幅多为“光宗耀祖”的字样等,受汉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
4.1自然环境对羌人建筑的影响
在羌人聚居的西南地区,相较于汉族居住的平原地区,地区环境相当恶劣,
许多重要物资相对匮乏,居于高山峡谷之间,交通更是十分不便,为适应这样的环境,羌人只得就地取材,利用周围现有的石块,树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加之,周围地形复杂大多没有平坦的可供修筑大面积的屋址,因而催生出了像碉楼这样可以不断加高的楼层建筑。聚居地雨多潮湿为抗寒遮雨,其屋顶多采用大角度斜坡或是小面积屋顶的样式,而内置火塘,除了对火的崇拜外,取暖便成了另一个重要作用。
4.2重大自然灾害对新式羌族建筑的影响 2008的汶川地震,对羌来说,其灾难之大不下于古时的战祸,甚至犹有过之,
许多羌族古建筑在地震中损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羌人的许多传统建筑已难以适应如今的生活环境,因而,新式的羌族建筑在震后修建了起来,其外形虽大多得到传承,但内置设施已趋于现代化建筑,许多传统设施也因汉化而被抛弃。而这一现象,一方面证明羌族人的同化汉化问题严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时代下各民族已开始了新的大融合,羌族人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并且已经适应新时代的生活环境了。
4.3总结
羌族是我国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融合,依然
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许多令世人震惊的杰作,而羌族的特色建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完美的技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出了像碉楼这样民居建筑中的精品。而羌族文化,作为我们的本族文化,如何保护它不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被淹没,便是我们这些羌族后代理应承担起的责任,同时作为羌族人,也为自己的先辈能有如此璀璨的文化和精美的建筑而感到自豪!